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李筑认罪书
李深见到杜如晦,忙伸手接过书信。只见那信上笔迹不再是往日的工整,颇有几分匆忙之意。“父皇,若是您看到了这封信,想必儿臣已经奔赴黄泉了。思及幼时,几位弟弟对我十分崇拜,唯我命是从。想是从那时起,儿臣便有了争强好胜之意,总想凌驾于众弟妹之上。再至后来,母后薨逝,您将儿臣立为太子,再未立任何妃嫔为后,儿臣总妄想着,您与母后的感情足够容许儿臣犯错。
可后来,二弟逐渐崭露头角,您常夸他性子温和,内心纯善,还愿意派他处理各项庶务,反过来看看儿臣,却只是在宫中看奏折,儿臣惶恐啊,就怕二弟有朝一日会夺去儿臣这太子之位。是儿臣这一念之差,导致今日局面,是儿臣的惶恐和不安,促使儿臣犯下大错。那日略微多饮了两杯,又见二弟那名美貌的侧妃,儿臣便起了歪心思,想借此杀杀二弟的锐气。儿臣在反思之时,也怨怪过父皇您,为何不将这江山早早交予我手,否则便不会有今日之事,于是儿臣只能与北倭通信商议,北倭王答应儿臣,只要儿臣允诺他们的一座城池,便能助儿臣顺利登基。可没想到二弟前去把北倭尽数灭族,断了儿臣登基之路。期间那杜如晦、房玄龄也没少给二弟出力,尤其是杜如晦,儿臣便想着若是去他的家乡闹出些动静,也能让他尝尝连累他人的苦果。机缘巧合,儿臣得知那周素辉有一位面貌相似的远方堂弟,且才能不输周素辉,便安排那周素鸣顶替了周素辉做了泸阳县官,日后若是此人能够大显身手,做出些成绩,何愁前途无望?甚至可同杜如晦一般踏入朝堂,成为父皇您的心腹,到那时,父皇身边便也有了儿臣的人,儿臣称帝也便指日可待。至于泸阳县那几个女子,不过民间庸脂俗粉,能被未来天子宠幸,那是大大的好事,到时候将她们接进宫随便封个什么位分,至于她们家里的那些人,多给些金银也便是了。本来一切都很顺利,若非父皇您犹豫不决,不肯早早将江山交给儿臣,这些就都不会发生!是您!是您造成了这一切!”
看着这控诉的书信,李深忍不住跌坐在椅子上,手中书信飘下,落在地上:“你看看,你看看!”杜如晦俯身捡起书信,这看似控诉,实则一桩桩一件件都已经阐释清楚,但总有一股怪异的感觉,似乎太过顺利?当初李筑抱着一死的想法,尚且不认,如今皇上宽宥,只是将他贬为庶人,驱逐出京,怎会一反常态认罪自尽呢?杜如晦行了一礼:“臣觉得有些蹊跷。”待杜如晦说完之后,李深若有所思,但仍然惆怅道:“这封信无论是否出自筑儿之手,或许有一句话说得对,朕早该将这天下交出去,安安稳稳做个太上皇便是,也不会徒增这么多事端。”这话杜如晦便不能再接了,只是把身子俯得更低了些。李深片刻后才问:“那卞氏呢?”杜如晦道:“关大人留在驿馆陪着呢。”李深重重叹了口气:“刘擎,传旨下去,让她回京城吧,一个女人,如今没了丈夫,只怕日后日子难过,还是让她回卞家吧。”
而这边关勇已经带着卞氏一行人到了城门,守卫听了关勇言语,派专人去皇宫送信。李深得知后,略有欣慰:“这老小子,让他先带卞氏和王环进宫。”刘公公应声而去。等几人进了宫,纷纷向李深行了礼,李深当即道:“这是筑儿的陈情书,也算是控诉了,你们都看看吧,可有疑问。”卞氏接过,连称不可能,而王内侍看后也紧紧地皱着眉头。卞氏声称李筑在马车上已明显有后悔之意,况且从未听说李筑对李筝侧妃觊觎。而问及王内侍时,王内侍有些迟疑:“奴婢伺候殿下笔墨,记得殿下曾手腕受伤,因而写字时的习惯有所改变,这信上字迹虽看不出大错,可个别字迹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