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猎赝宗师 > 第四百零五章 能者多劳

第四百零五章 能者多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我选斗彩和粉彩吧。”

    “那我选釉里红和汝瓷。”

    两名男生相视一笑,分别选定了负责的瓷器品种。

    刹那间,桌面剩下了青瓷、窑变釉、德化白瓷三样品类。

    这三样品种的瓷器,都是现存瓷器品种之中少见的存在。

    其中青瓷的历史渊源更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窑变釉瓷器的历史渊源次之,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期。

    德化白瓷相对则要晚一点,最早记载仅出现于宋朝时期。

    这三样品种的瓷器,或因自身技术条件,或因外部因素影响,现如今存世的作品并不多见。

    因此,相关研究的难度,比起其他类型的瓷器,则要大得多。

    这些家伙还真不客气,将有难度的玩意儿全都留给了我……

    陈正嘴角抽搐了下,这些家伙还真是会挑呢。

    “兄弟,能者多劳,辛苦了!”

    一位男生笑吟吟的拍了拍陈正的肩膀,语重心长的笑道:“一会儿交流会结束,我们做东,再请你吃顿好的,表示感谢。”

    这倒也还差不多……

    陈正欣然一笑,对方这番话,倒是显得很会做人。

    心底的情绪,瞬间好受了些。

    “兄弟,别见怪啊!这几样玩意儿,我们研究不多,真心不懂。所以,只有拜托你了。”

    另一位男生也是宽慰道,表情很是诚恳。

    这话倒也不假……

    陈正微微颔首,很理解他们的选择。

    青瓷的历史渊源固然很早,但因为本身的技艺发展,最终演变出很多品种。

    其本身纯粹的青瓷,流传量不多,但其衍生的作品,却流传了许多。

    现如今许多知名窑系烧制出来的瓷器,都可以被称之为青瓷。

    比如大名鼎鼎的汝窑瓷,也可以被称之为青瓷,那玩意儿就是从青瓷演变出来的新瓷器。

    而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

    由此可见,青瓷之繁杂,超乎想象。

    所以,想要研究这类瓷器,也更复杂,需要的时间也更长。

    这些个高材生别看历史知识学得丰富,对古玩文物也有一定程度的鉴赏能力。

    但想要摸清楚青瓷的渊源,就未必是那么容易的。

    很多知名的专家教授,都未必全面掌握了青瓷的渊源。

    而窑变釉则是局限于自身因素,导致留存量稀少,研究难度而变大。

    窑变釉最早在唐代出现,但那时候窑中出现窑变都被视为不祥。

    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更是谈之色变,所以出现窑变釉的成品时,往往都被砸碎。

    明代时,人们还是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被认为是‘怪胎’,所遇者统统销毁。

    持续到清朝时期,随着人们对窑变釉认识的深入,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

    尤其是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甚至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

    现如今留存下来的窑变釉瓷器,其中七八成都是雍乾两朝的制品。

    也因此,很多人都认为,窑变釉的研发,是从清朝开始的。

    包括很多资深的行里人,都认可这样的说辞。

    这样的说辞之所以被广为传播,一来是因为前朝留存的窑变釉瓷器少见,二来也是留存的与窑变釉相关的历史文献,几乎都是清朝时期所著。

    两两相加,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被传播开来。

    另外,窑变釉的研究难度之大,并不仅是局限于存世量少。

    更因为窑变的呈现,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瓷器。

    而是每种品类的瓷器,都有可能发生窑变的概率。

    比如大名鼎鼎的钧瓷,都有窑变的呈现。

    窑变的现象,是因为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而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

    这类呈色元素,多是与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性元素有关。

    所以呀,窑变釉的品种,也是很繁杂的,跟青瓷有得一拼。

    剩下的德化白瓷,相对而言则要简单得多。

    德化白瓷,史称‘白’,世界美誉为‘世界白瓷之母’。

    在国际上的名声之大,略胜于窑变釉和青瓷。

    德化白瓷最早研发时期是宋朝,但兴盛的朝代却在元朝。

    皆因为元人崇尚白色,才导致德化白瓷的兴盛。

    这种兴盛,一度延续到明朝。

    或许是因为明朝太祖朱元璋曾为佛门弟子,所以明朝时期崇尚佛教。

    而烧制德化白瓷的德化瓷土质地优良,又呈色纯白,所以很适合烧制代表神圣、圣洁的菩萨、佛像等。

    因此,德化白瓷得以延伸下来,而盛极一时。

    现如今流传下来的许多白瓷菩萨像、佛像等,大多数都是明朝制品。

    即便是仿制品,也都大多数仿烧的明朝时期的。

    总之,德化白瓷的发展历史,传承有序。

    各朝各代,基本都有相应的传世品留存下来。

    再加上德化白瓷品种单一,并不复杂。

    因此,研究难度相较之青瓷和窑变釉,则要容易得多。

    所以呀,这也不能怪几个高材生不敢选择这三类瓷器。

    能者多劳嘛……

    陈正飒然一笑,只能这样宽慰自己。

    “开始吧,别浪费时间了!”

    陈正挥挥手,招呼着三人开始动工。

    这个回合的交流时间只有一个小时,现如今已经过去了五分钟。

    剩下来的时间不多,必须抓紧。

    陈正目光扫过这些瓷器,近距离下可以清晰发现,每件瓷器都被标注了标签的。

    采用的英文字母abcd之类的。

    判朝断代的时候,只需要将这些瓷器的朝代顺序,以相应的字母排列出来就可以了。

    这样既方便了记录,也方便了工作人员评定结果。

    陈正先鉴赏的德化白瓷,这玩意儿比起青瓷和窑变釉更简单些。

    且造型单一,数量少,不复杂,判朝断代要容易得多。

    十分钟时间,几件德化白瓷就被他排列了顺序。

    其次则是窑变釉,这玩意儿存世量少,清朝之前的制品不多见。

    所以,这场交流会呈上来的窑变釉几乎都是清朝时期的。

    自康熙时期的起,到袁世凯洪宪时期的。

    这玩意儿就花费了不少的时间,比起德化白瓷,陈正耗费了差不多两倍的时间。

    幸亏陈正对这些玩意儿了解足够深厚,不然难度会更大。

    半个小时过去,最后剩下了青瓷。

    青瓷的品类,比窑变釉更复杂,包含的品种更多。

    其中都混杂着钧窑、哥窑等制品。

    因此,在排序的时候,还得优先筛选出不同的品类。

    这样的难度,无疑就加大了许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