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清话事人 > 第595章 选举背后的鸡蛋逻辑

第595章 选举背后的鸡蛋逻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

    骑士纵马狂奔,每隔  5里就有一个屯子,不担心迷路,不担心遗漏。

    东北的移民屯就好像围棋盘,错落有致。

    吴廷是有规划的。

    雪花纷纷扬扬。

    不出意外的话,至多还有  10天,黑龙江就会开启速冻陌生。

    这里的冬天可不是闹着玩的。

    厚至腰部的积雪和零下  30余度的严寒,可以杀死一切无准备的生物,没有人能在冬季的黑龙江进行时间略久、距离略远的户外活动。

    瑷珲城。

    吴军第  6军团在此猫冬,食物、御寒衣物、棉被、燃料充足。

    同在一江之畔的雅克萨城,也是一样~

    驻守在此的哥萨克们在大半个月前就得到了东西伯利亚总督的  6船补给物资,开始安心过冬。

    战?还是和?

    那是圣彼得堡的大人物考虑的事。

    哥萨克们只需要考虑烈酒、皮毛和女人。

    ……

    关内,

    补种的一波秋粮入仓后,农夫们收获了巨大的安全感。

    更大的好消息随之而来,

    哐哐哐~

    敲着锣的老爷下乡吆喝:

    “陛下恩典,体恤百姓。直隶、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今年免征全部秋粮。”

    “陛下有旨意,各村推选粮长。”

    当然,

    江南地区照旧征收足额秋粮。

    这充分体现了江苏的特殊逻辑。江苏免征秋粮,和你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何干?

    素来不爱吃亏的江南百姓对此也无异议,各家各户很淡定的交纳了足额皇粮。

    还有一个新变化。

    吴廷在江苏、安徽、广东、福建  4省执行了更灵活的钱粮政策。

    即:

    百姓可交纳银钱或者纸钞代替粮食,官府必须接受,违令者流放安南。

    ……

    免除钱粮,吴廷和清廷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乾隆在位时,曾经多次下旨免除钱粮。但是,  7成减免的是士绅,  3成减免的是百姓。

    原因很简单,

    乡间是士绅说了算。

    所以,他们会继续征收。收了,不交给皇上,而是放进自家仓库。

    封建时代,

    有几个百姓能知道皇帝颁布了什么法令呢?还不是士绅老爷说了算。

    吴廷的这一季减免钱粮,却是实打实的。

    原因也很简单,

    北方各省的文官缺额高达  70。

    绝大部分州县属于真空状态,仅有几名士兵驻扎,彰显存在感。

    从这一点讲,

    吴廷即使现在想征收秋粮也是收不上来的,压根就没有相应的组织度和经办人手。

    李郁拍板,难收,那就不收了。

    ……

    对于李郁来说,免征一季秋粮是小事。

    当前的粮食缺口,有进口弥补。产自大员、吕宋、安南、暹罗的大米一船船送到广州港,粮食问题目前不大。

    各村,自主选举粮长才是大事。

    这关系到重塑帝国性格。

    想到这里,李郁拿起一柄小锤敲击办公桌一角的小铜瓮。

    清脆的声音悠然传出很远,

    门外,

    侍卫的脚步声由远而近。

    “陛下有何吩咐?”

    “派  30个侍卫,便装去苏皖赣闽各地,走走看看听听各地选粮长的情况。无论多么糟糕,你们不要暴露身份,不要干涉,只要把看到听到的真实情况报上来。”

    ……

    赣闽交界处,选粮长进行的如火如荼。

    说书先生们天天在茶馆酒楼里宣传:

    各村粮长可将征收上来的粮食总量的百分之一作为自己的工钱。若是征收不齐,粮长无需承担责任,只要将欠缴户的名字和原因报告县衙即可。

    但是,粮长需要对皇粮的干燥程度负责。

    此外,粮长即保甲,粮长即本村官盐销售点。

    ……

    一水村。

    打谷场上,人头攒动。

    知县大人背着手,咳嗽  2声:

    “各位乡亲,陛下有旨,为了日后纳粮公平,各村百姓自己选出一位信任的粮长。”

    “根据  100比  1的原则,你们村有  4位候选人。”

    “现在,各家各户的当家人领一根小木棍,然后走过去,把木棍插在你要选的那个人背后的泥土里。”

    “时间紧,任务重。开始吧。”

    ……

    颇感新鲜的百姓们排好队,每人从筐子里拿起一根小木棍,走过去,将木棍插在泥土上。

    4个候选人背对着坐在椅子上,蒙着眼睛。

    半刻钟后,

    流程结束,知县咳嗽  2声:

    “老乡们都过来,看清楚,张三身后的木棍最多,所以张三当选。”

    “粮长  2年一期。”

    “这  2年里,张三如果干的好,你们就继续选他。干的不好,  2年后你们就选其他人。”

    ……

    二水村。

    这里的民风略显刁滑。

    其中一候选人叫李四,为人颇为精明,他挨家挨户送了一个鸡蛋。

    “老乡,这个鸡蛋送给你,明天选我。”

    “哎,哎。”

    憨厚的老乡就这么被收买了。

    于是,

    李四包揽了全村  8成的木棍,顺利成为本村粮长。

    ……

    三水村的候选人,提前打听到了这个内幕。

    被迫卷起来。

    王五送  1个鸡蛋,赵六送  2个鸡蛋,钱七一咬牙,送  3个。

    不出意外,

    送鸡蛋最多的钱七,成功当选粮长!

    三水村的老乡们很朴实很憨厚,双手一摊:没法子啊,钱七他给的蛋最多。

    事后,

    落选的王五、赵六挨家挨户的索要鸡蛋,导致自己的名声急剧下滑,这是后话。

    ……

    四水村的候选人,默默看在眼里。

    鸡蛋,才是王道。

    生鸡蛋卷成了茶叶蛋。数量从  1个卷到了  6个。

    作为一名家境不好的候选人,孙二压力很大。

    他琢磨了半天,认为自己的优势是老实,劣势是穷。

    而另外两个候选人都喜欢偷奸耍滑,占小便宜。

    于是,他挨家挨户的敲门。

    “老乡,你如果选了他们,以后交粮肯定吃亏。他俩肯定会占你们的便宜,让你们多交。”

    “我,孙二就不一样了,从小到大,老实本分。”

    憨厚的老乡们也很为难,手一摊:

    “可我拿了人家的蛋。”

    “没事,他们的蛋照拿,照样选我!谁知道谁选了谁呢,对不对?”

    老乡们一听,好有道理。

    于是,

    孙二成功当选。

    其余  2人气急败坏,只当是孙二借高利贷送了更多的鸡蛋。

    ……

    五水村。

    小财主王水旺琢磨出了一个毒辣的计策。

    他捧着妈祖的木像,挨家挨户送上  10个鸡蛋,然后要求老乡们当场对着妈祖发誓。

    “明天,我一定选王水旺!”

    直接焊死了一切变数。

    小财主王水旺,顺利胜出。

    ……

    妈祖确实有威力,无奈人的脑瓜子太灵活。

    六水村。

    在县城靠给人看赌场起家的赵四爷给每家每户送了一斤鸡蛋,他也捧着妈祖的木像,逼迫老乡们当场发誓。

    赵四爷平生做梦都想当官。

    他的竞争对手,本村一算命先生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好办法。

    趁着夜色,挨家挨户的解释:

    “妈祖只保佑好人,你们是被赵四爷胁迫发誓的,妈祖都知道,你们鸡蛋照吃,但是别选他,放心,妈祖不会怪你们。”

    老乡们手一摊:

    “万一,赵四爷上门打人怎么办?”

    “没事,你就一口咬死你把木棍投给他了。反正那木棍上面也没名字~”

    算命先生精通人性,老乡们心理压力烟消云散。

    第二天,老乡们纷纷将木棍给了算命先生。

    赵四爷仅得了  3根木棍。

    待官差走后,眼睛血红的赵四爷拎着菜刀,挨家挨户的责问。

    结果,

    憨厚的老乡们一口咬死:

    “我投你了,那  3根木棍里面有我  1根。是其他的人太不厚道~”

    赵四爷气的卧床半月,天底下最黑的不是乌鸦,而是老乡。

    ……

    七水村。

    憨厚的老乡们有样学样。

    他们拿了本村混子周八的鸡蛋,却把木棍投给了人品更好的一落地秀才。

    周八这小子黑的很,他如果当了粮长肯定多收三五斗。

    老乡们的眼睛是雪亮的。

    但问题是,太亮了,一颗沙子都不肯揉。

    选粮长的结果:周八,  0木棍。

    这下麻烦大了。

    周八举着火把,一边骂一边流眼泪:

    “踏马的没你们这么黑的,一点道义都不讲。人,怎么可以这么坏?”

    “我今天把话放这,少退一个鸡蛋。我,我就把全村的房子都点了,我和你们同归于尽。”

    面对这么个结局。

    老乡们也挺尴尬的,讪讪的归还鸡蛋。

    ……

    八水村。

    太穷,玩不起这么卷的游戏。

    换一种玩法。

    打!

    本村四姓素来不和,直接摆开场子械斗。

    激战  2个时辰,最终胜出的宗族族长做本村的粮长。

    知县老爷望着底下几百个鼻青脸肿的人,颇觉震撼。再一低头,官靴之下血迹斑斑。

    他终于忍不住了,

    高声喝骂:

    “本官在此,若有人胁迫操控选粮长之事,尽管说出来,本官可为你们做主。”

    沉默。

    知县不死心,询问一人:

    “你有事吗?”

    “回老爷,没事。”

    “你胳膊都断了,还没事?”

    “真没事。”

    知县冷笑  3声,拂袖而去。

    刁民,刁村。

    若不是当今陛下崇尚“无为而治”,担心影响自己的前程,今日说不得要现场办案,狠狠的打板子。

    ……

    在府学,也就是中级学校的课堂里,教师明确讲出:

    “陛下有指示,基层事务官当牢记无为而治。只要不是杀人放火抢劫绑架,能不管的就别管,能少管的就少管,。”

    “以言获罪、捕风捉影、罗织罪名、大兴刑狱之类的行为,只会害了你自己的前途。”

    “大家上任后,完全可以培养一些高雅爱好,例如琴棋书画、科技发明、骑马打枪,都很好的。”

    在东山文官学校,

    毕业时,部分待在地方流转期满后即调任中枢和省级的毕业生,才会被告知:

    “无为而治,仅限地方。”

    “中枢要大治、远治、慎治、严治。”

    “长期战略不容一丝偏移,不容一丝怀疑。大的战略对了,底下的细枝末节歪也歪不到哪儿去。”

    “若有违反,前途黯淡。”

    所以,

    帝国内部认知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州县民间对陛下感恩戴德,认为陛下的宽仁大度古今罕见,应为“吴仁宗”。

    中枢重臣和巡抚不敢吱声。

    ……

    对于各县的文官来说。

    钱粮,才是唯一正事。

    一类地区的知县稍微累点,要足额征收。

    二类地区的知县干脆睁只眼闭着眼,拖欠就拖欠。

    钱粮征收上来,粮食署立马接手。粮食署是中枢直接属机构,和地方没关系。

    刑狱卷宗?多了不是亮点,反而是污点。

    文字狱?吴廷不兴这个。

    徭役工程?建筑署、水利署负责规划和拨银,知县就是个包工头。

    赈灾?算半个正事。

    但是吴廷对赈灾不太积极,农夫若是破产了,活不下去了就劝你举家移民去南洋。

    剿匪平叛?是正事。

    但发生的概率太小了。

    现在没有造反的土壤。大家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

    秋逝冬来。

    百姓安居乐业,筹备一年到头最大的事——春节。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

    帝国的棉纺工业一直在爆发式的增长,硬生生把全世界过剩的棉花产弄成了紧俏品。

    原棉价格,开始上涨。

    背后有两大因素:

    一是吴廷的采购量太大。二是蒸汽机和轧棉机的出现。

    一个在源头助涨、一个在源尾助涨。

    瓦特先生终于搞定了改良版蒸汽机,伦敦头版新闻不吝篇幅的颂扬蒸汽机,称赞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开启。

    同时,

    暗戳戳的点出,盟友吴国已抢先一步用上了蒸汽机,产量遥遥领先。

    报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是坏的。

    辉格党中坚力量,工厂主和乡绅们抓住这个机会发动舆论,一开始是技术讨论,后面变成了文明讨论,不遗余力的颂扬文明之光在东方。

    最后,图穷匕见。。

    将舆论矛头指向王权,指向乔治三世。

    拿开明的吴皇来贬低专横的乔治三世。

    ……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棉纺工厂数量成倍增加,为了拼产量,各个工厂的工艺流程不断更新迭代。

    然而,还是不能满足。

    所有人都在感慨,效率太低!产能太低!

    明明有很庞大的市场,只能干瞪眼,手里没货!

    广州城,几名纺织商人碰头喝早茶。

    “老姚,你厂里现在有几台蒸汽机?”

    “  10台,我准备再买  10台。”

    “别想了。  100两一台的标准蒸汽机,已经预定到明年中旬了。”

    ……

    有一人感慨:

    “现在的行情是,工厂生产多少就能卖掉多少。只可惜,咱的产量跟不上。”

    副会长把茶碗一顿,说道:

    “  10天前,巡抚衙门告知商会,朝廷打开了安南市场,  0关税。我们的棉布价格很有优势,去了就能挣大钱。”

    “  5天前,上面又来了通知,明年开春让我们弄个几十船棉布去东北。陛下亲自划了线,盛京归广东,吉林归江苏,黑龙江归浙江。”

    沉默。

    众人愁眉苦脸。

    “还是得升级机器,升级技术。”

    “怎么升?往哪儿升?商会在江南同行厂子里也安了人,他们的新技术,我们都掌握了。”

    突然,

    有一人低声问道:

    “你们说,煤油灯有搞头吗?”

    (本章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