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玄幻小说 > 红楼:这庶子太听劝了 > 第675章 贾长生登基

第675章 贾长生登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不好!隋军偷袭我们的辎重!”高句丽军中有人大喊道。

    这一喊,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高句丽军阵脚大乱。进攻隋军正面的士兵们听到后方辎重被袭的消息,心中不免有些慌乱,士气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贾长生敏锐地察觉到了敌军的变化,他抓住时机,大声下令:“全军出击,杀!”

    隋军将士们如同猛虎下山,趁着高句丽军混乱之际,发起了猛烈的反攻。一时间,战场上形势逆转,高句丽军节节败退。

    在隋军的猛烈攻击下,高句丽军终于抵挡不住,开始向后逃窜。贾长生见状,岂能放过这大好机会,他率领隋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平壤城下。

    高句丽军退回城中后,紧闭城门,凭借着坚固的城墙进行防守。贾长生深知,平壤城城墙高大厚实,城内粮草充足,若想强攻,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于是,他决定采取围城战术,切断平壤城与外界的联系,等待城中粮草耗尽,敌军不战自乱。

    日子一天天过去,平壤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城内的高句丽军粮草逐渐减少,士兵们的士气也越来越低落。而城外的隋军则严阵以待,丝毫不敢放松警惕。

    一天夜里,月色如水,万籁俱寂。突然,平壤城的北门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贾长生听到动静后,立刻警觉起来,他迅速带领士兵们赶到北门附近。

    只见城墙上放下了几条绳索,一群高句丽士兵正顺着绳索往下爬。原来,高句丽军见城中粮草将尽,企图趁着夜色突围。

    贾长生冷笑一声,下令道:“弓箭手准备,给我射!”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隋军弓箭手纷纷张弓搭箭,向城下的高句丽士兵射去。高句丽士兵们在黑暗中无处可躲,纷纷中箭身亡。

    突围的高句丽士兵见势不妙,想要退回城中,但此时城门已经关闭。他们陷入了绝境,只能在城外苦苦挣扎。

    经过一番激战,突围的高句丽士兵几乎全军覆没。贾长生望着城墙上惊慌失措的高句丽士兵,心中明白,平壤城的攻破只是时间问题了。

    又过了几日,平壤城内传来消息,高句丽国王见大势已去,决定出城投降。

    这一天,平壤城的城门缓缓打开,高句丽国王率领着一众大臣,身着素服,手捧降书,向贾长生跪地投降。

    贾长生望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他接过降书,大声说道:“从今日起,高句丽将纳入我大隋版图。尔等需遵守大隋律法,安居乐业,若再有反叛之心,必将严惩不贷!”

    至此,贾长生的征伐之路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大隋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人们口中传颂的英雄。

    在高句丽皇城那巍峨的宫殿之中,如今已被改造成了贾长生的临时行宫。曾经属于高句丽王室的奢华殿堂,此刻弥漫着一种全新的、充满威严与壮志的气息。贾长生身着一袭简单却不失庄重的锦袍,站在宫殿的高台上,俯瞰着这座刚刚被征服的城市。他的目光深邃而坚定,心中已然勾勒出一幅更为宏伟的蓝图——一场盛大而庄严的登基大典,它将宣告一个新的帝国——大隋帝国的正式诞生,也将向天下昭告他贾长生的无上权威。

    “陛下,”一道恭敬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贾长生转身,只见他的心腹谋士陈渊正躬身行礼。陈渊是一位智谋过人的儒士,从贾长生崛起之初便一直追随左右,为他出谋划策,是贾长生最为倚重的智囊之一。

    “陈卿,平身吧。”贾长生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登基大典之事,准备得如何了?”

    陈渊直起身来,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说道:“陛下放心,臣已按照您的旨意,与诸位大臣商议了诸多事宜,如今各项筹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贾长生微微点头,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满意。“说说看,具体的进展如何?”

    陈渊清了清嗓子,有条不紊地说道:“首先是大典的选址,臣等经过商议,认为平壤城的皇宫正殿最为合适。此处乃是高句丽国王举行重大仪式之所,地势开阔,建筑宏伟,能够彰显我大隋帝国的威严。而且,此地经过简单修缮,便可焕然一新,作为陛下登基的圣地。”

    贾长生听完,略作思考后说道:“平壤城皇宫正殿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修缮之事一定要尽快完成,而且要确保万无一失。朕要让天下人看到,我大隋帝国的登基大典,是何等的辉煌壮丽。”

    “遵旨,陛下。”陈渊连忙应道,“此外,关于大典的仪式流程,臣等也参考了历代王朝的登基大典,结合我大隋帝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方案。大典当日,陛下将身着冕服,头戴冕旒,在百官的簇拥下登上正殿的高台。届时,将举行祭天、祭地、祭祖先等仪式,以祈求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庇佑。之后,陛下将宣读即位诏书,向天下宣告大隋帝国的成立以及陛下的治国方略。”

    贾长生认真地听着,不时微微点头。“这些仪式都很重要,切不可有丝毫差错。朕要让天下人知道,我大隋帝国的建立,乃是顺应天命,是为了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陛下圣明。”陈渊接着说道,“在仪式流程确定之后,臣等又开始筹备大典所需的各种器物。冕服、冕旒、玉玺等物,都已安排工匠们日夜赶制。其中,玉玺乃是国之重器,臣已挑选了最上等的玉石,聘请了国内最顶尖的雕刻工匠,务必将其雕琢得精美绝伦,彰显我大隋帝国的至高无上。”

    贾长生微微皱眉,说道:“玉玺之事,关系重大,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朕听闻,制作玉玺的过程极为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你们一定要督促工匠们,加快进度,同时保证质量。”

    “陛下放心,臣定会全力以赴。”陈渊说道,“除了这些,大典所需的仪仗队、乐舞队等也都在紧张地训练当中。仪仗队将由我大隋帝国最精锐的士兵组成,他们将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各种兵器,在大典上展现出我大隋帝国的军威。乐舞队则将演奏各种庄重而典雅的音乐,表演优美的舞蹈,为大典增添喜庆的氛围。”

    贾长生满意地笑了笑,说道:“很好,这些都安排得很妥当。朕要让天下人看到,我大隋帝国不仅有强大的武力,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陛下,还有一件事。”陈渊犹豫了一下,说道,“登基大典乃是我大隋帝国的头等大事,臣认为,应该邀请天下各国的使者前来观礼。这样既能彰显我大隋帝国的大国风范,又能让各国知道我大隋帝国的崛起,从而确立我大隋帝国在天下的地位。”

    贾长生沉思片刻,说道:“陈卿所言极是。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吧,尽快向各国派出使者,邀请他们前来观礼。不过,在邀请使者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礼仪,不可有丝毫怠慢。”

    “遵旨,陛下。”陈渊领命道,“臣一定会挑选最得力的使者,以最隆重的礼仪邀请各国使者前来。”

    贾长生又与陈渊商议了一些细节问题,直到天色渐暗,才让陈渊退下。待陈渊离开后,贾长生独自一人站在高台上,望着宫殿外渐渐亮起的灯火,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登基大典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他向天下展示大隋帝国实力和决心的重要契机。他必须要让这场大典办得完美无缺,让天下人都对大隋帝国敬畏有加。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平壤城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紧张的氛围之中。工匠们日夜不停地赶制着大典所需的各种器物,士兵们刻苦训练,力求在大典上展现出最完美的姿态。而陈渊等大臣们则四处奔走,协调各项筹备工作,确保一切都能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在筹备登基大典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负责制作冕服的工匠们遇到了难题。冕服上的图案设计极为复杂,需要用到多种珍贵的丝线和宝石,而且每一个细节都必须严格按照传统的样式来制作。工匠们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对一些图案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导致制作出来的冕服与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

    当贾长生得知此事后,立刻召集了所有参与制作冕服的工匠,亲自来到制作现场。他看着那些制作出来的冕服,脸色变得十分阴沉。“这就是你们做出来的东西?如此粗制滥造,如何能在登基大典上使用?”贾长生的声音冰冷而严厉,让在场的工匠们都吓得瑟瑟发抖。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工匠们纷纷跪地求饶,“我们实在是对这些图案的理解不够透彻,才导致出现了这样的失误。请陛下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制作出令陛下满意的冕服。”

    贾长生看着这些工匠们,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他深知,制作冕服这样的事情,确实需要极高的技艺和耐心。而且,这些工匠们也并非故意为之,他们也是想把事情做好。“起来吧。”贾长生说道,“朕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不过,这次一定要用心,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出完美的冕服。否则,你们都知道后果。”

    “谢陛下恩典,我们一定不负陛下所望。”工匠们感激涕零,纷纷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任务。

    在贾长生的亲自监督下,工匠们重新投入到了紧张的制作当中。他们日夜钻研,反复试验,终于在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后,制作出了一套完美的冕服。当这套冕服呈现在贾长生面前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很好,这才是朕想要的东西。”贾长生说道,“你们这次做得不错,朕会重重赏赐你们的。”

    除了冕服的问题,在筹备仪仗队和乐舞队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小插曲。仪仗队的士兵们在训练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有些士兵出现了疲劳和伤病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训练的进度,也让仪仗队的整体状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贾长生得知此事后,立刻下令调整训练计划,增加士兵们的休息时间,并安排了最好的军医为伤病的士兵进行治疗。同时,他还亲自来到训练现场,鼓舞士兵们的士气。“将士们,你们是我大隋帝国的精锐,是朕最信任的人。登基大典即将来临,这是我们向天下展示实力的重要时刻。朕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在大典上展现出我大隋帝国的军威。”贾长生的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士兵们的士气顿时高涨起来。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为大隋帝国的登基大典贡献自己的力量。

    乐舞队的训练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乐舞的编排需要融合多种元素,既要体现出庄重典雅的氛围,又要展现出大隋帝国的特色和活力。在编排过程中,乐舞队的负责人与几位乐师和舞者之间出现了一些分歧,导致排练进度缓慢。

    贾长生得知此事后,亲自召见了乐舞队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他认真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朕认为,乐舞的编排既要传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我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我大隋帝国的特色和精神,让天下人看到我们的独特之处。”在贾长生的指导下,乐舞队重新调整了编排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排练,终于呈现出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乐舞表演。

    随着登基大典的日子越来越近,各项筹备工作也逐渐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平壤城的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百姓们也都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大典充满了期待,他们纷纷走上街头,为大隋帝国的成立送上自己的祝福。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贾长生的登基大典如期举行。这一天,平壤城的皇宫正殿被装饰得金碧辉煌,殿外的广场上挤满了前来观礼的百姓和各国使者。贾长生身着华丽的冕服,头戴冕旒,在百官的簇拥下,缓缓登上了正殿的高台。那一刻,整个广场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注视着高台上的贾长生。

    贾长生站在高台上,俯瞰着台下的众人,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感慨。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将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带领着大隋帝国走向繁荣昌盛。他缓缓举起手中的玉玺,向天下宣告:“大隋帝国,今日正式成立!朕将以天下为己任,带领万民,共创太平盛世!”

    话音刚落,广场上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那一刻,整个平壤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而贾长生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大隋帝国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一代传奇帝王。

    (本章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