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跟姑姑和大翠奶相聚
到家的第二天,一大早,张大翠一听说晓敏回来了,赶紧悄悄敲门进了晓敏这屋。
好在孩子们还没起呢,都是不懂事的年纪,可不能让他们知道,再给说出去。
连晓敏的窗帘都合的严严实实,天也没大亮呢,点个小手电筒,跟大翠奶抱在一起。
“晓敏啊,越来越俊呐,听向海说你结婚了?大翠奶还给你打了项链。”
说着从怀里掏出来递给她。
连晓敏搂着她:“大翠奶,我可想你啦,你身体咋样?”
“好,挺好的!我先去给你们做饭啊,等孩子们起来,把丫头小子们都撵出去上亲友家玩儿去,咱们再好好说话~”
这一早上,大大小小六个孩子,莫名其妙地一人吃着了一个煮鸡蛋。
然后让11岁的小凤带着九岁的三胞胎,还有7岁的墩墩都去玩儿去吧,中午吃饭再回来!
连4岁半的皮小子年年都给领走了,嘱咐小凤把他带好了。
已经放寒假,孩子们也不上学,出去亲戚家找小伙伴玩啦。
不知道奶为啥今天不管着他们了,这么自由,能不把握住机会么,赶紧一溜烟跑出去,一个个头也不回。
李向海去上班了,九个月的胖丫被连秋萍抱到这屋来,嘿嘿,反正她也不会说话,口风严的很。
张大翠也不去收拾屋子,肯定是立刻把外面屋门插好,进来跟晓敏和陆冠杰说说话。
他们说了说这三年多,都发生了啥事,主要说了说玉芳的事,张家的事。
玉芳生了个小子,今年一岁八个月了,叫小虎,长得虎头虎脑的特别可爱。
大名叫黄宇青,黄立原他妈带着娃呢,两个人都得上班。
张家的事情也说了不少,那边的事情没瞒着自己家,三勇回来过,把小祥和小兵子两个弟弟都带走了。
现在他奶不在了,前几年生病去世,他爷身子骨还行。
三勇哥回老家的事,连晓敏都知道,两个人没短了联系、碰面。
她还给提供了介绍信呢。
连晓敏就问:“大翠奶,姑姑,胜利大伯都让两个儿子跟着张文勇出去了,那你们有没有再考虑跟我去香江啊?”
张大翠拉着晓敏的手,眼眶发湿。
“晓敏,你是六八年十月到的三道沟,那年你十三岁,一晃九年多过去了……”
“想当初,你长到十三岁,你姑,我们家,没有养过你一天。”
“……不像三勇,从降生不久,就是胜利和他媳妇拉扯大的,有养育之恩。”
“我们李家没有给过你啥,连山脚的房子都是你自己出钱买的~反而是自从你到了三道沟,给了我家一切!”
“过去我们过得是啥样子?饭都吃不上,现在又是啥样子?”
“房子是你给的钱盖的,三个工作是你给买的,连玉芳她姐家,你都拉一把……现在,你还要带我们一家去香江,继续照顾我们!”
“是我们欠你的太多了,不忍心,还要继续让你给我们更多……”
连晓敏只是灵魂穿越,并不是原主本人,而且当初,也只是个13岁的孩子,说实话,她也是将心比心。
遇到姑姑一家人,都是有良心的,明事理,懂得感情,亲情,她也愿意对对方付出真心和一定的帮助。
确实,这从来就不是她的责任。
一旁的连秋萍也说:“没有人是应该应分的,养活家里的七个孩子,本来就是我和向海的责任。”
“甚至说,我亲大哥和二哥去世留下的孩子,也应该是我这个当姑的负责,不能把责任都交给一个同样是孩子的13岁的侄女。”
“……可是晓敏,你却一直肩负着一切,不仅养育两个小的,还反过来照顾我们……”
“我们其实商量过,关于去香江的事,就怕继续成为你的负担,占你的便宜!”
“只是,想想为了这些小的,最近一年才有了些去香江的想法……”
连晓敏拉住姑姑的胳膊:“哎呀,姑,你说的都外道了,如果我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说啥了,既然有,我愿意帮大家一把。”
“当然了,你们也别有啥心理负担,这样,以后到了香江,全凭自己努力咋样?那地方,只要努力,都可以凭本事过好日子!”
“……这七个小的,给他们最好的教育,以后长大了,混到啥程度全凭自己的努力和本事!”
“我和陆冠杰这两个香江大亨再有钱,也不会把自己的财产直接给他们坐享其成……你们看行不?”
大家都被她的话逗笑了,张大翠和连秋萍一个劲点头。
“我们也是这个意思!凭自己的努力最重要!”
张大翠和连秋萍都是明白人,自己又不是人家晓敏的亲爹亲妈,凭啥白得一切?
尤其是李向海和连秋萍,也打算如果真去香江,好好努力,自食其力,把孩子培养好。
连晓敏明白,姑姑一家都是有骨气、懂恩情的,这样教育孩子没什么错。
她今后只要适当的给予帮助就好。
在她的一定扶持下,李家人有手有脚,依靠“香江精神”,努力做事,肯定是在这个时代能给孩子们好的生活。
她和陆冠杰创造出的财富,肯定也不会像土皇帝那样,全都给后代子孙坐享其成,还要传好几代什么的。
那样的人生也太没劲了,还是要自己努力才行,掌握自己的命运。
哎~富豪也有富豪家的烦恼~
反正,她早就想好了,自己创造的财富,今后爱给谁就给谁!
跟血缘关系、亲人都无关。
有能力的人,她才会把自己的公司、事业交给对方。
她一辈子谁也不欠,自己所有的东西,想给谁就给谁。
同样,陆冠杰的财产也是一样道理,他的事业,自己创造的一切,由他决定。
大家上午一直唠嗑,说完今后的打算,定下来要跟晓敏和冠杰去香江,其他的就是一些亲朋好友家发生的事。
连秋萍告诉她,二十岁的马城参加了恢复高考第一年的考试,就在不久前,十二月份。
一月底就这几天刚刚出了成绩,考上了京市的一所大学!
全村出了好几个大学生,其他都是知青,本村的村民就这一个,还是考得最好的。
真没想到,当年马地主家的孩子,竟然这么出息!
上面都是敲锣打鼓来下的通知,他的成绩全县能排前十名。
连晓敏走后的这些年,给姑姑家留了钱,李向海一直按她托付的,偷偷接济着马家两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