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54章 自甘堕落的江南士族

第154章 自甘堕落的江南士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那江南士族,分明就是自甘堕落,才落得如此下场!”

    隋文帝杨坚十分不屑地说道。

    东晋是士族发展到最巅峰的时候,当时士族,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上,都有他们的身影。

    比如打赢淝水之战的谢安兄弟,就是来自于谢家。

    但在此之后,或许没有了外部的压力,这些士族是越来越花瓶。

    进入南朝之后,江南士族完全失去了兵权。

    南朝统治者为了他们的名望供着他们,基本上做个吉祥物就行了,不需要做什么实际的工作,就可以坐享其成。

    这也导致了他们的迅速腐化。

    在《颜氏家训》中,就记载过梁朝士族的情况。

    当时那些人不学无术,考试让人代考,宴会靠别人做诗。

    而他们不骑马,都是靠别人拉的车,回家还得人扶着。

    甚至有正常的士族骑马,别的士族都觉得他过于放纵,进而在朝堂之上弹劾他。

    更为搞笑的是,有的人根本没有见过马,初次见到马的时候,听到马的嘶鸣声,害怕得不得了,还对人说:“这明明是老虎,为什么要叫它马呢?”

    恐怕真让他听到虎鸣,非得吓死不可。

    总之,这些士族走路都费劲,耐不了寒暑,甚至于保不齐会突然猝死。

    所以,可以说,东晋的士族,和后面南朝的士族,完全是两个物种。

    其实在此之前,北方士族,同样也有这样腐化的趋势。

    但是“六镇起义”被团灭之后,新一代士族发觉这样不行,这才止住了腐化的脚步。

    不过南朝的士族,或许觉得这一切和他们无关,并没有吸取教训,该怎样,还怎样。

    直到侯景一来,将他们都给团灭了。

    “不过,也幸好是这样,不然也头疼!”

    隋文帝又有些庆幸道。

    本来如今这几个北方士族,就已经让他有些头疼了。

    若再来几个没有腐化的南方士族,那他的脑袋,恐怕得炸。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黄巢起义把整个世家门阀,给屠没了?”

    听着电台,唐太宗李世民有些惊异道。

    这句话至少透露了两个信息。

    一是光靠朝廷的力量,并没有将世家门阀给消灭。

    二是世家门阀不是自然消失的,还是被人屠没的,

    并且从电台把“隋唐”连起来等行为,有一定理由推测这个“黄巢起义”,应该是发生在唐末。

    “所以说,黄巢起义把我大唐灭了,顺带也将那些世家门阀给屠了?”

    李世民如此总结道。

    随后,他又有些感叹道:

    “看来,战争才是终结一切的利器。”

    不过,这个法子并不适用如今的唐朝。

    总不能,没事找事,为此发动一场战争吧?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后面世家门阀,也像南朝一样,有所衰落了。

    不然以如今世家门阀的力量,哪怕是他李世民真的不顾一切发起战争,也没有把握打赢。

    更不要说,后面的一场起义了。

    所以,很大概率上,是后面世家门阀的力量受到了削弱,才让黄巢起义成功屠掉了这些世家门阀。

    而这种削弱,除了他们自身腐化的原因,那只剩下朝廷的压制了。

    “至少,后面朝廷有效地压制了世家门阀,没有让他们以下犯上。”

    李世民这样安慰自己道。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士族这种东西,就不要再在我大宋出现了。”

    赵匡胤露出坚决之色,道。

    虽然黄巢起义,已经将士族扫去了垃圾堆。

    但历史经验,比如“六镇起义”告诉人们,士族哪怕被灭了,同样有机会卷土重来。

    这就不得不防。

    “兵权不能放,科举也要继续下去!”

    赵匡胤又道。

    实际上,只有东晋,士族染指了兵权,与皇帝共治。

    而其它朝代,那些士族是依附于皇权存在的,手上顶多只有私兵。

    他们虽然可以对皇权有所威胁,但只要不像隋炀帝那样乱搞,基本上没有多大的问题。

    所以,只要掌控了兵权,就不怕那些士族凌驾于皇权之上。

    而除此之外,就是推行科举制。

    世家门阀之所以会出现,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不仅是因为九品中正制看重出身,更是因为九品中正制还需要人推举。

    而这推举的权利,朝廷无法直接掌握,于是便落到了那些士族的手上。

    对此,士族自然会优先推举自己人,最终才形成了庞大的世家门阀。

    而科举制,显然没有九品中正制那么多的弯弯绕绕。

    不看出身,不看人脉,只看成绩,可公平多了。

    纵然士族比平民有更多的机会,但也不再能像以前一样能一家独大了,等于说破坏了世家门阀的政治根基。

    这也是自隋唐以来,世家门阀会越来越弱,直至黄巢起义被屠尽的原因。

    画面继续。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后侯景会失败,也大概是因为这个。】

    【在彻底占领地盘之后,侯景就暴露了自己的本性。】

    【残暴无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算是彻底背叛了原本支持他的阶级。】

    【又因为后期战事失利,为了寻求更多的力量,侯景又厚着脸皮,去找江南残余的士族寻求帮助。】

    【结果,人家自然不会鸟他。】

    【他是两头都讨不得好,路越走越窄,最后失败是必然的。】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说的是韩信吧?”

    刘邦这样猜测道。

    韩信当初是萧何推荐给他的,这就是“成也萧何”。

    但根据电台所说,未来也正是萧何和吕雉合谋,害死了韩信,这就是“败也萧何”。

    “没有想到,后世这竟然成为了一个俗语了!”

    身处其中的刘邦,心里有些奇异道。

    随后他又是感叹道:

    “不过这也充分说明了,做人要有始有终,端正地自己的言行,否则的话,原来帮过你的东西,也会反过来害你啊!”

    如果韩信能够保持初心,不产生那么大的野心,他又何至于削了韩信的诸侯王之位,后面又怎么会被谋害。

    同理,侯景也是一样的。

    只要他始终坚持原本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又怎么会失败?

    他刘邦就不一样了,从起势以来,就一直保持了自己的道路,这才坚持到了今天。

    不过就在他这么想的时候,一道声音却是突然响起:

    “做人要有始有终,陛下说的真的好啊!”

    只见,旁边的吕雉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这”

    刘邦顿时面露尴尬之色,手脚有些无措。

    虽然之前电台,说开了他们两个之间的一些心结。

    但这么多年来所产生的隔阂,又怎么会那么容易消除掉?

    两人就这么,对视着。

    而另一边的陈平、周勃等人,则一脸认真在看着投影,似乎什么都没有听到一般。

    不过陈平心里也在暗呼,幸好把周勃他们拉上了贼船,不然他一人,还真有点遭不住。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不止是他啊,还有许多人,都是这样失败的!”

    刘备如此感叹道。

    远的像那陈胜吴广起义,明明说的是“苟富贵,勿相忘”,结果面对上门找他的老乡,却是举刀相向。

    最后自然是离心离德,使得起义军分裂,失败而终。

    近的像袁术,因为不愿和董卓同流合污,选择逃亡,如此做法,天下好评无数,引得许多人来投。

    可到头来,他却成为,甚至超越了董卓,选择了称帝。

    结果就是众叛亲离,天下共伐之,失败而终。

    “所以,弄清楚那些是支持我们的,至关重要。

    支持我们的,自然是那些想复兴汉室的人。

    故而,我们必须坚持复兴汉室,不断地北伐或者东征。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固步自封了,那就说明我们失去了支持的人,和灭亡也就不远了。”

    刘备最后如此总结道。

    画面继续。

    【整个南方,在侯景之乱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但是北方在这场动乱中,可谓是收获颇丰。】

    【西魏,或者说北周,收获巨大。】

    【他们扶植了被排挤的梁武帝之孙,让其称臣西魏。】

    【然后以此为名,一路南下,拿下了富庶的蜀地,取得诸葛亮梦寐以求的“跨有荆益”的有利格局。】

    【国力是陡增,从原本的贫弱之国,迅速具有了统一全国的能力。】

    侯景之乱前后对比

    【而另一边,侯景的老东家东魏,或者说北齐,表现就有点拉垮了。】

    【由于内外局势的掣肘,仅仅只南下了一点,攻占了江淮之地,实力远比不过北周了。】

    【最后被北周齐全国之力,一举拿下了。】

    【而随后建立起来的南朝陈,也已经无力再与北方抗衡。】

    【最后公元589年,随着隋文帝发动灭陈之战,南朝终究迎来了灭亡。】

    【至此,自东汉末年开始长达四百多年的混乱局面,和自八王之乱开始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终于得到了终结。】

    【华夏再度一统。】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呼~”

    秦始皇嬴政听到这里,才终于重重地呼了一口气。

    这一期电台,听得他太过于压抑了。

    前一期三国,虽然也处于分裂当中,但至少,让他看到了诸葛亮等人身上的人性之光。

    但这一期,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无论是八王之乱,还是五胡乱华,亦或者侯景之乱,都让他觉得十分地荒唐。

    哪怕是春秋战国,众多诸侯乱战,也没有让秦始皇感觉如此荒唐过。

    更为荒唐的是,这个过程竟然持续了近三百年,已经堪比春秋了。

    现在听到终于结束了,秦始皇的内心,才终于勉强平静下来。

    他需要思考,未来该如何避免如此荒唐的事情出现?

    哪怕这个未来,可能和他相隔了五百多年的时空,但他依旧想要做些什么,否则他心难安。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根据电台前面的描述,众人已经在地图上,大概勾勒出了这三国的轮廓。

    看着这个轮廓,刘备不由感叹道:

    “这哪是跨有荆益啊,这分明就是跨有南北了。

    荆州、益州、凉州、雍州等等,南北各州都有了。

    这还打不过,就有些废物了。”

    用三国的地图来形容的话,这三方的轮廓,差不多就是:

    南朝陈和孙权相当,东魏失去了曹魏西边一半多的地,西魏则得到了这些地。

    这种情况下,西魏绝对是碾压其它两国。

    甚至两国合作,也挡不住西魏。

    虽然从地盘的大小来看,两国合作对抗西魏,和孙刘两家合作对抗曹魏,没有什么差别,最后理应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因为华夏境内的山,乃至河流,不少是东西走向的。

    曹魏想要进攻南方,必须经过不少的高山、大江。

    它们都是天堑一样的存在,易守难攻。

    他和孙权,正是靠着这些天堑,才成功抗住魏的。

    但西魏进攻其它两国,就不需要这些天堑了。

    甚至他们还是上流,更加容易进攻。

    这种情况下,其它两国根本无险可守,只能硬拼。

    而硬拼的话,西魏拥有凉州这块产马之地,同样不怕。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东征,然后北伐,就这样定了!”

    刘备紧握双拳,说道。

    先东征,拿回荆州,重新“跨有荆益”。

    再像电台描述中的未来一样北伐,避免掉马谡之类的错误,尽可能拿下凉州。

    那么届时,虽然他汉室的版图还比不上这后世的西魏,但也差不多了。

    到那个时候,复兴汉室,指日可待!

    这个决策,正是这些天来,他和诸葛亮、赵云等人,根据电台的内容,商量出来的。

    没有想到,这后世的西魏,正好为他们的决策,提供了佐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