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49章 爱侄子的好伯伯

第149章 爱侄子的好伯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高欢都说了,只有慕容绍宗能够降伏侯景。

    可他的儿子却是不信邪,非得派其它人试试,结果才被打老实。

    可见,没有了高欢的东魏,以及后面的北齐,是真的不行啊!”

    隋文帝杨坚摇头感叹道。

    高欢生前,忧虑过侯景会叛乱,从朝廷众将中挑来挑去,最终选择了慕容绍宗。

    并对其子高澄嘱咐过:“能够解决侯景叛乱的,只有慕容绍宗。我之所以不重用他,是想要未来留给你用。”

    可高澄却没有当回事,派了另外两个将领,结果大败。

    不得已,他才想起了父亲高欢的话,启用了慕容绍宗。

    可见,这个高澄是一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主。

    而正是这种性格,最后害了他。

    本来北齐的开国皇帝,应该是高澄。

    但由于他的性格,引起了身边人的不满。

    最后在受禅前夕,他被心有不满的膳奴刺杀了,皇位就这么落到了他弟弟高洋的身上。

    但这个高洋,后面也因为饮酒过度而暴毙,年仅三十四岁。

    再然后的北齐君王,更是有些一言难尽。

    正是这种原因,即使北周自宇文泰之后的君王,能力同样有些弱,但还是胜过了北齐,最后才一举灭齐,统一了北方。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未战先惧,大忌啊!”

    赵匡胤不由地摇头道。

    还没有开打,就先害怕了,那打个毛啊!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第一时间跑。

    如果是侯景这种跑不了,必须面对的情况,那只能自求多福了。

    “这就是冒失行事的下场啊!”

    赵匡胤又是评价道。

    换作他是侯景,肯定不会这么莽,先会搞清楚国内有哪些阻碍,并想办法解决它再说。

    比如像那个慕容绍宗,在此之前,并没有受重用。

    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想办法拉拢他。

    届时对方成为自己一方的人了,那还用慌什么?

    如果不解决好,就起兵,那无疑是在赌博,赌自己不会被这些阻碍拦住。

    侯景显然在赌,或者说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最后败了也正常。

    想到这,赵匡胤又看向现场的人,道:

    “燕云十六州,我大宋必然要收复的。

    但何时收复,这个急不得,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切不可犯这侯景一样的错误,冒失行事!”

    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是必须的,但需要做好准备。

    否则万一败了,打击己方的信心,从此走上了防守的路,那就糟了。

    “是!”

    众人齐声应道。

    旁边的穿越者赵光义,也是心虚地点了点头。

    画面继续。

    【事实证明,他心里慌是正确的。】

    【哪怕在有梁朝支援的情况下,侯景还是节节退后。】

    【决战当中,其部下将领率兵投降,侯景只得率八百残兵,南渡了淮河。】

    【为了能顺利逃跑,他还耍了一个离间计,派人带了一句话给慕容绍宗:】

    【“若是我被俘,那您对于高氏来说,又还有什么用呢?”】

    【这话,算是说到了慕容绍宗的心底里。】

    【他同样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要是他直接解决了侯景,说不定又得被朝廷雪藏了,就像曾经的韩信一样。】

    【所以,最后他并没有选择渡河追击,使侯景成功逃入了梁朝境内。】

    【就这样,东魏成功地收复了侯景献给梁朝的土地,而梁朝只收获了侯景这颗定时炸弹。】

    【甚至于,被梁武帝派去支援的侄子,也被东魏俘虏。】

    【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都是废物啊!”

    秦始皇嬴政十分不屑地道。

    一个侯景,手握重兵,在自己地盘上专政。

    另一个梁朝,更是拥兵无数,占据了整个南方。

    这两者一结合,别说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至少也得等于二吧?

    可结果,却是打不过人家,这不是废物,是什么?

    毕竟只有废物,才会让一加一小于二,甚至小于一。

    “不过,那个侯景,只有八百残兵,应该很好控制,才对。”

    秦始皇又是皱眉道。

    只有八百人,想要控制,那是轻而易举的。

    除非根本没有控制,甚至当他为良将,给了更多的权力,这才会有所谓的“侯景之乱”。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朝廷,哪有你想的那么坏!”

    听着慕容绍宗的行为,刘邦如此辩解道。

    他万万没想到,“鸟尽弓藏”都变成了一个词语了。

    而当后人知道词语背后的典故,又会怎么样看他刘邦?

    那个韩信真的是像要谋反的样子,自己真的没有冤枉他啊!

    “不行,必须查查谁把当时的对话,泄露了出去,甚至还流传到了后世!”

    刘邦在心里如此决定道。

    这分明就是在败坏,他刘邦在后人心中的形象。

    必须找出来,严惩!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其实,还不如被雪藏好。”

    唐太宗李世民回忆着慕容绍宗的结局,有些唏嘘道。

    那场战役过后,慕容绍宗确实没有被雪藏,而是继续在前线作战。

    因为西魏也接收了一些地,所以东魏一直在试图夺回来。

    然而东魏围攻了近一年,并没有什么进展。

    最终经过商讨,决定修筑堰坝,以水灌城。

    然而慕容绍宗在一次乘船巡视堰坝的时候,忽遇大风,吹断了船的缆绳,并将船吹向敌方城池的下方。

    敌方守城士兵连忙用长钩钩住船,然后乱箭齐发,试图射死其中的慕容绍宗。

    慕容绍宗情急之下,只得跳水逃生,结果溺水而亡,时年四十九岁。

    最后以水灌城的策略取得了成功,但慕容绍宗已经死在此战之中。

    虽然被追封了各种荣誉,但人都死了,又能有什么用呢?

    “可惜啊,本该是一个战神的。”

    李世民不由摇头叹息道。

    前半生,在高欢手下,被雪藏,未能给他展示更多军事才能的机会。

    后面好不容易被启用,成功击败了侯景。

    本以为即将大展宏图,结果却

    说实话,这几天从史书了解到这一段历史的李世民,真的为这个慕容绍宗感到憋屈。

    明明是战神般的人物,但却以如此离谱的方式死去,实在令人惋惜。

    同为一个带兵之人,李世民能接受自己技不如人,最后兵败被杀。

    但无法接受,以这种方式死去。

    虽然他接受运气确实是战争的关键一环,但这样的运气,他实在接受不来。

    这样的运气,大概只有“自己十万大军,被陨石砸中”能比了,会让人特别地崩溃。

    画面继续。

    【东魏虽然收复了失地,但鉴于内部情况还不稳定,所以没有选择反击,而是表示愿意与梁朝重归于好。】

    【而梁武帝一手推动了这场战争,眼见战败,他的面上也挂不住,于是也决定议和。】

    【但这就让刚刚归附于梁朝的侯景,炸毛了。】

    【他是坚决反对,并表示愿意率兵北伐。】

    【不然要是两国成功议和,那他这个叛将的位置,就有些尴尬了。】

    【但他的提议,都被梁武帝驳回了,这让侯景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为了进一步试探梁武帝的态度,他又伪造了东魏的书信,信上表示愿意用梁武帝的侄子,来换取叛将侯景。】

    【梁武帝看到这封信,想就都没想,就表示只要他侄子早上能回来,那侯景晚上就能给送过去。】

    【不愧是爱侄子的好伯伯,愿意为了侄子,抛弃良将。】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伪造书信,甚至还回了信,这”

    听到这些操作,刘邦不由瞪大了眼睛,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一封书信,不查清楚来源,就轻易回信,这是什么样的操作?

    这还好是伪造的敌国书信。

    不然,万一伪造的是己方大将的书信,询问的是机密之事,岂不是要把机密都抖出去?

    换作他刘邦,必须搞清楚信的来源,确保运信之人的可靠性才行。

    而像这种不明来源的信,一般都是理都不理。

    就算真要回,前几次回的话,也肯定是客套话,或者说废话。

    直到经过几次书信的往来,试探并确定了对方的身份,才会聊正经的。

    绝对不可能像梁武帝一样,回那样的话。

    就算这话,不是真心话,而是假话,也不行。

    必须是废话。

    不然,侯景这种情况,就是最好的反例。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这是反间计啊!”

    刘备皱眉道。

    类似的计策,北方的曹魏也不是没有用过。

    要是他们有什么降将、叛将等归附汉室,那他们就会假意议和,让这样归附的人慌张,进而导致一些混乱。

    当然,对他刘备来说,都是千年的老狐狸,玩什么聊斋啊。

    像这样的计策,他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能够轻松应对。

    “不知道对面的水平如何,水平差的话,反倒可以将计就计,捞取好处。”

    刘备又是道。

    只要提前安抚好归附之人,然后假装上钩,提出自己的要求。

    为了让人上钩,他们肯定会满足这些要求。

    而等他们满足之后,就不用理了。

    当然,北方的曹魏也不是傻子,一般来说,这样的将计就计,他们也能看出来。

    然而,当电台说完梁武帝的操作之后,刘备彻底懵圈了:

    “这这这”

    他还在想着将计就计呢。

    结果梁武帝的操作,实在让他无法吐槽了。

    最后他只能憋出一句:

    “不愧是好伯伯,救侄子真的心切!”

    光看回信的内容,还有将计就计的意思:

    『先把侄子要回来,等真回来了,就不理对方了。』

    但问题的是,这是侯景伪造的书信,侯景伪造的啊!

    要是真的将计就计,这样非但没有安抚好侯景,反倒是将其点炸了。

    而且以梁武帝整套操作来看,刘备觉得这里面并没有将计就计的成分,梁武帝真的是这么想的。

    这该是有多么蠢?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千里传音的世界,应该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吧?”

    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感叹道。

    作为一个领兵之人,他同样十分清楚信的来源有多么重要。

    特别是军令,更是要保证经手之人的忠心,否则要是这人把军令调换了,那很容易出大问题。

    至于如何保证,那也得多费一点功夫。

    所以,像军令传达这样的事,不止是在交通上花费功夫,在其它方方面面上,也有不少隐形的花费。

    而即使是这样,也很难保证军令的无误。

    毕竟,像“伪造军令”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也不少见。

    但若是有“千里传音”这项技术,那这样的花费,恐怕都将没有。

    听到的都是亲口传达的声音,看到的也是活生生的脸,这样还得被骗不成?

    “恐怕,后世的骗子都不好混,冒充亲友诈骗的,更是没有了吧?”

    最后,李世民这样猜测道。

    毕竟,能够轻松确定亲友的情况,又怎么会被骗呢?

    听到李世民的这话,旁边的穿越者李承乾,很想来一句:

    『父皇,你下反诈app,没有?』

    李世民的猜测显然是错误的,但这并不能怪他。

    毕竟一个人的想象力是有限的。

    像ai视频之类的东西,李世民根本想象不到。

    更加想不到,后世虽然有轻松确定亲友的手段,但绝大多数人却只是使用通讯软件,文字确认一下而已。

    这样一来,骗子就能像侯景一样轻松“伪造”了。

    画面继续。

    【梁武帝那边展现了一个好伯伯的形象,收到回信的侯景,可就彻底炸毛了。】

    【在心腹的怂恿下,侯景最终决定以寿阳为基地,密谋再次叛乱。】

    【只不过叛乱的对象,从原来的东魏,变成了梁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