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夏朝之启
卜算子启
启代伯益位,夏朝二君王。有扈氏败甘之战,天下归心忙。
武观逆禹道,祖训不能忘。本承天命算贤德,到老笙歌长。
夏朝之启注解:
启是夏朝的第二位国王,大禹的儿子。传说当年禹治水的时候到处游走,四处考察,某天大禹来到一个叫做台桑的地方,这里是一个遭遇爱情,邂逅暧昧之地,在这里大禹和涂山氏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不久涂山氏就怀孕了,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启。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而成为天下共主,大禹晚年迫于舆论的压力向天下宣布将帝位传于伯益,但是大禹又不甘心,心想我治理水患挽救百姓于水火,我的功劳这么大,怎么能让别人摘了胜利的果实呢?于是暗中运作,不断的为他儿子培植党羽势力,禹逝世后,夏启在大禹为他培养的势力支持下与伯益进行了最高权力的争夺,不出所料,启取得了成功,顺利成为夏朝的第二位君王。
夏启即位后,立即召开盟会,向天下宣告其正统地位,争取各个部族联盟的支持,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但,不是所有的部落联盟都买夏启的账,有部分部落族主认为夏启的帝位名不正言不顺,破坏了以前的禅让制,对夏启登上帝位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当时的有扈氏部落,反对声音最大。因为当时的有扈氏部落非常强大(任何时候强大才会有说话的标准,这一道理亘古不变啊,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喽),在禹的时候就不安分,禹曾经就派兵征讨过他们,后来实在是因为禹解决了水患,对天下的贡献太大了,迫于舆论的压力,有扈氏不得不暂时低头臣服。好不容易等到了夏启取代伯益即位这个机会,有扈氏当然不想放过这个称霸天下的时机。而夏启能够夺位,自然不是省油的灯,怎能容忍存在反对声音呢?于是启向天下宣布了有扈氏的罪状,起兵伐之,准备好好教教有扈氏怎么做人。双方你来我往的打了好久,互不相让,各有胜负,启始终无法彻底战胜有扈氏。于是夏启就开启了自我反思模式,总结经验教训,心想:我的势力范围也不小啊,我的兵将也不少啊,但是怎么就打不赢,干不过他呢,肯定是我有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我还得继续加油努力啊。从此,夏启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尊贤使能,大力发展经济,没过几年就把有扈氏打的服服帖帖的,俯首称臣了,其他小部落一看强大的有扈氏都被干趴下了,自己这七八个人三五条枪,还反对个啥劲啊,什么也不说了,归顺吧。由此可见善于反思和总结的人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和多么的可怕啊!
启通过暴力手段结束了公天下的禅让制,由于国家的出现,权力高度集中,夏启规定了家天下的传位制,所以王子贵族们享受到财富和权力集中的快感之后,引发人们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将会变得愈演愈烈。尤其是帝王的儿子们更是绞尽脑汁,争权夺位,骨肉相残,不计手段,天子门下无亲情将会在以后几千年的帝王历史中被演绎到极致。这些都是后话,言归正传,说夏启一共五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武观。武观这个人素有野心,胸怀大志,他从小就知道他最小,如果正经传位,是怎么也轮不到他的,上面的四个哥哥都青春鼎盛呢,但是如果四个哥哥都挂了呢 他就可以顺理成章了 可问题是四个哥哥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易一下子都挂了的,于是他暗中培育自己的势力,时机一到,就发动叛乱,企图直接使用暴力手段从他老子手中直接夺取帝位,在河西叛乱,差一点就成功夺得他老子夏启的位置,最后在启的强力镇压下,功亏一篑。启是何许人也?取代伯益的时候,早就用过这一招了,而且还 成功了,所以武观学自己老子还是嫩了点。启派彭伯寿率师出征西河,没用多久,就一举平定了武观的叛乱,并向天下宣布武观背弃了其祖父大禹的治国之道而被彻底废了。
启在刚即位的时候,还算是一位重德修贤的圣明君主,还能够继承禹的治国之道,让公天下的禅让制成功的向家天下的世袭制进行了过度。但是在启晚年,社会逐渐稳定,支配权力和财富的快感,让他慢慢的迷失了自我,抛弃了大禹节俭治国的传统,开始毫无顾忌地享受生活不理朝政,整天声色犬马,醉心享乐,最终掏空了身体,病死在安邑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