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连着写两篇,您是完全不需要冷却时间吗?
“这小娃娃谁啊?这么大排面?”
被推搡到一边的人群中,有人纳闷问道。
“林墨白,你不认识啊?最近可有名了,歌坛最年轻的怪物,诗歌界小神童,梵音说唱创始人……”
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倒是把提问的人搞得更懵了。
见他还是不了解,回答者连忙掏出手机,打开搜索引擎:“看,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他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看看这文采!当代小苏白啊!”
“哇哦!~原来如此!”
“怎么样,读懂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更厉害了?”
“那个……其实我没读懂。”
“???那你点头哇哦什么?”
“这不是看你说的绘声绘色的,感觉不附这样回应的话,有点不尊重你。”
“嗨!~算我对牛弹琴了!跟你说不通,好好看小神童作诗吧!”
工作人员见林墨白上前,连忙递上纸笔。
其实中年不爱上网的他,并不清楚林墨白是谁。
但是看着周围人群的反应。
应该是个有点墨水在肚子里了。
不然也不能叫小神童了。
是吧……?
林墨白感谢一声,接过纸笔。
然后在众人的注视下,开始肆意书写。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刚写两句,靠近观看的人,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跟着读出来的!
周围人群之拥挤。
就连随拍有着啤酒肚的摄影大哥,都被挤瘦了一圈!
而所有听到这两句诗的人,都是瞪大了眼睛。
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色,瞬间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
黑色的云彩,带着些许肃穆之色,压在城头之上,城墙仿佛都要被它压塌一般。
士兵们身着的盔甲,映衬着从黑云缝隙中挥洒下来的阳光,发出如金色龙鳞般的亮光。
征战的号角声在悲寥的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这注定是一场流血的战争,也定会有无数年轻的士兵们为了戍守边塞,战死沙场!
直播间的观众们也全都惊了。
“卧槽!好诗啊!!”
“字也很漂亮,小小年纪就能写的一手流畅自如的行书了?我八岁时能一笔一划,写的方方正正的,老师都夸我写的好看了!”
“这特么是八岁孩子能写出来的边塞诗?”
“大惊小怪,一点都没见过世面,都往后稍稍,让我们这些看过《水调歌头》现场直播的先震惊一下。卧槽!写的嫩好啊!!”
“……”
直播间的观众们顿时炸开了锅。
虽然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而周围的游客们,也是一个个张大了嘴巴,惊讶到说不出话来。
八岁小孩,写出这么牛的边塞诗?!
做梦呢吧?!!
而且一点构思时间都不要的吗?
提笔就来?!
然而,林墨白的笔没有停下,还在继续写。
他的执笔行走,飘洒自如!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至此,诗成!
嘶!!
看到林墨白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下的这首边塞诗。
一些有文学素养的游客整篇看完,瞬间觉得头皮发麻,忍不住狠狠倒抽一口凉气。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不少人控制不住的下意识呢喃出最后一句诗。
越念越震惊。
这是何等的文采!
何等的忠心?!何等的决心?!
“绝了!好诗!好诗啊!”
“如此好诗!流芳百世!流芳百世!”
“就算拿到盛世奉朝!也能从众多文人异士中杀出重围啊!(奉朝,秦朝统治五百年灭亡后兴起的盛世朝代,文人辈出。ps:编的。)”
“此等视死如归的悲壮觉悟,是八岁小孩所具备的?!!”
“大才!天生大才啊!”
周围的游客也全都沸腾了。
原本还对林墨白抱有怀疑的人,此时全都端正态度,敬佩的看着由于身高不够,半蹲在椅子上书写的林墨白。
而在此负责二十余年,见过数之不尽的来客留下诗词的工作人员。
骤然惊呆。
他面露震惊,不敢置信的问道:“小朋友,不……小先生,你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
林墨白思考片刻,在诗头提上名字。
《中秋游嘉峪关有感》——林墨白
呃……很简单粗暴的诗名。
(ps:真名《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著)
直播间也瞬间炸了。
“有没有屌大的讲解一下这首诗?”
“不要遇到事情就找我这种屌大的,你们屌小的也要多学习,多努力啊。”
“这水平?当什么小学生啊!去诗词协会当会长去吧!”
“哎,这个建议我举双手双脚赞同!”
“太强了!强到离谱!这特么的才八岁?”
“……”
就在所有人想要拿起这篇诗仔细观摩时。
林墨白的笔却没有停下,居然紧跟着创作出第二首诗来!
《中秋游嘉峪关有感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Д)ノ
⊙(◇)?
周围人脸上的表情顿时精彩纷呈,全都望着笔杆子没有丝毫停下来趋势的林墨白。
所有人脑子里都冒出来一个发自灵魂深处的困惑。
不是?……这么写诗?您是完全没有冷却时间吗?
哪怕你花十几秒的时间构思一下呢?
这样我会觉得自己活在世上,就是个凑数的废物啊!!!
岂可修!!
但困惑归困惑,不影响大家全神贯注的继续看林墨白写下去。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ps:原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著。)
第二首写完,林墨白终于放下了笔。
但是周围纵观全词的游客们,一个个全像是被雷劈了一样,傻傻的怔在原地。
可怜白发生?!
接连两首诗,竟然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视角。
这才华?
还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