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85章 掩耳盗铃的隋炀帝

第185章 掩耳盗铃的隋炀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这个时候他们要面对的对手,不再是隋炀帝杨广,而是唐太宗李世民。

    当时,休养好的高句丽试图南下吞并新罗。

    新罗则多次向大唐求援。

    当时的大唐官员,都是经历了隋朝三征高句丽而天下大乱的事情,所以对待高句丽的事情上,还是比较谨慎的。

    最后,还是李世民亲自拍板,决定出征。

    但相比于隋炀帝那种瞬间上头式的攻击,李世民就显得冷静多了。

    不仅事先多次侦察了高句丽的地形、部队情况,而且进行了多次地试探性进攻。

    在得到这些数据后,李世民才制定相关战略,正式出兵十五万。

    此战打了足足五月,期间唐军大破辽东等城,逼近平壤。

    更是有薛仁贵率军斩敌2万余人,被围的高句丽军率36万人请降的战绩。

    比起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直到九月,李世民见天气寒冷,粮食将尽,虽然唐军占据上风,但李世民没有上头,还是决定撤军。

    至此,李世民“一征高句丽”结束。

    此战过后,高句丽虽然恢复了朝贡,但上书还是阴阳怪气,表现出了对大唐的不服。

    并且还是贼心不死,意图继续吞并新罗。

    于是李世民断绝了与高句丽的往来,决定再次征讨高句丽。

    在与众臣商议过后,大家一致认为:

    “高句丽依山建城,想要速攻,十分困难。

    而此前的征战,唐军已经伤害了高句丽的农业基础,让高句丽人缺少粮食。

    此时若是派出偏师,侵扰其疆域,使其疲于奔命。

    那么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不战而胜也!”

    就这样,中原皇朝找到了对付高句丽的命门,那就是:打消耗战。

    李世民听取了这一意见,先后二次派出部队,从海路进攻高句丽,使其军事精锐尽失。

    “三征高句丽”过后,李世民觉得时机已到,准备于公元649年,征调三十万大军,一举拿下高句丽。

    只可惜,历史没有给李世民这个机会。

    这一年,唐太宗驾崩,终年五十岁。

    不过有了李世民对付高句丽的经验,后面唐高宗李治彻底灭掉了高句丽。

    直到现在建立的高丽,其实属于当初新罗与百济的后裔,与高句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而同是“三征高句丽”,隋唐两朝所取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一个“贞观之治”,一个“二世而亡”,这实在是令人深思啊!

    画面继续。

    【后面,隋朝就彻底乱了,各种起义频发,隋唐英雄也接连登场。】

    【隋炀帝一开始还准备镇压,可后面发现怎么样都镇压不了,于是开始掩耳盗铃起来。】

    【但凡听到有起义军的信息,都会怒斥相关的官员。】

    【久而久之,官员都是报喜不报忧,甚至谎称造反的农民“渐少”。】

    【这令得隋炀帝再次“岁月静好”起来,只要我不看,他就不存在!】

    【不过,中间北巡,被突厥一围,让隋炀帝的小心脏又被伤害了。】

    【于是次年,隋炀帝再次从洛阳出发,前往江南治疗自己的小心脏。】

    【谁知道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期间,李密的瓦岗军包围了洛阳,并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的十大罪状。】

    【李渊也于晋阳起兵,攻入了长安,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皇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和秦始皇一个德性,只要不说&39;死&39;,那他就是不死的!”

    刘邦如此调侃道。

    但随后他又是摇头道:

    “但好歹秦始皇只是在对侍生死这种无解的事,才会这样。

    其它问题,他都会积极面对,想办法解决。

    这个隋炀帝却”

    刘邦欲言又止,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想起了电台刚开始的评价:一言难尽的隋朝。

    现在看来,确实很“一言难尽”。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李密、李渊!”

    再次听到这两个熟悉的名字,隋文帝心里十分复杂。

    能被电台这样特地指出来,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应该是灭亡隋朝的直接凶手。

    如果一开始,就给他说这些东西,他或许还会特别愤怒,令人去抓拿这两个人。

    但听完了那个逆子前面所做的事,他已经心累了。

    特别是在知道那个逆子开始掩耳盗铃,彻底不理政事之后,他也知道会出现这一切,真的纯属活该,怨不了别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隋文帝,日后不会对付李密与李渊等人了。

    只不过前面的事相当于“镇静剂”,让隋文帝暂时冷静了下来,不会直接出手,与关陇贵族拼个你死我活啥的。

    但日后一些手段,肯定会用在关陇贵族的身上,李密与李渊更是逃不了他的手心。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这十大罪状,确实该让君王好好看看,警醒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手上拿着一张纸,上面的内容正是李密的檄文,例举了十大罪状。

    这十大罪状,简单来说就是:『

    1、弑兄,并谋立自己为太子。

    2、杀死父亲,自立为帝。

    3、逼奸父亲的爱妃陈氏。

    4、夺嫂为后。

    5、开凿龙鳞渠、永济渠,死伤数万。

    6、建造显仁宫,勒索金宝,全部纳入洛阳。

    7、设立离宫四十余所,纵容宫人数千人。

    8、听信谗言,不接纳忠良之士。

    9、巡游无度,不处理政事。

    10、政策繁琐且赋税沉重,劳民伤财。』

    或许三征高句丽都败了,让李密都觉得丢人,所以没有写进去。

    但单论这十条罪状,已经将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说得很明白了。

    三征高句丽会败,也是由于听信谗言、不处政事等根本原因导致的。

    想到这里,李世民又是不由摇头感叹道:

    “你指出了隋炀帝的十大罪状,但到头来,自己却犯了其中的罪状,实在是唉!”

    瓦岗军本来是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是翟礼。

    因为他们以瓦岗为大本营,故名瓦岗军。

    后面杨玄感起兵失败之后,李密一路逃亡,最后投奔到了瓦岗军。

    翟礼欣赏李密的才能,十分重视他的建议。

    在李密的建议下,瓦岗军不断壮大势力,对隋军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打击。

    翟礼为人豁达,后面自认为不如李密,于是主动禅让,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

    翟礼是豁达了,但他的一众手下,却是有些不甘心了。

    如今形势大好,前途无量,莫名让位给李密,这算什么事啊?

    于是在私底下,没少抱怨过此事。

    而这些抱怨,自然也被李密听到了。

    由于翟礼的声望很大,李密害怕自己的权力被收回去,于是决定除掉翟礼。

    就这样,他摆下“鸿门宴”,邀请翟礼赴宴。

    趁其不备,将翟礼及其部分手下杀害,彻底夺取了瓦岗军的领导权。

    但此举,同样让瓦岗军内部离心离德,实力削弱了不少。

    再然后,大概没有了权力制衡,李密也变得骄傲自满起来。

    他不再体恤将士,甚至打了胜仗,也不把战利品分给将士。

    要知道“分战利品”,可是农民起义军的传统。

    很多将领相劝,李密非但没听,反而疏远了他们。

    就这样,瓦岗军的实力日益衰弱,最后大败于王世充。

    最终瓦岗军就此解散,李密西逃长安,投奔了李渊。

    除此之外,瓦岗军的战将秦叔宝、程咬金等也都先后降唐。

    只不过,投唐之后的李密,对自己寄人篱下的日子,十分地不满。

    之后李渊想让李密去招抚昔日的部下,但等李密走到半路上,李渊又觉得有些不妥,想召回来。

    哪成想,此举吓到李密了,让他十分恐慌,决定叛乱,最后被杀,时年37岁。

    画面继续。

    【此时,江南属于隋炀帝的大后方,起义尚不多。】

    【心灰意冷的隋炀帝见此情景,也无心再回北方,索性命人修建一座宫殿,准备定居下来。】

    【这下子,负责保护皇帝安全的警卫不干了。】

    【他们都是关中、中原人士,在江南住不习惯,早就归心似箭了。】

    【现在隋炀帝准备定居下来,那他们就回不去了。】

    【于是,一场兵变发生了。】

    【他们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闯入了隋炀帝的宫殿,逮住了隋炀帝。】

    【随后,隋炀帝被活活缢死,结束了一生。】

    【紧接着,宇文化及对外宣布隋炀帝驾崩,立隋炀帝的侄子杨浩为帝。】

    【而洛阳收到消息后,也马不停蹄地拥立杨侗为皇帝。】

    【再加上李渊在长安拥立的杨侑,三方均表示自己才是隋朝正统。】

    【当然,这三方的皇帝都是傀儡,在被利用完后,都被毒害了。】

    【所以,和秦朝一样,虽然隋朝有五位皇帝,但我们通常还是称隋朝“二世而亡”。】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这离心离德成啥样了,连警卫都兵变了。”

    刘邦有些无语道。

    本来,作为关系最为紧密的警卫军,对于皇帝的忠诚,那是毋庸置疑的。

    忠诚到什么地步?

    就这样说,目前能够被允许收听电台的人,有一部分扮演的就是警卫军的角色。

    可见,皇帝是多么信任警卫军了,几乎就是把命交给他们了。

    结果就这么一个警卫军,竟然兵变了,可见隋炀帝到底有多么不得人心了。

    上一个他见过的这么离谱的,还是秦二世胡亥。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连自己的警卫都管不住,又拿什么管百万大军?”

    刘备摇了摇头道。

    本该忠心的警卫军,都会发生兵变。

    更何况,征高句丽的百万大军,在私底下出工不出力,那是非常有可能的。

    不过似是想到什么,刘备的表情突然一凝。

    貌似张飞也是这样死的,虽然没有发动兵变,但也是被自己的亲卫给偷偷干掉的。

    不过,还有点区别。

    至少普通士兵对张飞没有多大的意见,愿意听他的话。

    真正有仇恨的,是他的亲卫。

    想到这,刘备有些无奈地道:

    “但愿益德,能够改改他的性格吧!”

    如今张飞已经返回,跟着张飞一起返回的,还有刘备派过去的监督人员。

    监督人员一方面监督张飞的行为有没有改,另一方面也是在保证张飞的安全。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算是报应么?”

    隋文帝杨坚喃喃自语道。

    当初北周皇帝禅让给他,随后遭到“不明人士”的毒害。

    而在未来,他的孙子、玄孙们在被人利用完后,同样遭到了毒害。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么?

    实际上,对于禅让的皇帝,一开始没有那么暴力。

    像秦朝的子婴,在投降之后,刘邦也没有拿他怎么样,只不过遇到了比较暴力的项羽。

    再比如东汉的刘协禅让给曹丕之后,同样没有被屠杀,得以善终。

    这一情况,直到东晋皇帝禅让给南朝宋的刘裕之时,出了意外。

    刘裕对禅让的东晋皇帝十分地不放心,于是将其毒害,并且相关的皇室成员也是赶尽杀绝。

    自从之后,这就算是开了先河。

    但凡禅让的皇帝,在新皇帝彻底掌权之后,都会被赶尽杀绝。

    哪怕是他大隋,也不能免俗。

    实际上,像这样开了先河,再也回不去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一鼓作气”,看起来齐国很傻,接连三鼓,连续冲锋,把自己人累了个半死。

    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只要敲鼓了,双方就得出战,堂堂正正打一场。

    鲁国前三鼓,死守着不出战,反而属于不讲武德。

    而在之后,战场之上就越来越不讲武德了。

    再比如“洛水之盟”,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就不杀他。

    结果曹爽还真的信了,交出了兵权。

    这看起来,是不是也很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