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前军
后军竟然是先一步被抢占干净的,这一点倒是所有人始料不及的事情。
“那就填空吧,现在的情况一目了然了。前军就还剩下一个名额,中军还有两个名额。”王一尘还在怀疑,难道真的没有胆大妄为想要逆风翻盘的那种人吗?
这个问题没持续两个呼吸,就有勇敢的人站了出来,“第三小队!前军!”
整个演武场上的人都在看着第三小队,包括擂台上的诸位教头。
勇气可嘉!勇气可嘉!王一尘要的就是这种人,身为前军犹犹豫豫的不如当后军去负责稳扎稳打。
何永明听见也是赶紧多看了几眼第三小队的队长,想要记住这张脸。
第三小队不止是选择了前军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在此时此刻选择了前军,这就意味着他们根本没打算给自己留退路了。
因为第三小队根本没给自己留有观望一下的余地,若是稳妥一点的话,大可以看看选择前军的小队,对比一下双方实力,再行定夺是否同样竞争前军。
现在的第三小队,此时若是出来了一支小队同样选择前军的话,第三小队很大概率是要吃个败仗的。
不过第三小队并没有如此考量,摆出了一副足以媲美项羽破釜沉舟的气势,等待着其他小队的挑战。然而此刻的第三小队根本不去算计这些了,想的只有进入前军部队,立下军功,来一个绝地反弹。
此刻的第三小队拧成了一股绳,九个人就那么平淡地站在那里,看着剩下几个还没敲定去向的小队,眼神可不似身形那般平淡,眼神里充满了侵略性,已经是有一股子的挑衅意味。
“这。”方才的犹犹豫豫也是付出了代价,代价就是加剧了自己小队的犹犹豫豫。
这股子勇气一时间让别的小队真的没法确定,到底是徒有其表的虚张声势还是信誓旦旦的稳操胜券。
“没人吗?”王一尘再三确认,“好了,剩余队伍自动归为中军。”
一炷香的时间已经到了,哪怕是再有什么异议,王一尘也会不理不睬。
“接下来的话太长了,咱们进到讲武堂里面再说。”王一尘一招手,指了指驿站角落里新搭建出来的简易营帐,上面写着三个大字“讲武堂”。
待到众人按次序落座之后,王一尘站在稍高一点的讲武台上,背后就是一大块黑板。
王一尘小心翼翼地解开黑板上方绑好的牛皮卷轴,慢慢将其展开放下。
这牛皮卷轴且不说内容上的重要性,哪怕单论牛皮本身的价值,就已经是有价无市的珍贵玩意了。
毕竟宰牛可是触犯大汉律法的,就算是你想买也得掂量掂量敢不敢买,这也就是军方用品,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若是旁人,早就抓起来细细地盘问一下这牛皮是从何而来。
巨大的牛皮卷轴上面,大致画出了一支军队,分成了三部分,一目了然上面画的就是最近半日王一尘一直在强调的“三军”。
“三军的概念,大抵是起源于周制,天子可有六军,诸侯大国可有三军。现在的三军按照战争时的排兵布阵,细分为前、中、后三军。”
“既然你们都选择了各自的去处归属,现在我问问你们,前军在作战过程中的具体事宜。”
第三小队队长起身就回答道,“侦察、开路、小规模骚扰作战,铺设部分必需的作战装备或是军需物资。”
“加一分。”王一尘淡淡说道,“已经十有八九了,剩下的具体事宜就是统帅要做出的一些随机应变的事情,并不具有普适性,所以咱们在这里也就不再多余赘述。”
“我把前军大致划分出来三种战争目标,其一、斥候营,行军过程中最是强调行军速度快慢和行军的完整性,而斥候在这两个目标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保障作用,斥候就相当于军队的眼睛,你所看见的就是军队所看见的,军队的将军统帅都会通过你所给出的情报继而做出下一步的行动决策,其作用不言而喻。”
“其二、骁骑营,这个营大家都不陌生,无数故事或者传说的主角都曾经在这里发光发热,所以有关于骁骑营的事情我就不多说了,总之就是一句话,通过特殊战争手段达成特殊战争目标的特殊战争小队。”
“其三、工兵营,绝大多数情况下的行军是走官道、走主路亦或者是什么羊肠小道,但是也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达成奇袭的目的时,一定是不能出现在常理之中了,所以工兵营开路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如何最大限度的既能保证速度又可以携带必需的装备,确保后续中军到达时可以尽可能地节约时间,二者之间的配合尽量达成‘上战场就能直接参与战争’的要求,这就是工兵营最大的任务。”
王一尘分别看了第一、三、五小队几眼,这一次特别针对他们说道,“以上三个营队团结在一起就是这一次的前军部队。你们三个小队各自挑一个自己想加入的营队,并且说出让我满意的理由,马上选择。”
“禀校尉!第三小队!意欲加入斥候营队,理由就是我们人少。”
“校尉!我们选择加入工兵营,我觉得这种考验团队之间整体性的差事就是为了我们小队量身定制的,我觉得我们小队可以出色地完成战争中统帅所下的一切调度。”
“校尉!第一小队加入骁骑营!理由就是我们第一小队足够强。”
三支小队很有默契,并没有发生王一尘想象中的小摩擦,看来大家对自己的定位都已经很分明了。
王一尘让他们说理由,其实不是为了让他们说服自己,而是想让他们说服对方,不过他们三支小队如此选择,倒也是没必要再考量别的了。
“这样子也好。”王一尘对三支小队说道,“路是自己选的,这样子未来走起来才有动力,要不然后悔起来多不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