第七十九章 垦荒
舒夏重新回到沼泽地边缘,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十几个族人正在岸上翘首以盼。
“首领,你可回来了。”‘光’很高兴,一把将舒夏拉到了岸上。
“嗯,你们看,我还带回来这么多的水稻种子。”舒夏站稳后,轻轻地喘了几口气,然后小心翼翼地取下背上那个装满宝贝的背篓,放在地上。他慢慢地打开盖子,让里面那一粒粒金黄饱满的稻种展现在族人们面前。
看到这些珍贵的稻种,族人们眼中闪烁着兴奋和希望的光芒。他们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太好了,首领!”
“有了这些种子,我们是不是就不用出去打猎了?”
“谢谢您,首领,为我们找到了这么好的种子。”
舒夏微笑着看着大家,心中充满了欣慰。这次外出寻找稻种并不容易,但看到族人脸上的喜悦,所有的辛苦都变得值得了。他知道,这些稻种将成为部落未来繁荣的希望,也是大家生存的保障。
待在这里捕捉鸿雁的族人也有所收获,他们这两天一共抓到了8只鸿雁,加上第一天捉到的那只,一共有11只鸿雁。
不过,舒夏觉得还不够,他干脆和族人们在这里又待了两天,一直等捉够了20只鸿雁后才一起返回了部落。
回到部落后,为防止鸿雁飞走,舒夏除了给它们专门搭建了一个封闭带顶的畜棚外,还把它们的翅膀都剪掉了一截。
舒夏又把稻谷放在石洞外的空地上晒干,这些稻谷差不多也就30斤左右的样子,按照现代水稻改良后的品种和种植技术,6~7斤稻种大概可以育一亩地的苗,一亩田大概可以收获900到1100斤的稻谷。
但是这种野生水稻的收成肯定要大打折扣,好在带回来的这些稻谷颗粒都很饱满,30斤稻种全部种下去,正常存活的话,舒夏自信,收获个2000斤的稻谷应该不成问题。
只要再过两年,有了足够的种子,就可以在部落大面积的种植水稻了。
机缘巧合之下,舒夏带回了水稻种子,那就不得不为来年春天水稻的种植做好准备。水稻种植最基础的就是需要水稻田、育苗和施肥,而最难的一步就是垦荒。
在荒地上开垦出一片新的水稻田,必须要在秋天就提前开垦好,等春季来临时,翻耕一遍就可以直接栽种秧苗了。
夏部落现在有了铁器铸造的工艺,就不可能纯用人力去开垦荒地了,需要做几把犁出来。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用牛拉犁来耕地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但这时的犁是直辕的,俗称直辕犁。
直辕犁的犁辕呈直杆状,犁箭起到固定犁辕的作用。犁辕前段上倾,后端通过榫卯结构固定在犁梢上。直辕犁跟牛结合,典型的耕犁模式是“耦犁”,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二牛抬杠式”,两头牛经过框型的木杆共同牵引一个犁。
“直辕犁”的缺点是在牛的牵引下,犁铧受到向上的分力较大,不利于深耕,或者需要“压辕人”来调整力度。
到了唐代,犁的形态又进一步改善,出现了著名的“曲辕犁”,最大的改变在于犁辕及犁槃,犁辕由最初的直杆变成向下弯曲,使犁辕的受力点更贴近地面,更有利于深耕。
犁槃跟牵引牛的绳索结合,使牛跟犁的配合度更高了,便于转弯。另外,犁梢通过犁底跟犁铲相连,可以更好的控制耕地的深度及宽度,上抬犁梢时犁铲向下,翻耕较深,耕垄相对较窄;下压犁梢时犁铲向上,翻耕较浅,耕垄就相对宽一些。至此,铁犁的结构完成了它最大的改进,以至于现代不方便机械耕作的地区,曲辕犁依然在使用。
舒夏要做的当然就是曲辕犁,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
名词听起来比较复杂,实际曲辕犁身上除了犁铧和犁壁是铁制品之外,其余部位全部都是木制,各个部位形状不同,整体采用榫卯结构拼接而成。
花了三天时间,舒夏才做好了一把曲辕犁,给犁上松油晾干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舒夏选择的垦荒地块尽量靠近河流,在房屋建造区域以西的一大块空地上,距离房屋建造区域只有200米的距离。舒夏计划暂时先开垦出10亩的土地,只要能满足30斤稻种种植的面积就可以了。
荒地上的杂草已经微微泛黄,舒夏直接命族人一把火全部烧掉,这些草木灰也是一种天然的肥料,顺便给这片土地增增肥。
杂草全部清理掉之后,就正式开始垦荒了,拉犁的牲畜是独角犀,只需要一头就够了。
10亩的土地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借助曲辕犁和独角犀,整整两天,把这块地翻耕了三遍,本来硬板一块的土地,现在终于变得松软了。
舒夏又和族人一起把田里的碎石头和一些杂物都捡干净,垦荒的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种植水稻最重要的就是水源,这里距离河流只有200米的距离,需要引河水来灌溉。
没有好的办法,只能依靠人工花了两天时间,挖通了一条连接河流与稻田的沟渠,舒夏还让‘业’主持烧制了一根直径半米粗的陶管,把陶管埋进沟渠内,用于输送水源。
舒夏还给稻田筑了田埂,防止水流出去,田埂正好把稻田分成了等份的四份,田埂上也用陶管连通每一块稻田,这样河水就会依次流入每一块稻田之中。
水稻田开垦完成之后,还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提前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