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猎赝宗师 > 第八十章 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

第八十章 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青花瓷器的制作流程,大致有七个步骤。

    它们先后步骤分别为:淘炼胎土、制胚、绘画、混水、罩釉、烧窑、开窑。

    而元青花制作胚胎采用的二元次配方。

    所谓的二元次配方,即是指瓷土加高岭土的结合。

    这种配方制胎,可以增加胎土中的氧化铝成分,从而增强胎土的玻化程度,提升透明釉的成熟温度。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制作胚胎。”

    次日重返库房,陈正笑看着小杰嘱咐道:“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先将胎土进行淘洗提炼。”

    “因为天然的瓷土含杂质较多,如果直接制作的话,烧制出来的胎体会呈色不正。所以,在制胎前需要淘洗,这样可以确保烧制后的胎体细腻白润。”

    一边讲解,陈正一边嘱咐小杰将瓷土搬到水缸旁边。

    “胎土的淘洗技巧,跟我们昨天淘洗钴矿料异曲同工。”

    陈正采用纱布将瓷土包裹,放入清水中浸泡湿润以后,便进行反复揉搓。

    这个步骤,就反复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瓷土淘洗过后,便开始配料。

    “元青花制作的胚胎,采用瓷土和高岭土两者结合的二元次配方。其比例大约为25的高岭土+75的瓷土。”

    配料时,陈正一边忙碌,一边给小杰做着讲解:“高岭土的特点是质地细白,耐火度高,但可塑性差。”

    “而瓷土的特点是熔点低,玻化温度也低,烧结后,透光度好。所以采用这种二元配方的青花瓷胎骨可以更加坚实,不易变形。”

    早在高岭土没有被发掘前,景德镇烧制瓷器所用的原料就只有瓷土。

    而瓷土因为熔点低,材质较柔软。

    所以成型后的瓷器,很容易变形。

    因此,在宋代之前,景德镇烧制的瓷器,多数都是小件儿。

    如果哪天遇到了景德镇烧制的宋代前的大件儿玩意儿,且造型工整的话。

    毋庸置疑,基本都是假的。

    “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制胚。”

    将瓷土和高岭土按比例配置齐全以后,陈正便先后倒进了同一个盆中。

    “在制胚之前,我们需要揉泥,将瓷土和高岭土均匀地糅合。”

    陈正一边忙碌,一边不厌其烦的给小杰做着解释:“切记,这一步骤对制作青花瓷器至关重要。”

    “如果这个步骤做不到位的话,那么成型的胎体中就会形成气泡。经过烧制以后,会很容易出现开裂或变形。”

    “揉过面团吗?揉泥的技巧,跟揉面团一样。先将瓷土和高岭土大致搅拌均匀,再依次加入适量清水。”

    “调配至粘稠块状时,就可以入手进行揉捏。这个过程,需要耐心,持续时间会稍微漫长。”

    一边讲解,陈正一边示范。

    小杰坐在旁边,时不时点头,认真地看着陈正操作。

    这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最终结束时,泥团已经呈现光滑细腻的状态。

    “大体揉至这个状态就可以。”

    陈正捏起一小团,递近小杰面前,示意道:“泥团细腻,均匀分散。手指揉搓时,会有细微的颗粒状感。”

    “这个颗粒状感的根源,便跟瓷土有关。在没有经过高温烧熔前,瓷土的硬度,会略突出。”

    在陈正的鼓励下,小杰伸手捏了一点泥团在指尖揉捏,切身体会了下具体感受,加深了自己的具体印象。

    “这个颗粒状跟沙子一样,很细的呀。”小杰恍然道。

    “不错!就是这种感觉。”

    陈正欣然一点,很喜欢小杰这种举一反三,能自行领会的机灵劲。

    “泥团揉好以后,我们就要开始具体的制作胎体了。”

    将装着泥团的大盆端至制陶处,陈正便开始做工。

    一边忙碌,陈正依旧不忘一边讲解:“青花瓷器的制作,普遍都是选择的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

    “特别是大件儿青花,很少会有一次性直接制胎的工艺。如果有的话,基本都是后时代仿制。”

    “宋代时期,因为工艺水准不高,制陶技术尚未成熟。因此,还无法完整的制作出来。这个知识点,也会是鉴别青花瓷器真伪的重要特征。”

    说到这里,陈正稍作停歇,补充讲道:“如果以后你有机会接触到那个时代的青花瓷器,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元宋时期的青花瓷器,都有明显的粘合处。其粘接处表面会有明显突起,不仅肉眼能明显察觉,用手抚摸,更会感受到凹凸不平的质地。”

    “从这个特点,也说明元青花制作时,其外壁虽然会修磨,但并不精细,会留下相应痕迹。”

    “其内壁修饰也是十分粗率,颈部内侧略加切削,而内壁均不修削,内壁接痕更是清晰可见,往往露出接胎时挤出的泥浆,烧结后呈断裂状连接。”

    小杰耐心地听完,不禁连连点头。

    这个知识点,可谓重中之重。

    “元青花接胎工艺,都是指的上下接胎,而不是左右接胎。”

    看到小杰耐心听讲,陈正接着讲道:“一般的大件儿元青花,像罐、瓶类型的胎体,多数都是采用的四段三接工艺。”

    “接口一般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挤压出的泥浆通常呈滚圆状粗细不匀,个别有瘫塌现像。”

    “所以呀,元青花瓷器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都十分明显。不过这个痕迹,一般出现在胎体内壁。以后你见过实物时,就会彻底明白了。”

    “制胎的知识点,大致就这些。接下来,你看我具体操作。”

    说到这里,陈正开始上手,正式进入制胎工序。

    “这次我要做的是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乃是大件儿。所以制胎时,我会采用四段三接工艺进行。”

    陈正一边忙碌,一边讲解:“所谓的四段三接,就是将完整胎体,分成四段来制作。这样粘接时,只需要三处粘接口。”

    听到陈正的讲解,小杰的眉头跳动了下。

    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

    “陈叔,这会不会很难啊?”

    小杰诧异失声,没想到陈正这次做的物件儿,居然这么高水准。

    时至今日,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的传世品,总共只有八件。

    而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其中最富盛名的,无疑当属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人物故事大罐。

    这只大罐于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也是因为这只大罐,从而奠定下元青花在瓷器中首屈一指的地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