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月(附录《四十二章经》第一章出家证果)
心 月中秋宴客,多喝了点酒。人便分成了身与心。一、身赏月去,一个人去。出门,从狂热的鞭炮中溜过,一直走到大河坝。桥上,我与人影。今夜,月光毫不留情,把该留影的地方都留下了。连桥下草地上的小草也不放过。大河水只是瞎唱着,不理会月留给它的虚像,反正我浑浊黄黄的水也不想吃天鹅肉,你月儿今夜也别想吃瘌蛤蟆肉。你听!一只瘌蛤蟆,穿出水面,向月儿大叫一声,又潜下水去。我没听清楚,月儿你该听清楚了吧!月宫里,吴刚是有耳朵的,嫦娥也有,玉兔与玉蟾也有。我再向前,踏着月光画成的田字格,栏杆的海市蜃楼,向河堤走。堤边有湖,没有朱自清大笔下的风景。没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倒有,也适合我。一湖水,如一大杯月光,我真想牛饮,于是想起家乡的绿茶,泡在透明杯中当艺术品。湖边的几棵树也在赏月,只是永远用同一个姿势,仿佛没有一点厌烦,由它们吧!走尽堤,折回,又尽。便想即景高歌。于是十五的月亮、十五月亮十六圆、望星空。歌毕,有点口干,就回家。路上,觅星,不见,却在天空的东边,出现几片云。哎哟,这是故乡的云!真的,我的故乡在东海之滨的浙江!今天我最怕故乡,连云也怕。不知为什么。二、心赏月归,什么事也不想做,便翻箱倒柜,寻月。于是。有了几首诗。第一首当然是我林夕的,去年中秋的。抄了几句:中秋圆月牵梦/想起明年此刻/心里便涌起一阵/黑云重压/独啃寂寞/节日/原来并非佳。去年的中秋问,应该是今年中秋回答了。黑云的重压今年终于变成了轻压,但还压着。独啃寂寞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了,陪我的还有缪斯女神,漂亮迷人,会说会唱会跳会叫,比电视机还电视机。接着搬老古董了。先找苏东坡。幸好云南到四川眉山不远。飞到眉山,直奔苏家,叫出苏东坡。“大诗人,讨首中秋诗玩玩?”
“诗嘛,自己不可以写吗?”
“自己写了几句,不过瘾,才来找你!”
“这,这首中秋诗拿去,也算来四川一次。”
路上先念:“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老苏头,明月明年我不看,意下如何?回到“家”人半死,酒气涌上。还是自己胡编胡吟胡说几句吧!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对,不用问青天,青天大人实在太忙,问我好了。如果你不想马上看到,我会说明月今夜有;如果你小子今天没空,没关系,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明天再来;小子你若实在要同我过不去,告诉你,每年冬至前后,月地距离最近,这时月最圆最明。小子,林夕学过天文,你不信去翻看《中国百科全书天文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惜只到过东海边,没有吃到海月的味儿,大约也咸也腥也苦吧!天涯,林夕梦中曾游,在海南省,若真的要去,下生去吧!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还用说!小子,别胡说了,这句没联系到月,暂时不提为好,别浪费时间,如果无端,我的老乡鲁迅先生可要扣你个谋财害命的罪名,小子,给我走!诗不说了,没意思了!刚好停电了,再出去走走。刚到,没进家门。就碰到乾隆这风流公仆。“林夕,不在云南赏月,回家怎么?”
“月是故乡明。”
“对,小子说得对,先吃个月饼。”
“好吃,好吃。”
“你知道月饼的得名来历吗?”
“暂时不知。”
“林夕,当年我金口大开:‘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月饼名扬天下了。”
“得了多少广告费?”
“半个月饼。”
“林夕伪君子,伪善,不与你说了,我还当我的小皇帝。”
我也不理这小子,顾自回云南。再也没心思游逛了。便向我没有出生的孩子说一个故事:“孩子,今晚的月亮你不能用手指,否则明天,你的耳朵会被割去一点点儿。孩子,你听见了吗?”
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老子是先秦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我之所以还要 对他进行专门的介绍与评价,当然是由于我个人对于老子的认知,有着完全不同 于任何你之前所看到或听到的结论。而在展开我的介绍前,先摘录一段网络上关 于老子的评介文字,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内容——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 籍贯也多有争议,普遍认为是陈国(后归楚)苦县,依据为《史记·老子韩非列 传》,书中明确提出老子为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 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 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 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 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 著作之一。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551 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 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 习知识。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 535 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 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丘十 七岁,问礼于老聃。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 3藏室史。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 526 年),二十六岁的孔子适周观光, 拜访老子。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 501 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 里向老子问学。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 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 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 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 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 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下来。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 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这部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 经》。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 471 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 一岁。《庄子·养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胡适却认为, 老子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 666 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 符六年(公元 1013 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那么,我眼中的老子又会有何不同呢? 先抛出我的结论吧:老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窥破“天机”,并留下文字 记录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机会窥破“天机”的人肯定不止一个,但留 下文字的人,应该只有老子一人(转述暂不算),因此,老子与他的《道德经》, 对于今天处于高度发达文明但同时又面临系统性危机的人类而言,具有无比重要 的指导与警示作用。 那么,什么是“天机”呢?也就是所谓的人类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 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如果,数千年前的老子已经洞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为什么时至今日的所 有哲学流派、哲学家仍然不可回避这三问?答案不是已经有了吗,就在老子和他 的著作里嘛。我的回答是:不仅老子,还有孔子,也都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的终 4极真相(孔子曾数次问礼于老子),包括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甚至较为直接、 真实地描述了这个真相。但遗憾的是,这三家留下的诸多经典,或出于作者的悲 悯之心,或出于文本的翻译、传承等技术原因,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诸家经典里, 关于宇宙与世界的真相,已被深深地隐秘在词汇的各种衍生、引申义的下面,如 同一颗珍珠,被厚厚的时间尘土所掩盖!附录:《四十二章经》第一章、出家证果此章讲述了沙门修证小乘四果的次序“辞亲”即奉父母之命或者得到父母的许可“出家”指辞别家族六亲眷属舍离所有一切财产,出家有两种:一为辞别家族,舍离财产一为出三界之家,远离六道轮回永远脱离生死沙门意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瞋、痴三毒通俗地说,“沙门”是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是勤修诸善的出家人的通称“沙门”的任务是通过修学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深解无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