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94章 科举科目

第194章 科举科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那估计会很热闹,会吸引很多人啊!”

    刘邦想象着一群进士在旁人的簇拥下,游街的场景,不由这样道。

    对人来说,是十分难以免俗的。

    排场越大,那无疑会吸引更多人,让无数人羡慕游街的进士们,甚至于幻想自己成为当中的一员。

    就比如当初看到秦始皇巡游的场景,他和项羽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想法。

    只不过成为秦始皇的这个目标,对当时的他来说,无疑比较不切实际。

    所以在那之后,他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并没有做出什么改变。

    现在能够成为皇帝,那纯属意外。

    但这个科举,就不一样了。

    读书这件事,说难也不难,被游街的进士一刺激,相信许多人都会觉得自己行了,再次投入到读书这件事当中去,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尚学”的风气。

    这样的风气,是十分难得的,也是非常恐怖的。

    就像当初的秦国按照军功授爵、授田,从而刺激到秦人,形成了“尚武”的风气,个个锻炼武力,想要到战场之上立下军功。

    这才有了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的场景。

    由此可见,当一个社会形成“尚什么”的风气,那是十分恐怖的。

    当然,要是形成“尚赌”之类的风气,那属于另一类的恐怖,“尚学”显然并不属于这一类。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吃不上饭的人,都来参加科举了,说明肯定招来更多的人才的!”

    刘备十分坚定道。

    如今正值乱世,有些人选择出世,准备创一番事业。

    而同样有人,选择避世,坐等乱世过去。

    而在避世的人当中,同样有不少的人才。

    作为一个聪明人,他们十分清楚乱世有多么危险,同样也知道个人力量有多么脆弱。

    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各个势力当中,也谋不到什么高位。

    毕竟,就像刘备再怎么求贤若渴,前提是你有机会见到刘备,并且展示自己的才能。

    不是谁,都能像诸葛亮一样,逼得刘备三顾茅庐的。

    而若是谋不到高位,在乱世当中,他们就如同一个尘埃一样,根本没有抵抗危险的力量。

    所以,他们索性选择了避世,来躲避乱世当中的危险。

    他们当中许多人,并非真的喜欢隐居,只是缺一个出世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罢了。

    而巧了,科举制正是能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相信到时候,一定可以吸引他们主动来投的。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孙权等人,快速反应过来,给它照搬过去。

    要等科举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天下读书人都认为蜀地是“科举圣地”之时,那就不用担心被他们学了。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才是真的选官啊!”

    听完整个流程,隋文帝也不由这样叹道。

    相比于如今的分科察举,这个科举无疑显得正规多了,也能更加有效地选拔人才。

    不像现在那些由地方推荐上来的人,真正有大才的,在隋文帝看来,没有几个。

    更不要说未来有潜力担任宰相职位的,可以说完全没有。

    归根到底,有资格参加分科察举的人,还是太少了。

    真正有才的人,依旧苦于人脉等问题,没有办法被推荐。

    而“投牒自应”,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唉,大隋的选官确实要改一改了!”

    隋文帝最后这样叹道。

    虽然十分不想用篡隋之人的方法,但这方法是“真香”啊,他不得不用。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不错,应该有一个规章,不然确实显得有些混乱。”

    听着电台,唐太宗李世民不由沉思道。

    如今的科举,虽然相比于大唐初年,已经有所优化了,但依旧拥有一些没有规章的地方。

    在这些地方上,完全是由相关官员看着来,这就有失公平了。

    “房爱卿,这件事,就由你来做吧。

    根据电台的内容,想办法让整个科举的流程,尽可能统一,保证其公平性。”

    最后,李世民下令道。

    房玄龄虽然已经身负编史、编书等命令,压力山大。

    但好歹是一个国公,多劳多得,面对新的命令,自然不能虚。

    再说,一个延续千年的科举制,由他来规定流程,那无疑是青史留名的事,旁边的长孙无忌都羡慕哭了。

    于是,他当即道:

    “臣领旨!”

    画面继续。

    【此外,唐朝的科举,是所设的科目最多的一朝,包含秀才、明经、进士、明算、明字、明法等等。】

    【其中“秀才科”由于要求过高,很少人考取,到唐高宗时期,就被废了。】

    【不过此后,“秀才”一词,成为一般应举者乃至读书人的通称。】

    【到武则天时期,甚至还出现了武举。】

    【由兵部主考,科目包含有远射、马射、摔跤、举重等等。】

    【甚至在武则天的位上,科举不仅想要不论贫富了,还一度准备不论性别,允许女子参加科举了。】

    【不过由于朝中的阻力,这个想法最后并没有落实。】

    【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才短暂出现过女子科举。】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确实是好制度,但大秦想要实施这一制度,困难重重啊!”

    秦始皇嬴政不由叹道。

    不管怎么样,那些军功地主,肯定是不愿被读书人“骑”在头上。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实施科举制,那就意味今后的官职不再是世袭的,而是需要通过科举得到的。

    这一点,那些被授了爵的军功地主,恐怕更加不会同意。

    哪怕表示愿意保留他们的爵位世袭,估计也不行。

    毕竟谁知道日后会不会反悔,等科举成为主流之后,把他们的爵位收回去。

    所以大秦想要实施科举制,要面对的困难那是极大的。

    “陛下,不管怎么样,这一制度对我大秦有利,必须想办法实施,就算是先小范围实施也可以!”

    这个时候,旁边的李斯忍不住出声道。

    其实早在他听到科举考什么的时候,他就很想说话了。

    这考的都是啥啊!

    他总算想起后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考的内容,大部分估计都与儒家有关。

    即使是那个明法,听起来像是与法家有关,不过估计是用儒家的观念来解释法令,这光想想,就让李斯有吐血的冲动。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也不管了,直接向秦始皇进谏了。

    “哦,小范围实施?”

    秦始皇嬴政若有所思道。

    “对,小范围实施,这样做可以减少阻力,并且”

    李斯绞尽脑汁,说着该如何实施科举制。

    但其实他的真实想法,很是简单,那就是先给它实施了,确定好考察的科目,以法家为主。

    这样一来,后面再想要变,就有些困难了。

    天下那些法家读书人,肯定会阻止其改变的。

    这其实跟军功地主阻止科举制的原因,差不多。

    也不知道是李斯的胡扯起了作用,还是其它原因。

    最后,秦始皇点了点头,道:

    “善!

    实施科举的具体事项,就先由扶苏负责,李斯辅佐吧!

    尽快给朕一个方案!”

    听了这话,李斯人都傻了。

    哪怕扶苏已经被他洗脑了许久,但本质上,还是儒家阵营啊。

    让他来负责科举,那岂不是

    想到这,李斯不由在心里苦笑了起来。

    秦始皇显然看透了他的想法,这样做,无疑在告诉他:

    『要么想办法说服扶苏,要么凉拌!』

    这是在逼他放大招啊!

    看来,必须加快洗脑的进程了!

    旁边的扶苏:父皇,竟然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我,好开心!阿嚏,怎么突然凉嗖嗖的?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女子科举,那岂不是在说女子能当官吗?

    这个太平天国是在搞什么?”

    刘邦有些不解道。

    “难不成女子,不能当官吗?”

    一道清冷的声音响起,说话的正是吕雉。

    “呃女子还是在家相夫教子为好。

    毕竟,男女授受不亲。

    若是入朝为官,容易与男子接触,影响不好。”

    刘邦努力地寻找着理由。

    谁知,吕雉当即反问道:

    “难道不能男子在家相妻教子吗?”

    “这”

    刘邦一时语塞。

    “而且,男女授受不亲,这应该是儒家对于&39;礼&39;的观点,陛下不是最讨厌儒家吗?”

    吕雉紧接着问道。

    “咳咳咳也不能完全否定,儒家的有些观点,还是有道理的。”

    刘邦咳嗽几声,找补道。

    “呵呵!”

    吕雉轻笑一声,并没有再说什么。

    不过她看向画面的眼睛,却是透着不一样的光彩。

    得益于旁边戚姬的“洗脑行为”,如今对于刘邦的这种说法,她是十分不喜的。

    对此,她很问一句“凭什么?”

    不可否认,男人在力量上有优势,在许多地方上,贡献了许多力量,而女人并没有做什么。

    但这一切,不是女子一生下来,就被套上的“束缚”吗?

    不许做啥啥的,导致女子无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在家相夫教子。

    否则的话,她不敢保证女子做得比男子好,但至少不会是如今这个样子,事事以男子为主,完全忽视了女子。

    导致这一切的“凶手”,都是女子生来被套上的“束缚”。

    那位武则天,应该就是想打破这种“束缚”。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位武则天想来与未来的她,是类似的存在。

    既然武则天受到了阻力,没能推行女子科举,那不如让她来?

    毕竟如今尚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儒家所提倡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观点,不认同的,大有人在。

    现在推行女子科举,想来阻力没有那么大。

    当然,吕雉同样有重重的顾虑。

    比如她背后的吕家支不支持她的行为,再比如她的一对儿女的安危等等。

    这一切,都在阻止她迈出那一步。

    未来她能否迈出那一步,估计还是得看旁边那位戚姬“洗脑”的力度了。

    值得一提的是,吕雉同样察觉到了戚姬的一些异常。

    但这不能否认,她觉得戚姬一些话说得对。

    同时吕雉也很疑惑,戚姬这么做,对她又有什么好处吗?

    没有好处的话,她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为什么?

    这也是吕雉的顾虑之一,需要她思考的问题。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武则天?这是谁?”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疑惑道。

    他将疑惑的目光投向了房玄龄等人,同样得到了不知道的回答。

    这就让李世民更加困惑了。

    按照电台的语境来看,这位武则天应该还是大唐之人。

    可是大唐的皇帝姓李啊,怎么还改姓了?

    李世民一时之间,没有搞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过忽然,他的脑子灵光一闪,想到了一种可能:

    “莫非这又是外戚干政?”

    他想到了吕后,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可是把《吕太后本纪》,与《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并列。

    从这种角度来说,如果说是“在吕雉的位上”,也没有问题。

    难不成这武则天,也是吕雉这种情况?

    想到这一可能,李世民开始在脑袋中搜索,当今皇室有没有势力大的武姓外戚。

    结果并没有搜索到。

    随后他退而求其次,开始搜索有没有未来可能与皇室联姻的武姓家族。

    结果还是没有搜索到。

    倒是有几个姓武的大臣,但以他们背后的家族势力,李世民并不觉得他们能够做到外戚干政。

    这样来看,这所谓的外戚干政,应该发生在后面好几代皇帝之后,怪不到他李世民的头上。

    得出这一结论之后,李世民暗自松了一口气,不过很快,又郁闷起来了。

    大唐后面的皇帝,到底怎么搞的?竟然又出了一个吕后!

    毕竟汉朝外戚干政的教训,就摆在哪里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