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89章 三征高句丽是为了削弱世家门阀?

第189章 三征高句丽是为了削弱世家门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它的具体设计是这样的:】

    【总之,这使得犁架变得轻巧,更容易调头和转弯,节省了人力与畜力,解放了一定的生产力。】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曲辕犁一出现,就迅速成为了主流,后面的朝代虽然有所改进,但用的还是曲辕犁,直到清朝末年,才逐渐被淘汰。】

    【当然,曲辕犁的出现顶多只是锦上添花,归根结底,还是唐的前中期没有乱搞。】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还有这样的犁?”

    刘邦一脸惊奇道。

    要说种地,最为费劲的活,那当属于犁地了。

    当然这个费劲,贡献最大的,是牛。

    但即使是用畜力替代了部分人力,人同样需要控制犁的方向,调整犁的角度,同样相当累。

    而犁完一亩田,牛要吃的,也要比平时多不少。

    这些东西,当初短暂体验过干农活的刘邦,那是相当深刻。

    它如此费劲,也是促使他刘邦成为一名“小混混”的重要原因。

    而现在听到电台关于曲辕犁的设计,又结合自己的经验,刘邦在脑袋当中想象了一下。

    他感觉这个东西确实可以省下不少的力,并且犁得也应该能更深。

    想明白了这一点,刘邦不由地兴奋了起来。

    这是一个好东西啊!

    地犁得好不好,可是决定着作物最终的产量。

    毕竟若是犁得太浅了,根系向下生长,就会遇到厚实的土层,从而影响作物吸收利用水分,进而影响到作物生长与产量。

    同样,人力与畜力都是有限的。

    在犁够一些田后,许多牛都会摞挑子不干了。

    因为身体已经达到极限了,犁不动了,要休息不少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而若是犁地能省下力量,那么犁的田,无疑会变得更多了,从而能让人种更多的地,进而激发人们开垦荒地的热情。

    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件大好事。

    “造,必须造。

    来人记下这个设计,然后去找匠人,想办法造出这个曲辕犁!”

    刘邦当即下令道。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呵呵,杨百万,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是一个好称号啊!”

    隋文帝冷笑道。

    “炀”谥号,“百万”戏称,这种种都让隋文帝感到十分窝火。

    好在的是,随后出现的曲辕犁,成功地转移了他的注意力。

    若是这个曲辕犁,真的有电台说得那么好,那绝对能被称之为农业“神器”。

    想到这,他当即准备下令让人去喊工匠制造。

    不过,当他瞟到那个逆子的时候,他又不由觉得不差这一会的时间。

    于是便对着杨广道:

    “你不是喜欢种田吗?

    这个曲辕犁,你也给我做出来,做不出来,要你好看!”

    当然,事后他也会喊工匠,进行制造的。

    这样做,纯粹是为了给那个逆子压力,让其不好受,这样他也算是出气了。

    甚至还留下了一个惩罚的借口,日后要是不爽了,那你懂的。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果然如此,最后还是开战了!”

    听到自己“三征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有些感叹道。

    不过好在,根据电台的描述来看,似乎是比较顺利,并没有出现像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情景。

    而紧接着听到曲辕犁,李世民先是一愣,在脑袋当中快速搜索了一遍,确定如今的大唐,应该没有这个东西。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曲辕犁,应该是大唐后面才会出现的东西。

    而听完曲辕犁的介绍,李世民又是眼睛一亮,不由道:

    “好东西!”

    如今经过隋末的大乱,天下已经百废待兴,急需恢复生产。

    现在来一个曲辕犁,无疑是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那是太好不过了。

    有了这个曲辕犁,肯定可以提高恢复的速度,让大唐早日发展。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这曲辕犁,听起来,似乎更好用啊!”

    听着电台,朱元璋的眼睛不由亮了起来。

    虽然电台说的是唐朝的曲辕犁,但干过农活的朱重八却是清楚,电台说的设计应该比如今的曲辕犁更为好用。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经过改进的版本。

    就像曾经电台提到的印刷术等东西一样,同样经过了改进,比现在更好。

    画面继续。

    【所以,隋朝确实不仅是因为土地问题而崩溃,你说对了!】画面之人最后笑着道。

    【咳咳咳】

    对方传来一阵咳嗽声,似乎被这一招“以退为进”,搞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但最后,他还是倔强道:

    【这这个先跳过,那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呢?】

    【你说得那么惨,难道不知道越惨越好吗?】

    【隋炀帝就是为了削弱世家门阀的力量,而发起的三征高句丽。】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削弱是内部的事,还要拉上外族,该说你无能呢?还是说你蠢呢?”

    秦始皇嬴政对于这个观点,十分不屑道。

    在他看来,无论是六国余孽,还是那世家门阀,不管他们再怎么嚣张,力量再怎么大,也是华夏内部的事,与外族无关。

    结果,现在竟然还要把外族牵扯进来,达到压制、削弱内部力量的目的。

    明明是内部的事,还要借外人的手。

    这只能说明,那个朝廷以及君王,不是无能,就是蠢。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

    听到那个人的观点,刘邦一脸呆滞,最后才缓缓吐出一句话道:

    “削弱别人,结果把自己给削没了,也是厉害!”

    想对付别人,结果别人过得好好的,自己先没了,这算哪门子的削弱?

    说增强,还差不多!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不是有什么拉黑吗?快点拉黑这个人吧!”

    听着电台,隋文帝不由抚额道。

    即使这个人是大隋的拥护者,并且他是大隋的皇帝,也有些听不下去了。

    如果没有推测错的话,这个电台除了他之外,在画面之人所处的时代当中,也有不少人收听。

    而如果这些人听到这些观点,必然会觉得大隋的拥护者原来是这样的,进而对大隋产生不好的印象。

    隋文帝虽然不知道“一粉顶十黑”的道理,但同样不希望有这样的拥护者,去败坏大隋因为那个逆子本就不好的名声。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这是来刻意抹黑隋朝么?”

    赵匡胤也有些不可思议道。

    按照这个观点,后晋做得也没有错。

    他们只是想要引契丹进来,压制其它五代十国,有错吗?

    说实话,要不是当时高句丽内部也存在一定矛盾,在相互夺权的话,说不定趁隋末大乱的时候,就会入寇辽西。

    甚至于,进一步蚕食燕云十六州,也说不定。

    真到那个时候,新生的唐朝,恐怕也要面临他大宋的局面了。

    好在的是,历史不存在如果,所以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但这无疑说明了,这样的观点有多么地荒唐。

    用外人的手,来削弱内部反对自己的力量,真的不怕直接引狼入室,把你给削了?

    反正以隋炀帝所展现出来的高傲性格,不可能会这样做。

    画面继续。

    【这这个结论,你怎么得出来的?】

    【主播不否认修运河、建洛阳,虽然有隋炀帝想要享乐的成分在,但确确实实抑制住了世家门阀。】

    【但是三征高句丽,和世家门阀有什么鬼关系?】

    【隋炀帝征召的兵,都是有户籍的人,属于隋朝的人,损害的都是国家利益。】

    【而世家门阀,之所以会强大,其根源在于他们拥有众多的隐户,也就是私奴。】

    【这些私奴,根本没有户籍,你告诉我,隋炀帝上哪里去征?】

    【所以,哪怕三征高句丽,确实明面有一些世家的人,但占比也就那么多,根本伤不到世家的根基。】

    【不然,后面隋末大乱的时候,各个世家门阀也不至于还有那么多的力量了。】

    【像李渊,从晋阳起兵,一路把整个天下打了下来,力量哪里削弱了?】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秦朝那些民夫,同样有六国的人呢?

    怎么没有人说,这是在削弱六国余孽呢?”

    刘邦嘴角抽搐道。

    那个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分明就是无差别攻击。

    只不过普通百姓承受不住,提前反了。

    而那些大家族还有些底蕴,根本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是由于隋炀帝之前的种种行为,同样引起了那些大家族的反感,于是在发现隋炀帝人心尽失之后,他们也纷纷落井下石了。

    然而,在那个连线之人的嘴里,这一切仿佛都是隋炀帝故意的。

    在他的心里,隋炀帝就是那个在背地里面,操控一切的存在。

    所以什么“军令事前要禀报”,“敌人投降了要接受”,“撤离不要物资”等等,都是隋炀帝为败而败的。

    这种将一个无能之辈,洗成顶级谋略家的行为,让刘邦感到相当不适。

    这让真正的“明君”,又情何以堪?

    当然,他同时也掺杂着一些敬佩,能找到如此新奇的角度“洗白”,也着实厉害。

    就像把“抱头鼠窜”,说成“衣冠南渡”一样,他刘邦表示学到了!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就算真的是削弱那什么世家,难道不能顺带着打服高句丽吗?”

    诸葛亮疑惑道。

    不提隐户的问题,就算假设百万大军都是世家派出来的人,难道不能指挥打一场惨烈但胜利的战争吗?

    届时,高句丽这个边境威胁没了,百万世家的人也死伤殆尽。

    这样既消除了威胁,又削弱了世家。

    一举两得。

    岂不美哉?

    由此可见,不管怎么样,隋炀帝都没有故意输给高句丽的理由。

    最后输了,只能说明他本身的军事能力不行。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隐户,实乃我大隋一大患啊!”

    听着电台,隋文帝摇头感叹道。

    隐户,就是那些没有户籍的人。

    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办法拥有田地、房屋,所以大多数只能归附到世家门阀的手下。

    如今世家当中,有这么多的隐户,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原因就是南北朝私兵制的兴起,世家门阀纷纷招募部曲,形成了私人武装。

    虽然如今隋朝一统之后,他杨坚已经下令禁止“私兵制”,不允许私人武装的存在。

    但这些个世家门阀,大多数都是从六镇起义留存下来的,十分清楚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所以,他们便收留了许多隐户,组成了武装力量,算是一种另类的“私兵”。

    并且他们极为隐蔽,加上世家门阀在朝廷里面也有人,所以朝廷是很难发现这些“私兵”的。

    反正隋文帝多次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调查,但收效甚微。

    而正是有这些隐户的存在,才让后面他们起兵之后,能够那么快地控制局面。

    当然,如果那个逆子,没有三征高句丽,凭借着全国百万大军,这些隐户完全不成问题。

    那种情况,除非所有世家联合起兵,否则很难掀起什么波浪。

    只可惜,那个逆子三征高句丽,白白消耗了百万大军,使得朝廷后面无力再应对这些情况。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迁都洛阳,科举等等东西,确实搞得世家很难受。

    但是三征高句丽,是真的没有多大的影响啊!”

    唐太宗李世民摇了摇头道。

    三征高句丽,隋炀帝并没有强制世家们全员上阵,顶多派一些人而已。

    而这些世家当中,也不乏一些军事能手,可以派出去。

    甚至于,这些人还巴不得参加呢!

    毕竟这是建功立业,捞取名望的好机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