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怪异点
感觉到夜幕即将降临,三人开始行动起来。他们环顾四周,随意地捡起一些树叶和木头,并将它们堆叠在一起。
江游远拿起打火机,小心翼翼地点燃了几片树叶。火焰迅速蔓延开来,接着,他把燃烧着的树叶放在柴火底下,火势瞬间升腾起来,舔舐着上方的木头。
然而,光是有火还远远不够。江游远深知地面上可能隐藏着无数的虫子,这些小小的生物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小的麻烦。于是,他转头向最熟悉荒野求生知识的紫藤玉问道“这直接睡在草地上,有问题吗?”
紫藤玉一想到那些可能会爬上身体的虫子,不禁浑身泛起一阵恶寒。他连忙回答道“肯定不能直接睡草地上啊,要做点什么措施才行
比如穿着长衣长裤,并在袖口领口和裤脚处使用橡皮筋或束口袋,以减少蚊虫的侵入。或使用防蚊剂,涂抹含有驱蚊成分(如deet、洋甘菊酯等)的防蚊剂
还有一个可靠的方法是在野外可以用火熏烟的方式驱赶蚊虫。可以用干草、木柴、树叶等材料做成烟熏器,点燃后在露营地周围熏烟。烟雾中的烟碱可以有效地驱赶蚊虫。”
江找寻翻找了堆叠在地上的书包,每一个书包都细细摸索过后,才回答“没有找到驱蚊的东西,或者可以像电视剧里演的睡树上?”
江游远看了一下高耸的树木,无语的笑笑,他指着树木挑逗的说道“你确定你晚上不会翻身掉下来?而且树上会有爱吃树叶的毛毛虫哦,毛毛虫会爬进你的衣服里吃你的肉,喝你的血”
江找寻整了个鬼脸,转身找江母江父去了
墨森飞靠在树上,他翻看着所带的几本书,但也只找到了用树枝和树叶搭建窝棚的技巧罢了
不过当墨森飞读到〈窝棚尽管小,但是隔热效果好,而且还能挡雨,哪怕是在0摄氏度以下的极低温度〉这一段的时候,他发现似乎很久没有下雨了,而且感觉天气越来越冷了
墨森飞数了一下日子,从4月1日到今天4月15号,整整15天内都没有下过一滴雨,而且明明有太阳的存在,但确感觉越来越冷,直至现在他还穿着毛衣等厚衣物来御寒
墨森飞问了一旁在乱窜的江游远“江游远,从末世开始到现在15天内没有下过雨,你觉得这正常吗?”
江游远思考几秒,拍打了他的大腿“好像确实有点不正常,而且天气也感觉越来越冷,之后不会是像小说中寒潮那样的景象吧?”
墨森飞皱眉一笑“寒潮应该来的很快吧,寒潮通常来自北极或西伯利亚等寒冷地区。当这些地区的冷空气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寒潮,并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寒潮的主要特点包括气温骤降、风力较大、降水增多,有时还可能伴随着霜冻、冰冻等灾害性天气。
所以你对寒潮的概念理解错了,像这种不降雨,天气又逐渐变冷的问题,根本跟寒潮不搭边”
江游远嘴角向下,唇角微曲了好半天才缓缓回了一个字“………哦”不知道是不是对墨森飞的无语,还是因为墨森飞对寒潮所知程度的钦佩
而一旁坐在书包上思考了两分钟半的紫藤玉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要不我们把树砍了,做个硬床,然后在周围插上一圈的棍子,整成大概圆锥形的样子,在上面铺上树枝和树叶后在设置的出口前放上篝火,这样虫子就会少很多了”
墨森飞半信半疑的思考可行性,江游远脑海中不知道幻想了什么,笑的身体微微颤抖着“不错”
在紫藤玉江找寻江游远一拍即合,非要搞个帐篷搭,说是激发出了心中那份来自祖先的荒野生存基因,墨森飞只好无奈召唤出丑头来
丑头“今日份问题,为什么鹦鹉可以说人话”
墨森飞“我不会”
江找寻闪现出来“鹦鹉能够模仿人类语言的能力主要归功于它们出色的发声器官和学习能力
解剖结构
鹦鹉拥有一个特殊的发声器官,称为鸣管(syrinx),位于气管的分叉处。与人类的喉部(声带)不同,鸣管具有两个独立的振动膜,这使得鹦鹉能够产生非常复杂的声音模式。鹦鹉可以通过调整鸣管的肌肉来自由地控制气流和音调,从而模仿各种声音,包括人类的语言。
大脑结构
鹦鹉的大脑中有一个被称为“鸣唱中心”的部分,这与它们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密切相关。这个区域类似于人类大脑中的语言中枢。研究发现,非洲灰鹦鹉等物种的大脑结构特别适合学习和模仿声音,这使得它们能够模仿多种声音,包括人类的语言。
学习能力
鹦鹉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它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的声音。鹦鹉通常在幼年时期开始学习模仿声音,这个阶段类似于人类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鹦鹉对声音特别敏感,能够快速学会并模仿各种声音。
社会行为
鹦鹉是群居动物,它们通过声音进行交流和建立社会关系。在野外,鹦鹉通过鸣叫来进行社交,如警告同伴危险、寻找伴侣或标记领地。这种社会交流的需求可能促进了它们模仿和学习新声音的能力。
人工驯养环境
在人工驯养的环境中,鹦鹉经常接触到人类的语言和声音。由于它们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鹦鹉往往会尝试模仿它们听到的声音,尤其是那些经常与它们互动的人类的语言。
尽管鹦鹉能够模仿人类语言,但它们并不理解这些话语的意义。它们的模仿更多是一种本能和学习行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理解。然而,这种能力仍然令人惊叹,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动物认知和沟通机制的宝贵机会。”
江找寻说完这一长串后,成功骄傲的放声大笑起来“我的梦想可是成为动物专家哦,八嘎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