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218:快订阅218章
他见到了杨森。
那个曾经在他爹店里做工, 差点与银豆谈成了亲事的秀才。
杨森身上的衣服料子很好,看起来过的很好,正让人卸东西, 看着像是开了什么店。
他岳家有钱, 这也没有什么奇怪。
不过杨森见了俞阅后,拿袖子挡住脸,避开了俞阅的目光。
他很羞愧啊,若是原本与俞家婚事没成, 让他有三分羞愧,后来知道俞阅中了举, 他的羞愧里就加上深深的后悔。
尤其是后来知道银豆嫁的那个秀才比他好看比俞家还有钱又生了儿子后, 他心里更不是滋味。
俞家已经成了他如今高攀不起的存在, 他不愿遇到俞家人, 尤其是俞阅, 也不想上前问候,给自己找难堪, 只能当没看见。
俞阅扫了杨森一眼就转开了目光,这人现在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人了, 他的心思在杭州,在京城。
他在杭州做的那个局,时间还没到,也没有人发现有什么不对。
现在皇帝驾崩, 太子要登基,他得去京城把这件事处理好, 再回来。
俞阅先去了杭州,在杭州置办了很多东西,而后带着东西去了京城。
栓子还是跟在他身后帮忙。
到了京城以后, 把买来的东西都安置在了宅子的前院里,而后去房行。
他要把现在住着的这个宅子卖掉,还要买一座新宅子。
一时之间也没有合适的宅子,俞阅只是把消息告诉给了房牙子。
而后去新皇的私宅,还以为这个时候,大门会锁了没有人,没想到倒是留有一个看门的。
俞阅把自己提前写好的信交给对方,请他代为转达,还给了对方一两银子的辛苦费。
他信里写的就是慰问这一类的,表达了对于先皇的追悼,劝新皇节哀。
钱的事,是半点都没有提。
新皇的登基仪式还没有举行,不过他已经代理国事了。
做完了这事,俞阅主要就是在京看房子,采买东西,准备聘礼。
而后就找了官媒,去孙家提亲。
媒人是带着庚贴过去的,苏氏这几个月心里正担心着,突然看到媒人来提亲,可是高兴的很,把孙母叫了过来,和媒人坐在一起商谈。
等谈的查不多了,就交了俞阅的庚贴给他们,再要了孙颖的庚贴。
跟俞阅结亲这件事是家里早都商量好的,没必要再询问家里的男人。
媒人在孙家吃了一顿饭,就高高兴兴的离开了。
这个媒做得容易,可不得高兴了。
俞阅在家里等得有些着急。
他原以为他会很平静,没想到事到面前,没有得到明确的结局,他竟然有些不安,担心出了什么变故。
等媒人报了这个好消息,俞阅终于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为了不出什么意外,他去合了两人的八字,得到是个好姻缘的结果后,心情很好。
八字不合这种情况,对于婚姻的影响说大很大,说不大也不大。
要是家里人信这个了,有时候婚事就吹了;要是半信半疑,也容易吹;不信这个的,倒是少的很。
要是亲事结定了,那不管家长信不信这个,也多半会结。
以他的身份,就算八字不合,他们也会想办法化解,八字合得来就是锦上添花了。
这一天孙颖外出去了店里,等她回府以后才知道俞阅来提亲这件事,高兴的很。虽然觉得不会出错,她还是有些担心俞阅突然又变了主意。
“这之前也不商量一下,突然来提亲,真是的。”孙颖笑着抱怨。
孙母面带笑容的调侃她:“你这不是高兴的很嘛,还怪他。”
说完了以后,孙母又感叹了一句:“可算是来提亲了,我之前就在想啊,这没个时间的等着,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要是黄了可怎么办。”
“看来你很怕丢了一个好女婿啊。”孙颖也笑话起了她娘来。
“我当然怕了,八年多就考中了举人,心态人品德行都好,我到哪里去找第二个去呀?”孙母认真的说着,又揶揄的望着女儿。
他公爹给赣省的亲戚写信询问俞阅,第一次回的信简单一点,每二次回的信很详细,不说勤奋踏实这些了,就不去花楼这一点,就能让人称赞了。反正她们女人家大都在意这一点。
孙母与女儿聊了一会儿,就赶孙颖回去。她还有事要忙,还要看找哪一个先生看八字呢。
俞阅做了去孙家提亲这件大事以后,看着到旬末了,下午的时候,就去国子监,看能不能找到苗盛了。
他在九江府的时候,去苗家找过苗盛,结果大门锁着,邻居说是他们一家搬去京城了。
苗盛去年乡试考中了副榜,可以进国子监学习,人很有可能在国子监。
俞阅在这里找了人,还真的找到了。
苗盛见到俞阅很高兴,两人坐在车上聊天,苗盛还安慰俞阅,皇帝可能会开恩科,让他不要灰心,下次继续。
看来苗盛知道他会试没有中了。
苗盛带俞阅回了他家里,苗杵夫妻跟以前比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苗杵邀俞阅去书房坐的时候,苗盛非要跟过去偷听,俞阅笑道:“你什么时候能守住嘴了,就让你来听。”
苗盛扒着门扇不放手,愤愤道:“这不公平,你明明和我一样大!”
苗杵听了俞阅的话,就知道他说的事不想让苗盛知道,笑道:“好了,你快滚吧。”
赶了苗盛离开,两人坐定,苗杵感叹道:“我在京城的是非要比在老家多很多,你现在过来,也不怕被承恩侯府的人报复。”
这是直接表胆他与承恩侯府有关系了。
俞阅笑了:“你果真是承恩侯府的嫡长孙吗?”
苗杵倒是意外了,他没有对俞阅说过他的另一个身份,没有想到俞阅竟然猜到了。他还以为他主动说出来,俞阅会意外呢。
承恩侯府是什么风评,京城里一打听,就出来了。他以为俞阅不知者无畏,没想到他知道还找来了。
“你怎么知道的?”苗杵问。
俞阅讲了他遇到静秋的事,再讲了他和王宝坤都在求娶孙家姑娘,讲了王宝坤和承恩侯府的关系以及承恩侯府处事的态度。
最后他道:“我妹是家生子,契书还在承恩侯府里,要拿回来才能以绝后患。最主要的是,与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承恩侯府挖个坑埋了,我还不如主动出手。我想着咱们的利益相同,应该可以联手?”
苗杵沉默下来,思考着俞阅这话是真的,还是真话里边掺着假话,想要诱他入坑。
俞阅见苗杵不出声,问他:“以承恩侯府的行事手段,你要不是小心,怕早都被他们害死了吧?你不会还在意着你那一点可怜的血缘吧?”
苗杵冷笑一声:“谁愿意要他那肮脏的血脉!”他不会轻易动手,他要是动手的话,必要一击必中,命中要害。可是这样的机会,很难得。
最后,苗杵凭着直觉,还是相信了俞阅。
为了不被设计,苗杵想了一个办法,他们两分头一起行动,你不知道我的计划,我不知道你的计划。
俞阅笑着点头,还是把自己的计划给苗杵说了,并道:“我知道你的顾虑,所以你不用告诉我。我告诉你这件事,是想让你找个合适的机会利用这件事。”
若是能让承恩侯府元气大伤,那在他自己的心里,他对于苗杵的恩也算是报完了。
从苗家出来了以后,俞阅去了这边的房行,看了一下要出售的宅子。
以前有钱,买的宅子很大,现在这些宅子,四进五进的用不上,二三进的又怎么看怎么小。
反正没有找到合适的。
他也不急,大半年下来肯定能找到合适的。
第二天,他去了衙门里,以洗刷清白为名,询问静秋案子的进展。
往常丢了丫鬟这种事,都是自行解决,报官的少。
承恩侯府不干净,丢了丫鬟竟然敢报官,也不怕被查出什么来。
不知道他们是有恃无恐,还是出了什么差错。
得到的回答和以前一样,还是没什么进展。
俞阅回了家,认真的看起了书来。
新皇登基,可能会开恩科。如果开的话就多了一次机会,他这次一定要好好考。
这样读了两天书,突然就接到了新皇的回信,信上说,他今年会开恩科,让俞阅这次好好准备,保养好身子,可不要带病入场。
还有随信而来的:银票、珠宝、黄金、通关文书。
一看数量,就是当初他们商量好设人入局时得到钱财的倍数。
这数额太大了,俞阅不敢耽搁,写了两封信,让栓子送到了孙府,一封给孙良,一封给了孙颖。
苏氏没有让人把孙颖的那封信送给她送了过去,而是把她叫了过来。
两人虽然在议亲,可还没有过大礼,一切都有变数,她真把信送到孙女这里了可不好。
孙颖和孙母一起过来,孙颖接了信,拆开一看,里边只有简单的几行,说是有事外出无暇买房,麻烦她在京买宅子,置办东西,再帮他把宅子卖了。
随着信一起的,还有四百两银票和一张房契。
孙颖没有顾忌,当着孙母和苏氏的面把银票和房契取了出来。
两人都很愕然,孙母拿过信来看,苏氏也凑了过来
看过后,两人都有些咂舌。
苏氏不置信的道:“这么多钱给你,他就……这么放心?”她孙家女儿的人品自然没得说,只是这行为,也太相信他们了吧?就没一点怀疑?人看着也不是个超老实的啊。
孙母惊讶过后,高兴的很:“钱都交给你了,这下我的心算是放到实处了。”
苏氏道:“还是不能大意了。”
孙母看着那张房契,笑道:“他有心了。”这宅子,是她小姑爷养外室的那个宅子,能想到将它卖了,可谓是很贴心的举动了。
孙颖很高兴,和娘亲奶奶一起商量起了要买哪里的宅子。
栓子回来了以后,俞阅带着钱坐船直下了杭州,把这些钱连本带利还了回去,心里这才松了一口气。
而后才有空去郑家,与郑水安商量静秋婚期。
郑家选了几个日子,俞阅还要回去与家里人商量。
齐氏不想将静秋嫁得太快,再说她前边还有一个金豆一个俞阅,不可能立刻就成婚,成亲的日子很可能放到明年了。
大事一了,俞阅带着郑水安给静秋的东西坐船回了九江。
郑水安知道静秋是半路找回来得,也知道俞家情况一般,就自己把东西拿过来,充当她的嫁妆。
到了九江府再转车回德县,一到家,就发现家里的气氛不对,好像出了什么事。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小天使“宁馨儿”,灌溉营养液+2。带孩子去看病了,他感冒还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