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猎赝宗师 > 第二十一章 百宝展会

第二十一章 百宝展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厉害!厉害!”

    画幅的主人,忍不住拍手,连连赞叹起来:“小兄弟眼力惊人,见解独到啊。”

    “这么说,晚辈猜对了!”

    陈正微微一笑,看向画幅主人笑问。

    “哈哈,不错!”

    画幅主人爽朗一笑:“不瞒诸位,在我入手这幅画以后,便去了故宫博物馆,请里面的老古董掌过眼。”

    “事后我更送去了文物局做过科学检测,结果都无一例外,表明这幅画轴乃是真迹。”

    听完画幅主人的解释,张学义几人顿时脸色愠怒起来。

    “好啊!郑炳仁,你这是故意拿我们几个伙计开涮呢?”

    “明知道这幅画轴是真的,你却故意不讲明,眼睁睁的看着我们几个争得面红耳赤。”

    “郑炳仁,其心可诛啊!”

    张学义几人纷纷对画幅主人展开了口诛笔伐。

    “哈哈哈!”

    画幅主人郑炳仁不见羞愧,反倒得意的大笑起来。

    张学义几人全都无奈地翻起了白眼。

    “画是珍迹,但很可惜,狗尾续貂,被添了篇后幅上去。”

    在张学义几人埋怨画幅主人时,陈正微微摇头,一脸惋惜的叹道。

    所谓后幅或前幅,乃是书画作品装裱时增添出来的留白。

    观摩过书画的人都应该见过,许多横轴书画的左右,或立轴书画的上下两端,都有一片空白的区域。

    这些区域便称之为前后幅。

    前后幅的作用,便是给后来的收藏者预留的题跋之地。

    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

    写在后面的,则叫做跋。

    前后总称,是为题跋。

    “这篇题文,确实有些画蛇添足……”

    听到陈正的惋叹,画幅主人郑炳仁深表赞同。

    好的题跋,是能为作品增光添彩的。

    “其实原作的题文是写得相当好的,但可惜,这幅画的题文是后人仿写的。”赵炳仁感慨道。

    陈正赞同地点点头,这幅画的原题,他是听说过的。

    是由清代画家顾大申所题。

    顾大申,本名顾镛(yong),字震雉,号见山,又号堪斋,魔都华亭人。

    顺治九年进士,授工部主事。

    康熙九年,曾上疏解决过吴越地区的水患。

    据史记载,顾大申精通水利,又工诗文,善画山水。

    其所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近法董其昌。

    后融合诸家之长,而形成了笔力苍劲,用墨淋漓,并善设色,萧然远俗的风格。

    他的风格,被誉为松江画派之后劲。

    其传世作品有《秋日山居图》、《老松飞瀑图》、《寒林高士图》等。

    “这幅画轴虽然有些瑕疵,但总体而言,却是瑕不掩瑜。”

    感叹后,郑炳仁很快又释然开来。

    董其昌的这幅《关山雪霁图》的价值极高的,单凭画中的收藏钤印就可以看得出来的。

    仪周珍藏、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仪周鉴赏。

    其中仪周,原名安岐,是清代时期的大收藏家。字仪周,号麓村、松泉老人。

    而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更是乾隆帝和嘉庆帝的玺印。

    这表明这幅画,曾被乾隆帝和嘉庆帝鉴赏收藏过的。

    这从‘重华宫鉴藏宝’这枚钤印就可以佐证的。

    重华宫,乃是乾隆帝登基前的居住地。

    因此,单从收藏价值而言,董其昌的这幅《关山雪霁图》远在唐寅的《王蜀宫妓图》之上。

    “这幅画轴不是炳仁兄近期所得吧?”

    看着郑炳仁得意的笑容,张学义突然笑问起来。

    “不是,这幅画轴,我已经入手一年之久了。”郑炳仁颔首应道。

    “好你个郑炳仁,如此名迹,入手这么久,才拿出来予我们见识,你丫不地道啊。”旁边的人顿时责怪起来。

    “这不是忙嘛,一直没有机会。”郑炳仁解释道。

    “哼,姑且信了你的狡辩。但你瞒了我们几个伙计这么久,一顿赔歉酒不过分吧?”旁边的人哼道。

    “不过分!不过分!哈哈哈,别说一顿,两顿也行。”郑炳仁爽朗一笑。

    “呐,你说的两顿啊,不许反悔。”旁边的人总算笑了起来。

    郑炳仁欣然点头,没有反驳。

    张学义笑看着二人打趣,待得平息下来以后,才再度询问道:“炳仁兄珍藏这幅画轴这么久,如今却舍得拿出来。莫非,是打算送拍?”

    张学义的话音落下,几人都是肃然起来。

    这种珍迹,很多人都会倍感重视,留作家传。

    如果送拍的话,未免太可惜了。

    他居然舍得?

    “嘿嘿……”

    郑炳仁收起画轴,笑了笑,道:“学义兄说对了一半。”

    “哦?”

    张学义讶然。

    郑炳仁将画轴收拾好,随即呷了口茶道:“学义兄也是店家,想必应该听说过燕京荣宝斋之名吧?”

    荣宝斋?

    刚刚端起茶杯准备呷了口茶的陈正猛地顿住了动作,霍然抬头看向了郑炳仁。

    这不是我家祖产吗?

    去年人谋夺,逼得自己走投无路,才南下投奔苏家。

    “荣宝斋?”

    张学义等人大惊:“燕京最大的古玩店荣宝斋?全国排名第三的那家?”

    荣宝斋自清末时期就已经创办。

    百年经营,早已名扬天下。

    即便是锦城最大的古玩店万宝轩,跟荣宝斋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据传,荣宝斋的创办者,曾在清廷做过史官,编撰过史书。

    “炳仁兄这画跟荣宝斋有什么关系?”

    张学义讶然之后,不禁好奇追问起来。

    陈正闻言,也是放下了茶杯,目光紧紧地望着郑炳仁。

    自他南下以后,就很少再听到荣宝斋的消息。

    “学义兄作为同行,还没听说吗?荣宝斋前段时间放出消息,将在下月初,开办一场百宝展会。”郑炳仁解释道。

    “百宝展会?”

    陈正等人纷纷讶然。

    “不错!这场百宝展会,是由荣宝斋主导,联合燕京、津门等北地店家一并发起的。展会广邀天下藏家和店家,提供精品收藏,共同展览,相互交流。”

    郑炳仁解释道:“这场展会,将会是行内一场盛事。若谁的藏品能够在其中脱颖而出,藏家必然会名扬天下。”

    “人的名,树的影。玩这个的,一旦名声大了,以后会更方便入手俏货。所以,我才会特意取出这件宝贝,准备前去参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