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找到原因
“姑娘,先前是我们无礼在先,望你不要往心里去。”村长道。
村长俨然换上了先前第一次见面时的慈祥,但李晓并不打算就这么轻松的放过这群愚昧无知的村民,如若轻易放过,可能以后还会有更多女孩儿因为他们遭遇毒手。
李晓清了清嗓子,把手背在身后,一颦一蹙都模仿的像个当官儿的。
村长惶恐不安,他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后面的人也跟着磕头:“仙姑饶命啊。”
这些人把她当成了仙姑:“本来我来村庄,是替你们解决庄稼不长的,可你们却想草菅人命,本仙姑要重新想一想,是不是要拯救你们这群杀人凶手了。”
“这和他们无关,一切都是我轻信祭祀之说,你要惩罚就惩罚我一个人吧。”村长直接在李晓面前祈求道。
这村长在大事面前也并非小人,确实是一个好村长,李晓心中默想,看着不远处山包下的村庄和颗粒无收的庄稼地,李晓陷入沉思。
她在想自己刚刚这样装成仙姑到底是对是错,甚至开始为自己刚刚没有直接趁着烟雾逃跑而后悔。
“该死的,要是知道这样,刚才就应该逃跑。”李晓自言自语,声音不太大,只有自己能听得到。
而旁边的村民们却以为,这是李晓在行使作为仙姑的权利把他们的所作所为悉数报给老天爷。
“仙姑,万万使不得啊,要杀要剐,就弄死我这副老骨头吧,他们还年轻,光明村不能没有他们呐。”天空中回荡着一声声磕头声。
李晓不忍心看着村长在这么下去,更何况她也并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来专门拯救他们的人,李晓上前去扶起村长:“我是来救人的,不是来伤人的,上天只是想告诉你们,用无辜人的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会让你们陷入深渊。”
众人听的迷迷糊糊,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上过学堂,理解不了李晓所说的话,但是大家都听得出来,这是在教导他们滥杀无辜是不对的。
“仙姑说的对,我们不应该那样。”后面的村民有人开口,其他人也都跟着随声附和。
“各位,你们不用叫我仙姑,我有名字,我叫李晓,你们叫我的名字就可以。”李晓听着他们一口一个仙姑仙姑的叫着,总归感觉自己担不起这个名声。
村长等人把李晓恭恭敬敬的请回了村子,这一次轮到容婆成了众矢之的,所有人都把这个老妇人遗忘在了原地。
不得不说,这些人也够势力,李晓知晓,他们并不是服她李晓这个人不过是心中还把自己当成仙姑。
村民们把她安顿在村里富户的家中,虽说是富户,但是能看上去,情况也不比其他人好到哪里。
这些人把她请回来并不是简简单单好吃好喝的供着。更多的事希望李晓出手能够帮他们把这片庄稼起死回生。
李晓答应下来,决定明早就去田地看一看,自己毕竟是有系统帮助的,到时候对症下药即可。
李晓几天以来,好不容易睡了一个好觉,梦里她梦到了李少阳找她很是担心,甚至因为寻找自己受了伤。
看到李少阳受伤出血,李晓惊恐的从睡梦中惊醒:“啊,不要,”李晓大喊,惊醒了富户一家,女主人前来敲门:“仙姑,不对,李姑娘,你怎么了?”
“我没事,您不用担心。”看到自己惊扰了他人,李晓心中有些愧疚。但也没办法说出自己心中的苦楚。
女人离开前嘱咐李晓如果有事就叫他们。
这些人一夜之间对自己的态度有所改观,就是盼望着她能够帮他们解决此事,就算李晓想要快些离开,自己的良心不允许她丢下这些村民离开。
第二天一早,李晓在村民们的带领下来到了光明村的庄稼。
映入眼帘的是蔫蔫的稻子,明明地里不缺水,这里却长不出成熟的庄稼。
李晓也感到有些棘手,她顺手蹲下来摸起了地上的土,在手中揉搓,拿在手里观察了好一会又闻了一闻,没感觉和普通的土有什么不同。
这不禁让李晓更加疑惑,自己学了几年的农学,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地。怪不得这些村民们会认为这是山神发怒,如果她生在这个年代,估计也会和他们一样。
村民们聚精会神的盯着李晓,看得出来,是想让李晓说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但李晓一时之间也说不上来:“我们再往前走走吧。”
“不会是什么也没看出来吧。”村民中有几个撸袖未干的青年开始打岔。
不得不说,他们说的确实是真的,但李晓也是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的人,脸色丝毫未变,也没有解释,自顾自的继续往前走。
在李晓看来,既然和土没有关系,那很有可能和庄稼的种子或者是水源有一定的关系。
李晓拔出地里的一颗未成熟的庄稼看了一看,乍一眼看上去这稻子和普通的水稻没什么区别,但是再看上去,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端。
稻子的尾部有明显的黄褐色,说明此处土地酸性过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庄稼没有办法成熟的原因。
李晓再次抬起头时,脸上是势在必得的胜利笑容,她看着村民们,淡然的说:“我已经知道你们的庄稼为什么没有办法生长了。”
“怎么回事?”所有人都迫不及待知道答案,这个答案已经困扰了他们很久,直到今天都没有解决的办法。
“此处的土壤酸性太强,这就是原因。”李晓大声说道,但周围的人却很是不解,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李晓和她们解释了酸性土壤的危害,这样的地区都表现为降水充沛,但是就是因为雨水导致了酸性土壤的产生。
村民们一知半解,村长这时也赶了过来,询问李晓解决的方法。
李晓知道这种情况只需要准备生石灰投入地中就可以解决:“大家需要准备一些石灰,越多越好,然后把它投在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