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秦:秦始皇与我视频通话 > 第168章 对外的态度

第168章 对外的态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次日一早,内史嬴腾和咸阳令便被召入宫中。

    “陛下,咸阳主要大道皆已铺就完毕,各处坊市小道开始铺就。”

    咸阳令将目前咸阳道路建设工程进度跟秦始皇详细介绍了一番。

    秦始皇只是点了点头,他更关心另外一件事情。

    “身份帖的数据统计要尽快,绘图画师不多,但数据信息可以提前令工匠制作。”

    “臣领命!”

    前几日早朝后,身份帖的出现让咸阳出现了外出探亲热潮。

    很多人口在快速从咸阳流出。

    得知这件事的咸阳令很紧张,令人详细盘查这些人的身份。

    果然查到了一批可疑份子。

    有几个还是没有根脚的潜入人员,不知道要做什么事情。

    被捉了之后,反抗很激烈,被哨卡士卒当场斩杀了两个。

    更加细致的人口登记,终将会让之前看不到的地方露出来。

    咸阳令这才意识到陛下这一招的威力。

    以往朝中大臣和功勋贵族对于家里成员是有隐瞒的,一些仆从甚至跟本没有照身帖。

    现在不同了,全部需要登记造册,信息图像都被整理成册,每个人都有唯一的编码,是一种新型的数字符号。

    相比照身帖,这个身份帖更加的严谨。

    而且查证很是便捷,只需核对数字符号即可得知此人身份信息以及面貌图像。

    一套很基本的人员登记和查询系统被建立了起来。

    这对于管理人口流动来说,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秦始皇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因为最先登记的便是宫廷的人员信息。

    而后三公九卿的府邸,各宗室勋贵府邸。

    没人敢说什么,因为秦始皇说的很明白,这是为了所有人的安全考虑。

    探亲潮仍在继续,身份帖的登记开始触及坊市。

    如同篦子将咸阳这个人口混杂的庞大都市梳理了一遍。

    人口统计是件漫长且繁杂的活,遇到外来人口,还得令人去信当地查证。

    但是现在这个时期,人口流动很少,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居多。

    所以真正统计下来,也只是费些时日而已。

    “另外还有一件事,再给朕划一片地,为各处使臣建造居所用。”

    嬴腾一脸疑惑:“陛下,已有大秦已有蕃馆,何须再造殿堂?”

    “蕃馆毕竟太小,而且人员混杂不方便管理。划出一片地方来,由他们出资,大秦工匠负责建造,多出一些方案造型,任其挑选。”

    太史令一脸苦笑,这位陛下最近行事颇有些看不懂了。

    “陛下,地方倒是很多,不知那些使臣真能出资吗?”

    秦始皇笑了笑,“所以要多些选择给他们,这事找章邯,之后出几套方案给朕看看。”

    既然要梳理,便就将所有事情彻底分详细一些。

    蕃馆可以安置外国商旅,但是使臣和商旅毕竟不同。

    更何况秦始皇已经为商业活动划了一片地方,蕃馆之后自然会取消。

    使馆建设秦始皇不打算花钱,这可是一大笔开销。

    但是建成什么样,得由大秦自己定。定然不能太寒酸,但是也不能由着那群蛮夷胡乱搭些帐篷。

    东胡王的毡房看似简陋,但其中也有匠人们的不少心思,成本可花费不少。

    “这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陛下如今倒是节俭了不少。”

    秦始皇瞥了嬴腾一眼,“有的地方节俭有的地方便要豪气,外面的都是来大秦讨饭的,朕有必要供着他们吗?”

    知道了后世的史书,秦始皇对于来秦朝的使者有了明显的态度。

    他要让这些人清楚,大秦虽大,但没有一个铜板是多余的,想要更多赏赐,光带些珍奇玩意可不行。

    谁知道这些东西在他们那片地方是不是满大街都是。

    等到影响扩大到足够远的地方,一定会看到不同的面容。

    有些事情,还是提前定下,以免之后标准不一。

    对内仁政,毕竟这些都是大秦百姓。

    对外当霸道,这个时代的外人,只认拳头。

    “另外,内史也可推行身份帖的进度了,这件事会在月报上刊登,给黔首们做好介绍。”

    照身帖的推行成果显著,清理后的咸阳城安宁了不少。

    这是秦始皇希望看到的事情,毕竟他还是很期待明年的微服私访。

    送走两人,秦始皇站到了侧殿的巨大地图上。

    这份地图已经比之前更加详细,其中更改了很多山脉走向和河流位置。

    就连东侧的海岸线也有改变。

    这是在后世卫星图上做的改变,比之往常随意图画的舆图要详细不知多少倍。

    漫步在这处大地图上,秦始皇犹如站在大秦的土地之上。

    畅想着那里即将发生的事情。

    进入秋季,各地已经开始准备秋收。

    秦始皇比较期待两处地方的粮产,一处在长春郡,一处在蓝田大营。

    长春郡的秋收,会吸引更多的内地黔首前往东北之地。

    辽泽的改造需要更多人口。

    那里的富饶的生活场景,需要更多的人看到。

    同时针对东北各处部族的大会也将在秋末举行。

    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聚首,有老农头坐镇,应当出不了什么乱子。

    蓝田大营里的水稻是真正意义上的插秧水稻,这是按照北方耕种条件,进行的实验。

    秦始皇期望这片稻田能有一个令他满意的收成,来年的水稻种植,便可以全面推行育秧插秧的方法。

    同时今年的秋种也将会改变很多。

    堆肥的方法,以及沟垄种植技术的推广,将会提高大秦农田的利用率。

    让土地地力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沟垄之法自古有之,可是并没有彻底推广开来。

    有了报纸的传播力,加上曲辕犁的加持,这个方法可以很快推广至黔首之间。

    粮食的增多,将会刺激人口的增长,这点王守阳早已说明。

    秦始皇推行新的身份帖,也正是针对这件必将会发生的事情做准备。

    大秦现有的土地是不够的,这便需要开拓更大的领土去承载这些人。

    有了后世的地图,也就有了方向,他知道那些地方是良田,那些地方注定荒芜。

    最先传来好消息的并非是这两处地方,而是秦始皇没有想到的北地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