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91章 科举制是谁创立的?

第191章 科举制是谁创立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如今的世家,确实大不如前了。”

    隋文帝如此感叹道。

    在有了东晋世家的刘裕篡位当皇帝后,南北朝的皇帝都对于世家警惕了起来,一直在试图削弱世家。

    当然,削弱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

    所以,中间又发生了好几次世家篡位的事情,大概也是南北朝显得混乱的原因之一。

    直到北周,世家的权力已经被削弱得十分厉害,再也没有办法像东晋那样左右皇权。

    只不过,北周后面的皇帝实在太昏庸,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又加上最后即位的是不懂事的年幼皇帝,这才给了他取周自代的机会。

    否则,若是最后即位的是一位成年的皇帝,想来没有那么容易取周自代。

    即使成功地取周自代了,中间的过程很有可能,会掀起大范围的腥风血雨,不太可能那么平静。

    所以隋朝的建立,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虽然建立的过程,看起来十分轻松,但想要达成这样的条件,可一点也不轻松。

    想到这,隋文帝又不由有些愤怒了。

    不同于北周,那个逆子已经成年,手上握有至高无上的皇权。

    虽然由于之前的种种操作,让皇权的威严有所受损。

    但哪怕是这样,那个时候的皇权同样不可小觑,谁也忽略不掉。

    若是当时那个逆子,不在江南“摆烂”,而是以强有力的手段镇压反军,说不定能逆天改命。

    再不济,也能像三国那样,与其它政权僵持下来,不至于直接灭了。

    可这一切的机会,却由于那个逆子的掩耳盗铃,被白白浪费掉了。

    甚至于,还引起了底下士兵的不满,发动了兵变,将逆子给活活地缢死了。

    从那以后,剩下的皇室成员,都变成了傀儡,隋朝复国的希望彻底不复存在了。

    这种情况下,哪怕是秦始皇、汉武帝穿越来了,也会直摇头。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说得对啊,运河、宫殿,世家都十分配合地在修。

    三征高句丽,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功,哪有半分想要阻扰的意思。

    可谁叫隋炀帝做得太绝了呢?”

    听着电台,唐太宗李世民忍不住赞同道。

    不可否认,在暗地里面,世家门阀可能干过囤积居奇等天怒人怨的事情。

    但这些事,哪怕没有世家门阀,照样会发生。

    关键还要看,朝廷会如何管理。

    要是皇帝的手段足够厉害,那世家门阀也不敢做得太过分。

    隋炀帝夺权的手段,各个世家看得是心知肚明,纷纷给他打上了“不好惹”的标签。

    而随后的迁都、修运河,各世家都在积极地配合,不想去惹怒这位新皇帝。

    即使后面改革官制,让勋贵们比较难受,但还是没有人敢轻举妄动。

    只不过,随着隋炀帝一征高句丽之后,不仅让高句丽、突厥等外族,大跌眼镜,同样让各个世家们,起了异心。

    他们头一次发现,这位不好惹的皇帝,也不怎么样。

    于是,这才有二征高句丽时的杨玄感叛乱。

    而随着杨玄感开了这个头,越来越多的世家,开始不安分起来。

    又因为隋炀帝掩耳盗铃,开始“摆烂”,更是加速了局势的恶化。

    最后,才导致了隋朝的覆灭。

    纵观整个过程,隋炀帝的种种操作,才是灭亡隋朝的根本原因。

    世家门阀,仅仅只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而且以当时那种局势,世家“火上浇油”,又有什么错呢?

    难道让他们继续坚定拥护隋炀帝的统治,使得隋炀帝进行四征、五征高句丽,修更多无用的宫殿,白白消耗整个华夏的力量,然后再让外族来一场“五胡乱华”吗?

    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做了,恐怕更应该被后世骂!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唐朝后期的世家门阀,真的不留下太大的力量,不然也不至于被黄巢一举灭了。

    唐朝最后会变成那样,纯属统治者作的,和世家门阀真没有多大关系。”

    赵匡胤摇头感叹道。

    虽然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隋炀帝的乱搞。

    但也不可否认,直接灭亡隋朝的,是世家门阀的人。

    所以,唐朝统治者一开始,就对这些世家门阀更加警惕了。

    李渊、李世民、李治,乃至武则天,都在极力打压世家门阀。

    同时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世家门阀越来越没有了存在的基础。

    直到唐玄宗时期,世家门阀是真的没有多少存在感了。

    如果把唐朝灭亡的锅,扣在他们头上,那确实有些太冤枉人了。

    而听最后,赵匡胤不由一愣,十分疑惑道:

    “文官集团,这是啥?”

    从名字上看,这应该是一群文官组成的集团。

    可是一群文官,又能够干什么?

    他害怕有人学他黄袍加身,现在是重文轻武。

    根本不给武将过大的权力,甚至经常给部队轮换主将,不让人有培养心腹的机会。

    结果武将没事了,现在给他跳出个“文官集团”,这算什么事?

    按照电台的意思来看,这是将所谓的“文官集团”,和“世家门阀”等同了。

    而要知道,虽然隋唐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的乱搞,但其中世家门阀是有所推动的。

    甚至像隋朝,就是直接亡于世家门阀。

    这岂不在说,后面他大宋,是直接或者间接地亡于“文官集团”?

    得出这一结论,赵匡胤难以置信道:

    “这怎么可能?”

    他十分不理解,这些文官哪里来的能力,灭亡他大宋的?

    世家门阀是有能力对抗朝廷的。

    由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使得世家当中一直有人为官。

    这让他们传承了几百年,势力庞大,并且为官者众多,垄断了部分权力。

    但文官,并不一样。

    他们基本都是靠着科举考上来的,就算一个人的权力很大,也很难惠及整个家族。

    只要后代的人不行,就很难再掌握什么权力了。

    这使得他们的家族传承有限,根本没有办法发展大的势力。

    可以说,世家门阀是有资格对抗朝廷的存在。

    不过一般来说,他们没胆子,也没有必要与朝廷对着干。

    而文官,则完全属于统治者的工具人,没有任何资格对抗朝廷。

    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是怎么推动大宋灭亡的?

    赵匡胤是百思不得其解。

    就是告诉他“武将黄袍加身”了,也比“文官亡国”,更好理解啊!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难道我大明后面,也是和宋朝一样的命运?”

    听着电台,朱元璋眼神十分凝重道。

    要是非让他挑出一个最不喜欢的朝代的话,那他大概率会选择宋朝。

    原因无它。

    宋朝那种向外族卑躬屈膝的态度,让得朱元璋十分不爽。

    这样的事,哪怕放在东晋,也没有发生过。

    而宋朝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态度,根源还是在统治者的身上,“文官集团”仅仅只是从犯而已。

    毕竟要是“赵构”不想要降,那么“秦桧”再怎么想降,也没有用。

    之所以只有“秦桧跪像”,而无“赵构跪像”,归根到底,是因为赵构好歹是皇帝。

    为了脸面或者威严,历代统治者并没有设立什么“赵构跪像”。

    电台将宋明两朝的“文官集团”并列了,莫非是在说他大明后面,也会像宋朝那样“卑躬屈膝”?

    想到这一可能,朱元璋的血压瞬间上来了。

    “这帮混账,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就是被他们这么霍霍的吗?”

    朱元璋十分愤怒道。

    见到他这么激动,旁边的朱标不由道:

    “爹,你消消气,不要这么急!”

    不过朱元璋非但没有平静下来,反而更为激动道:

    “咱能不急吗?

    给咱下令: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是咱大明的祖训。

    后面若是有人敢违背这一祖训,不管是谁,都给咱从位子上面滚下来!”

    不管是朱家后代,还是“文官集团”,后面谁还敢像宋朝卑躬屈膝,都得滚蛋!

    他大明宁可像文天祥那样“站着死”,也不愿意像秦桧一样“跪着生”!

    而听了这话的穿越者朱允炆,内心可谓是十分复杂。

    大明虽然确实做到了,所谓的“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

    但说实话,那所谓的“叫门天子”,和“靖康之耻”相比,也好不到那里去。

    一个被俘虏的皇帝,竟帮着瓦剌叫守城将领开门投降,想想就离谱。

    就算是宋朝,都没有出现这么离谱的事情。

    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崇祯这话,是真的把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仿佛都是文官的错一样!”

    康熙不由笑道。

    崇祯即位之时,虽然明朝已经有些崩了,硬把明朝灭亡的责任都推给他,确实说不过去。

    但要说,崇祯对明朝灭亡不负有什么责任,那纯属瞎扯。

    崇祯所面对的情况,再差也没有汉末、唐末的情况差。

    汉末、唐末都可以坚持那么长的时间,崇祯却在短短的17年,让明朝加速走向了灭亡。

    看似他每天都在兢兢业业处理政事,但许多事的决策,与正确做法背道而驰。

    站在如今的角度来看,就算崇祯学习他的前辈去做“木匠”,不理朝政,结局或许都要更好。

    他要是没有诛杀有能力愿意做事的大臣,没有增加赋税,没有处死袁崇焕等大将

    没有这种种行为,李自成没有那么容易攻破京城,他大清也没有那么容易入关。

    正是因为崇祯走错方向的“勤勤恳恳”,才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话说回来,崇祯有很多庙号。

    而其中有一个庙号,特别有意思,那就是:烈宗。

    一般来说,这个庙号的人,都是十分刚烈,但志大才疏的人。

    康熙就觉得这个庙号,十分适合崇祯。

    画面继续。

    【行了,下一个!】

    【竟然抽到我了,好兴奋!】一个激动的声音响起。

    【有什么问题吗?】画面之人笑着道。

    【有有有,我看书上是说科举制是隋炀帝创立的,但是又有人说是隋文帝创立的,甚至还有人说是唐朝,到底哪个对?】那道声音道。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科举制肯定是朕创立的,与那个逆子,还有后面那个朝代有什么关系?”

    隋文帝很是坚决地说道。

    如今还没有“科举”这个说法,但根据电台之前随口提及的“科举制”,隋文帝觉得现在的选官制度,与这所谓的“科举制”。

    都是进行考试,以考试成绩论高低,不像九品中正制那样还要看家世什么的。

    而且这“科举制”,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影响力极大的制度。

    隋文帝并不希望这份功劳,落到那个逆子,或者后面朝代的头上。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科举,意为分科取士,若是按照这个说法的话,可以追溯到汉朝。

    但很显然,如今的科举,与汉朝的选官制度,截然不同。

    所以要搞清楚科举是谁创的,关键在于确定科举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唐太宗李世民看得比较透彻。

    要争辩某个东西,首先要搞清楚这个东西是什么。

    否则的话,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争辩。

    就比如郡县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部为了加强地方管理,就在内部划分了郡、县,并直接任命了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听令于诸侯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

    但如果非要说,郡县制,是指“完全指令于中央政府,不受诸侯等制约”的地方行政制度。

    那么,郡县制只能是秦始皇开创的。

    科举制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没有一个清晰定义的话,很难说科举制是谁创立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