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99章 27岁的诸葛亮

第99章 27岁的诸葛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曹操此举,不仅让他错失了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也让彻底失去了民心。

    这大概也是虽然魏军强大无比,但其它二家依然可以和他平分天下的原因之一吧!”

    李世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自五胡乱华以来,那些异族也不知道屠杀了多少汉族百姓,可却迟迟统治不了中原。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不得民心。

    除非你能把人屠光了,否则的话,民心终究不在你那里,不会真的听你的命令。”

    大元位面,公元1281年。

    “不屠的话,那些人是真的不听话啊!”

    忽必烈出声赞同曹操的做法。

    自从蒙古进入中原以来,就有屠城的传统。

    而到了忽必烈这里,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汉化”,但这个传统还是没有丢。

    在攻打南宋的时候,每破一城,都得杀人放火一番。

    “不见点血,那些人根本不会老实,还会搞小动作。

    到时候会扰乱安定,又要去平镇。

    既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让他们老实起来,而且这样还能宣泄将士的情绪,何乐而不为呢?”

    忽必烈这样道。

    听到忽必烈十分骄傲地说出“何乐而不为”,穿越者铁穆耳实在有些受不了。

    你等着!

    到时候我也让你,尝尝“何乐而不为”的滋味!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这曹操不愧是乱臣贼子,连屠城这种滔天罪行,都能做出来,这与那些外族又何异?”

    朱元璋十分地愤怒。

    他见过元军的屠城,那是惨烈无比。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他对将领的管束十分严厉,绝对不允许他们屠城。

    当然由于手下不听话,而导致的屠城,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啥?

    你说屠杀官员?

    这又不是百姓,并且还祸乱朝纲,还不允许他杀了?

    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还不是那些明朝余孽太过于狡猾了,藏太深了。

    若是他们能够老实投降,我们用得到屠城吗?

    而且这样做,也不止我大清,那李自成、张献忠不是照样屠过么?”

    康熙云淡风轻地为清朝的屠城行为,说了几句,并不是特别放在心上。

    而旁边的穿越者雍正,正用力控制着自己的手,确保自己不会直接给康熙来一巴掌。

    从清朝入关以来,累计能叫得上名号的屠杀事件,就足足有五六十起。

    全国人口,也从明末的五千一百万,降到了顺治年间的一千九百万。

    这中间固然有自然灾难、鼠疫等事件的影响,但战乱,特别是清军的屠杀,绝对不可忽视。

    从某种意义上,清朝确实做到了李世民所说的“把人屠光”。

    以至于后面,为了弥补屠杀导致的人口缺口,还整出了“湖广填四川”之类的操作。

    画面继续。

    【再然后诸葛玄就死了,诸葛亮选择在隆中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在吹牛逼,对他是不屑一顾。】

    【也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直到公元201年,转折点来了。】

    【当时的刘备被曹操打败,只好到荆州刘表投奔。】

    【而在这里,刘备遇到了一个人,叫作司马徽,他还有一个响亮的外号:“水镜先生”。】

    【他表示刘备所招的那些儒生都是废材,只有诸葛亮和庞统,才是真正的俊杰。】

    【而到公元207年,徐庶又再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一个人三番两次被推荐,这成功引起了刘备的兴趣。】

    【按照《出师表》的说法,刘备是“三顾草庐之中”,成功见到了诸葛亮,并向他询问复兴汉室之法。】

    【当时,天下的势力还有很多,但诸葛亮却是直言其它势力不足为惧,只要重视曹操,然后联合孙权,就可三分天下。】

    【不得不说,当时的诸葛亮,眼光是真的准啊。】

    【这一计策,后面也成为了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而诸葛亮时年才27岁。】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幸好有先后两人,向我推荐诸葛丞相,否则的话,我恐怕就错过了丞相你啊!”

    听着电台,刘备有些庆幸地,对诸葛亮说道。

    “陛下能够不嫌弃臣出身低微,臣已经感激涕零。

    且臣为汉室之人,哪怕陛下不来,在适合之时也会出世,匡扶汉室。”

    诸葛亮十分谦逊地回道。

    这说的也是实话。

    当时,他也在观察各方势力,考虑加入谁为好。

    曹操肯定第一个排除掉。

    至于最后加入谁,就得视天下形势而定了,但不一定是刘备。

    不过这刘备,恰好在这个时候来邀请他,并且还是一连三次,诚意可谓是满满。

    诸葛亮经过考察,觉得刘备还算不错,于是顺势选择了加入。

    至于前两次,他是真的不在,还是故意不见,诸葛亮表示:你猜!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不要小瞧天下人,有些隐士是真的厉害啊!”

    朱元璋由衷地,发出了这样一句感叹道。

    当初,他还在为如何打天下而发愁,正巧听到手下说朱升特别有才能。

    朱升原本考中了进士,但后来因为元朝朝廷中饱私囊,为官者根本保不住命,于是他心灰意冷之下,选择了辞官隐居讲学。

    听到这些之后,朱元璋便效仿刘备的样子,亲自去请隐居的朱升。

    朱升也不像诸葛亮那么“高冷”,第一次就接待了他。

    在听到朱元璋的苦恼之后,正如《隆中对》一样,朱升一笑,也给出了著名的九字方针——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一出,令得当时还在发愁的朱元璋,那是醍醐灌顶,重重奖赏了朱升,并将朱升收入了帐中。

    随后朱升也为军队,提出了许多至关重要的谋略,其才能丝毫不逊色于刘伯温等人。

    而最后朱元璋夺取天下,其总体上也遵守了这九字方针。

    “朱升是真正的好官啊!

    只可惜,志不在朝廷!

    见天下已经安稳,就又选择了辞官隐居,而且不久就病逝了,唉!”

    朱元璋有些惋惜道。

    对此,穿越者朱允炆很想说一句,要不要先看一下,朱升当初为什么从元朝辞官再说?

    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朱允炆算是看出来了,自己这个皇爷爷对曾经没有犯过错的死功臣,那是异常地怀念。

    经常会被他拿出来念叨,并且每次一念叨,还会顺带鞭尸一下那些他眼中的乱臣贼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