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词说帝王 > 第67章 周帝之姬胡

第67章 周帝之姬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苏武慢姬胡

    山林湖泽,皆为专利,富国强军集权。简单粗暴,弭谤无人,道路以目民乱。赫赫武功,军强御驾亲征,楚君王断。东征西战难,鲜有败绩,得胜何欢?

    一生中,心比天高,改革难绕,铁腕推进路远。目的正确,措施不当,逼反国人恨怨。慌逃彘地,共和行政两全,振兴梦幻。只留下,千古骂名,终老汾川。

    周帝姬胡之注解:

    姬胡,周厉王,周朝历史上第十任君王,夷王之子,史书上桀、纣、幽、厉四大昏暴王之一,对于桀、纣、幽三王评价都离不开美人淫乱,奢侈享乐,不务正业等字眼,而对于厉王只说其“虐”,说其手下主管军事和经济的两个人是爪牙刚恶之人,随着出土的文物增多,逐步揭开了厉王的另外一面。

    夷王懦弱,周朝已经开始衰落,留给厉王的是一个国库空虚,诸侯叛乱、互相攻伐的烂摊子。厉王即位后,为了国库充盈,重振周朝,开始进行改革,任用荣夷公管理周朝的经济,厉王发明了“专利”政策,荣夷公负责推行。什么是专利?就是把所有的山林湖泽收归国有,你要是使用就得纳税。以前这些都是私产,不需要纳税,现在就触动贵族们的利益了,使得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很多矛盾,老百姓不明所以,加上旧势力的鼓动,以及厉王改革的坚决,当听到不同的抱怨之声时,为了顺利推行改革,没有采取适当的宣传教化措施,而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堵”的措施——对有怨言、蛊惑人心的人直接杀,导致百姓在路上相遇时只敢点头致意,不敢说话,这样一来,给了保守派们反对的口舌,本来于国是利大于弊的事情,最后变成了民生怨恨的事,摊上了一个聚敛民财的骂名(反对改革派只是说厉王不顾民生,聚敛民财,可没说厉王敛财干什么用?东征西讨,维护国家安全需要钱财一概不提,偏偏厉王又不是贪图享乐之人,因此无法安上奢侈淫乱的名头,由此可见史书中评判的爪牙刚恶,其实是厉王改革事业的坚定推进者),最后还引起了民变,改革彻底失败。

    周厉王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无法驾驭统治集团内部纷繁复杂的局面,很难权衡新旧之间的平衡,导致改革失败,身败名裂,千古骂名流传。但是厉王却是一名有着赫赫战功的军事家,很多战争都是厉王御驾亲征,亲自指挥的,只是这一点很多帝王就无法比及,应该算是称职的帝王。周朝的不断衰落,诸侯国的反叛,周围边境小国的侵扰,让周王朝风雨飘摇,为了维护周王朝,厉王东征西平,各种叛乱此起彼伏。

    厉王十三年,南方以报国为首的淮夷,侵犯周朝的南方边境,厉王闻之大怒,起精锐之师,御驾亲征,汇合南方诸侯鄂国,大军从北往南,沿着淮河一直攻到报国的都城,打服了报国,此次南征有效震慑了东南方向,南夷和东夷一共有二十六个国家主动朝拜臣服于周朝。厉王很高兴,于是给鄂国国君很多赏赐。可是没过多久,这个曾受厉王赏赐的鄂侯却带头犯上作乱,而且还拉上淮夷和东夷一起,声势浩大,兵强马壮,引起了半个周王朝的大动乱,厉王非常生气,后果很严重,因为鄂国的联合部队很强大,所以厉王这次压上了手头全部军事力量,驻守西北的十四师精锐清剿出动,不仅如此还下达了对待鄂国“勿遗寿幼”(不管老少一律处死)的命令,这可是灭族政策啊,此时的厉王已经杀红了眼,祸不及妇孺,这也许是暴虐的又一个佐证吧,厉王的正规军跟鄂国杀的难分难解,只能调征诸侯的私军来参战,厉王进行了战前部署,亲自靠前指挥,谋划战略规划,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指挥正规军和私军两方面力量对鄂国联合部队进行了合围绞杀,经过艰难的战斗,才打赢了这场战争。周朝的西北方向也不太平,犬戎部落也蠢蠢欲动,不断的兴兵侵入周境,其中一支犬戎部落,玁狁一直打到周人最早的“京师”,这让厉王异常愤怒,亲帅精锐之师挫败玁狁,将其赶出周边境。这期间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周厉王杰出的军事才能,夷王时期自封为王,且以天子礼仪居之而不可一世的楚国国君熊渠偷偷把自己的王号摘取了。由此可见厉王时期东西南北的战乱不断,但失败不多,最终的战略性胜利还是厉王取得的。特别是平定鄂侯领头的淮夷、东夷的大叛乱,可以说是让周朝渡过了一次几乎亡国的严重危机,对心怀二志的诸侯也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重振了自懿王以后就衰落的周朝声威。但是不管是发动战争,还是被动的平定叛乱,都是需要花钱的,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频繁的战争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这时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不贪图享乐的厉王需要进行改革,聚敛民财了吧。所以改革是必须的,措施是失败的,一系列胜仗,打赢了很多硬骨头,也许养成了厉王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养成了独断专行暴虐的执政习惯,导致其处理内部矛盾也像对付外敌一样简单粗暴。这就引起了民间百姓的愤恨,加上反对革新的保守派挑唆,愤怒的百姓围攻了周厉王,厉王逃到了彘(今山西霍州东北),居汾水之旁,称“汾王”,而此时的厉王并没有起军队镇压百姓,朝中由穆公、周定公二位相国共理朝政,史称共和行政,最终厉王老死汾河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