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缆镇语录 > 羽 翠(附录《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羽 翠(附录《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羽 翠羽翠明天就要嫁人了。她,不笑,不哭,不打,不闹;碰到好友,仍说那句话:人生是一本书,我实在读不懂。羽翠读过很多的书,正式的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不正式的是从琼瑶到岑凯伦,从三毛到尤今,直到最流行的梁凤仪。但她却常说:人生是一本书,我实在读不懂。三个哥有权选择自己的出路,她要去学绣花,却被老父一句话骂到裁缝学习班,踩那铁疙瘩。三个哥有权选择自己的女友,她爱一个打工仔,却被老母一瞪眼嫁到卡车司机家,明天就要走。听说那司机家房大门高,卡车也进得去。至于那司机,听说最显眼的是那身打扮,全副武装,总价壹仟叁佰染拾陆元壹角染分,订婚时司机用电子计算机器算给羽翠亲眼看的……又听人说,司机太穷,穷的只剩下钱了。而羽翠家太富,三男一女,三男人高马大,等媳妇进门,一女羽翠价值千金,三男等一女之价格。羽翠转念一想,牺牲我一个,幸福三个哥,也值!反抗,她没想过。书里的反抗,毕竟是书里的。今夜,羽翠找了个火炉,关上门。把一本本琼瑶先烧个精光。接着烧岑凯伦小说结局一章。再烧三毛的封面与封底。至于尤今与梁凤仪的,用裁衣剪破坏成一片片,小小的。焚后静坐,喃喃自语:人生是一本书,我实在读不懂。一直等到天大亮,一夜如此。羽者,羽毛也;卒者,死也。羽翠不想死。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古今医家多解释为,天道,圣人都在修行它,而愚蠢的人也钦佩、佩服它。谬之千里!关键在这个“佩”字,让我们看看到底是什么意思。“佩”是会意字,从人、凡、巾,本义是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佩,大带佩也。——《说文》),做为动词使用时,也多以佩戴装饰品有关(古代君子,必佩玉。——《礼记·玉藻》、佩之金玦。——《左传·闵公二年》)。联系到“圣人行之”,那么,“愚者佩之”其实就是佩戴它的意思,或者说只是将它当作一种装饰品而已。比方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说起宗教、说起修行,那是一个口灿莲花啊,但是,你看看他的行为,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就是愚者!再进一步往深里想,“行”字无论是做为修行或者行动讲,都明显具有一种自觉性和主动性,那么“佩”呢,做为装饰品在行动中处于什么状态?大家想一想看,我们的举手投足、或急或缓,它是不是都被动地亦步亦趋,被我们任何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晃动着、摇摆着,甚至是翻滚着、扭曲着。所以,我想现在我们应该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天道这个东西,圣人会主动地去感悟它,并遵循它的指引主动修行自己,而愚人则是被动地、浑浑噩噩地一生被它推向生老病死、自生自灭的境地。用当代流行的话语来说,圣人是在生活,而愚人只是生存,与地位无关,与财富无关,只与一种灵性的觉悟有关。最后,简单说一说“圣人”、“愚者”,关于“圣人”,我们在《上古天真论》中有关专门阐述,这里不再赘述,简单来说,圣人是我们凡夫俗子在当下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愚者可以泛指一切愚蠢的人,但无论是圣人还是愚者,在这里应该都是一种泛指,因为,如果非要对人进行粗暴分类,至少还可以有贤人、常人介于圣人与愚者之间,所以,我觉得,这里的“圣人”可大致理解为修行的人,而愚者则是余下的其他所有人。而所谓“修行”的人呢,我是这样理解的:相信一种先验性的、非物质的存在,它才是世界的创造者与主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负罪而生的,我们一生所有的思想与行为,都似赴一场赶考,为的是下一次轮回开始前的那场“审判”。事实上,这种来自于天道的能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我们修行的关键,就在于与这种能量建立沟通机制,并通过它参悟天道,在天道的指引下约束自己、一心向善,从而提升整个人生之格局,且影响下世。附录:《金刚经》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第十四品浅释离相寂灭分本品的名称是“离相寂灭”因为能够明了世间一切相皆是幻相的道理从而远离一切幻相才能最终趋向涅槃寂静的境界从须菩提发自内心的赞叹开始佛陀进一步阐述了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意义以及受持、读诵传播本经的功德利益般若法门不可得实相出于对般若法门的深刻理解须菩提发自内心地赞叹般若法门的高深和玄妙对佛陀的慈悲说教感到由衷的敬佩和感激联想到时至今日自己才有缘得闻如此高深的佛法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地对佛陀说您说的法真是太稀有啦如此甚深微妙法门我从过去所得慧眼以来从未听闻过这次竟然听到了我真是太幸运啦尊贵的佛陀啊倘若有人听到了如此深妙无上的法门能够远离一切妄相而信心清净进而了悟诸法实相那一定能够成就第一大希有的功德而这个所谓的实相实际上就是非相是离一切名言测度的毕竟空寂诸法实相其实质就是不可得正因为一切法的实相不可得所以才能称之为实相第一稀有无四相颠倒须菩提认为自己能够听闻深妙的经典而信解受持并不算难而后五百年中如果有众生能听闻此经而信解受持的这才是第一稀有啊须菩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须菩提生逢佛世佛能够以各种善巧方便为弟子们解说甚深微妙的法理所以信解领受,不足为难可是到了佛后五百年人根转钝,加之无法亲闻佛说势必导致对佛法的种种错误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还能够信解受持般若深法那可真是难能可贵啊第一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上述的一番表白得到了佛的赞许佛告诉须菩提说后五百岁中假使有人得闻此经能够不惊慌、不恐怖、不畏惧这的确是非常难得稀有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其实并非实有第一波罗蜜可得而这种不可取、不可说不可得的第一波罗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波罗蜜这里的“第一波罗蜜”在玄奘大师的译本中表述为“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谓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说“第一波罗蜜”是指“般若波罗蜜”也就是“智慧到彼岸”发大菩提心无住布施佛陀总结性地跟须菩提说菩萨发心应远离一切相而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应该受物质影响而发心也不应受声、香、味、触法影响而发心应一切无所住而生大菩提心假使发心的人心有所住就是取相著相就不能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佛一再强调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菩萨不应该因为色、声、香味、触、法等而行布施菩萨要想利益众生就必须要行无住布施因此如来说的一切相即是非相如来说的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只有通达了相即非相众生即非众生的道理这样的布施和忍辱才有意义才能真正增进菩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