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77章 远交近攻

第177章 远交近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必须想办法阻止这种事的发生!”

    隋文帝如此道。

    突厥因为离间计,分裂成东西两个突厥。

    可不能让他们找到其它盟友,否则对他大隋同样是一个威胁。

    画面继续。

    【随后,隋炀帝又开始寻找起了可能倒向东突厥、高句丽的潜在威胁。】

    【结果他突发奇想,想到了同样在东突厥可汗牙帐里面,见到的吐谷浑使者。】

    【吐谷浑位于隋朝的西北,原本属于辽东鲜卑一支,西晋的时候,迁到了这里,建立了政权。】

    【从两晋到南北朝,吐谷浑与中原政权,那是战和不定。】

    【而到了隋文帝时期,吐谷浑侵边与隋文帝派兵征讨,那是有来有回,双方僵持不下。】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吐谷浑”

    听到这个名字,隋文帝杨坚也有些头疼。

    在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大部分的精力,都在思考南下平陈的问题。

    这就让突厥、吐谷浑等抓住了机会,多次侵扰大隋的边境。

    这让隋文帝十分烦躁,多次派兵征讨,但基本上都是以自卫、威震为目的,没有想过消灭。

    因为当时大隋的重点目标,还是南面的陈。

    好在,最后通过反间计,成功地使突厥分裂了。

    而吐谷浑因为摊上一个坏首领,自己就乱了。

    这个首领有个坏毛病:喜欢废太子,并且被废的太子,下场往往不太好。

    这就让当上太子的人,每一天过得是心惊胆战,十分害怕什么时候惹怒了首领。

    曾经就有太子,暗中计划捉拿首领,然后投降隋朝,但隋文帝没有答应他。

    还有一个太子,密谋率领一万余人,投靠隋朝,请求隋朝出兵迎接,隋文帝还是没有答应。

    类似的事还有不少,总之当初吐谷浑内乱得很厉害。

    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当时确实是出兵拿下吐谷浑的最佳机会。

    但隋文帝面对这一切,却选择了拒绝。

    他也有他的考虑。

    吐谷浑地处西陲,并非中原皇朝重点管控的区域。

    若是出兵吐谷浑,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势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费时费力。

    这样一来,就很可能拖慢南下平陈的速度。

    一旦陈朝发展起来,再想灭了,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所以,对于吐谷浑的内乱,他选择了置之不理,专心平陈。

    而当平完陈之后,吐谷浑的内乱已经结束了,没有最佳机会了。

    如今大隋与吐谷浑虽然保持了和平的状态,但隋文帝清楚吐谷浑的体量太大了,对大隋确实是一种威胁。

    如果有机会的话,必须想办法让其像突厥那样分裂。

    只可惜,随着其内乱结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所以,让隋文帝有些头疼。

    不过,他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若是当初他选择出兵吐谷浑,那恐怕现在他该头疼如何平陈了。

    有得有失,这才是常态。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中原与西域的通道,也不太平啊!”

    唐太宗李世民看着地图上的吐谷浑,露出严肃的神情。

    在大唐建立之初,吐谷浑便向他的父亲李渊俯首称臣。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吐谷浑的势力壮大,逐渐已经不把大唐放在眼里了。

    他已经多次收到西北边境,被流寇侵扰的消息了。

    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八九不离十是吐谷浑派人干的。

    不过由于大唐初立,加之北方突厥威胁更大,李世民暂时没有想过调查此事。

    也大概是这种态度,让吐谷浑更加嚣张了,侵扰消息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等到北方突厥彻底解决之后,估计和吐谷浑也免不了一战。

    想到这,李世民不由叹了一口气:

    “唉!”

    虽然他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但他心里其实并不愿意打仗。

    因为一打仗,那就意味着无数的伤亡啊。

    他是不想打,奈何其它势力非逼得他打。

    画面继续。

    【原本,吐谷浑与东突厥可汗有联姻,算是盟友。】

    【但后来,隋文帝将义成公主嫁给了突厥可汗,东突厥可汗就开始“见色忘义”了。】

    【最后,东突厥索性断绝了与吐谷浑的来往。】

    【然而这一次,隋炀帝竟然在东突厥可汗牙帐里面,看到了吐谷浑使者,这是在闹啥呢?】

    【三个原本不该有联系的势力,突然有了联系,这里面必然有鬼。】

    【而三个势力,又正好位于隋朝的西北、正北、东北,连起来像张大网一样封堵住了隋朝的北方。】

    【这让隋炀帝心里再次一惊,冷静下来之后,他决定先从西边破局。】

    隋朝时期地图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义成公主是?”

    独孤皇后不由有些焦急道。

    正如吕雉不愿自己的女儿被派去和亲,独孤皇后同样不愿意自己的五个女儿这样做。

    对于独孤皇后的这种担心,隋文帝安抚道:

    “应该只是册封的宗室之女,原来就答应好的,而且以后还不一定会和亲呢!”

    如今大隋和东突厥,名义上联姻的只有大义公主。

    而实际上,这个大义公主,是北周开国皇帝的孙女。

    在隋文帝取周自代之后,为了复国,大义公主就教唆突厥沙钵略可汗侵隋。

    后面由于离间计,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突厥,当时沙钵略腹背受敌,十分危险。

    危机之下,大义公主选择放下国仇家恨,帮助自己丈夫走出困境。

    她亲手给隋文帝写了一封信,信上表示她虽是北周公主,但十分佩服隋文帝的英明,愿意做大隋皇帝之女。

    而当时隋文帝的主要精力在南下灭陈,没有精力过多操心突厥的事。

    在收到这封信后,决定顺水推舟。

    于是将其收为养女,赐姓杨。

    并将原来“千金公主”的称号,改封为“大义公主”。

    至于这其中的“大义”,有没有“大义灭亲”,讽刺认贼作父的意思,隋文帝表示你猜!

    如此,东突厥和大隋开始不断来往,取得了短暂的安宁。

    不过后面大义公主无意写下了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强烈的国仇家恨。

    这让隋文帝心生了警惕,担心她随时可能挑动突厥可汗与隋朝开战,于是决定除之。

    当时另一个启民可汗为争取隋朝的支持,偷偷向隋朝求婚。

    隋文帝表示只要杀了大义公主,那他就同意。

    于是启民可汗就疯狂诋毁大义公主,终于激怒东突厥可汗,将大义公主处死。

    因此,隋文帝也就同意了启民可汗的婚约。

    不过此时,启民可汗尚未正式求婚,所以隋文帝也没有派人去和亲。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这个义成公主,应该是日后为派去和亲而册封的宗室之女。

    不过在经历了电台前几期对和亲的怒怼后,隋文帝现在十分想要悔婚。

    特别是知道了隋朝二世而亡后,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了。

    “汉朝和亲公主,好歹身后有汉朝的撑腰。

    若是没有汉朝的撑腰,恐怕过得会更加惨!”

    隋文帝如此感叹道。

    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北周的那个大义公主了。

    过得有多么惨,隋文帝是再清楚不过了。

    甚至后面直接被突厥可汗杀了,若是北周还在的话,他肯定不敢这么做。

    只可惜,北周已亡,前去和亲的公主地位自然一落千丈。

    想来若是隋朝二世而亡的话,前去和亲的公主,恐怕也不好过。

    所以,隋文帝心里不想再和亲了

    哪怕未来的历史或许已经变了,也一样。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唉,义成公主

    隋文帝封了大义公主,表彰她讲大义。

    为何,你不能讲大义呢?”

    唐太宗李世民如此叹息道。

    从一个皇帝的视角来看,李世民并不认为隋文帝封的“大义公主”,是在讽刺其“大义灭亲”。

    反倒是真的在表彰其讲大义。

    毕竟国家被灭,亲属遇害,大义公主却依旧放下国仇家恨,从中调节隋朝与突厥的关系。

    这不是在“讲大义”,是什么?

    在一国之君的视角上来看,确实值得表彰。

    只可惜,隋朝的义成公主,就没有那么“讲大义”了。

    在隋朝灭亡之后,多次挑起突厥与中原的战争。

    马邑之战,渭水之盟等等,都有她的身影。

    为了报仇,已经不择手段了。

    所以,今年李靖出兵东突厥后,萧皇后等人被接了回来,好生安置。

    而这个义成公主,在战场之上,直接被李靖杀了。

    原本她若是像大义公主那样做,哪怕东突厥被灭,大唐也只会像对待萧皇后那样,对待她。

    只可惜,她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当然,李世民并不会去过多指责什么。

    毕竟国仇家恨在,她想要报仇,也是人之常情。

    能像大义公主那样“讲大义”的,还是少之又少。

    画面继续。

    【隋炀帝派遣使者,出使了西突厥。】

    【此时的西突厥,日子十分不好过。】

    【于是使者趁机引诱道:】

    【“你看那东突厥可汗因为归附我大隋,受到了丰厚的赏赐,日子好过极了。】

    【现在可汗你也想要的话,就得与东突厥争一争,不如先立一功,表示诚意。”】

    【西突厥可汗不疑有他,追问该怎么做?】

    【随即使者露出了獠牙,给出回答道:攻打吐谷浑。】

    【在这番利诱之下,西突厥可汗欣然答应下来,并且派遣使者入贡隋朝。】

    【就这样,隋朝成功挑拨了西突厥与吐谷浑的关系,让他们打了起来。】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这就是远交近攻啊。”

    秦始皇如此道。

    交好远处的西突厥,联合他们进攻近处的吐谷浑。

    这正是“远交近攻”的计策。

    想要破解这个计策,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的。

    除非实力能够碾压所有的国家,不然大部分时间,都得和远处的国家联盟,来对付近处的敌人。

    除非想要被近处的敌人灭国。

    虽然最后依旧会被远处的国家灭国,但至少会拖延一些时间。

    当然,以秦国当时的实力来说,哪怕不结盟,硬推其它国家的话,也不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会使用“远交近攻”,也只是想要减少伤亡罢了。

    本以为用了几次之后,他们能够反应过来,想办法破解掉“远交近攻”的计策。

    结果没有想到,其它国家的人会那么短见,直到整到只剩下几个国家之后,他们才反应过来。

    但那个时候的秦国,已然成为巨无霸般的存在。

    哪怕几个国家联合,也打不过秦国了。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样一来,西突厥与东突厥的关系也会持续恶化。

    东突厥的盟友吐谷浑,也被拉下了水,没有办法再对大隋进行围攻了。”

    隋文帝杨坚如此分析道。

    这实际上,就是“一石二鸟”之计。

    让西突厥、东突厥、吐谷浑三方彼此都不信任,甚至结仇。

    从而让他大隋“渔夫得利”。

    虽然那个逆子有些不靠谱,但这个计策听得还挺不错的。

    当然,这个计策也有很大可能是文武百官想的,不是逆子想的。

    毕竟在之前的平陈之战、平定江南叛乱的过程中,隋文帝可没有发现这个逆子有这样的军事才能。

    不然以这个逆子喜爱装的行为,若是有这样的才能,早就展现出来了。

    “不过,这个计策,现在时机尚不成熟。”

    隋文帝又是道。

    西突厥之所以愿意归附,是因为日子不好过,并且看到同为一族的东突厥,因为归附隋朝,日子越过越好。

    在这个原因的促使下,才最终愿意归附,并攻打吐谷浑。

    而如今,西突厥与东突厥在隋文帝的精心平衡之下,差别尚不大。

    这个计策,成功率并不高。

    这间接也说明了,后面没有把突厥压制住,让得其中一家独大了。

    当然,也可以将这个计策改造改造,想办法在日后用上这一招对付三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