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令牌未发
此时的李远儿却目光炯炯有神地盯着李晓看,看得她头皮都快麻了起来,她也不承认自己像是被一个小孩子看穿了,尴尬的咳嗽一声:“怎么了!”
她问的非常温柔,但是李远儿答的却不客气:“刚刚那个女人是什么人!”
“苏妙燕?”李晓反问了一句,心下却在狂喊,孩子太聪明不好带,才见了这么两次,他就已经察觉出不对劲来?
但李晓立刻在心中编出一套说辞来:“你们小的时候她还抱过你们呢,只是你们不记得了。”
在李远儿怀疑的目光之中,她硬着头皮将这套说辞进行到底:“其实,她和你们之间还有一段渊源,不过这事儿嘛,你爹比较清楚,你回家之后问问你爹就知道了。”
然而,果然如李晓所料,李远儿再聪明也是小孩子,玩了一天果然体力不支,没多久就彻底睡过去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也没有问起这事儿。
转眼就到了两人需要上学的日子,人总说,人生三苦,读书打铁卖豆腐。
做为人生第一苦,读书是得早起的,虽然私塾就在坊内,但是架不住上学时间早。
卯时二刻就得到,苦的不但是孩子,还有家长——李晓。
因为卯时二刻就得去私塾,于是每天早上的练习防身功夫也跟着提前了。
扎了一早上马步的李晓也没有心情给这两个孩子做早饭了,塞了几个铜钱让他们自己去外面买吃的。
她上次路过私塾,看到私塾附近不少小摊贩。
要说也是心大,对于李晓让两个还洗自己去上学这事儿,李少阳是没有半分意见。
而李远儿更是跃跃欲试,他总认为自己已经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已经具备了保护家人的能力。
两人背上自己的小书包,装上新买的文房四宝手牵着手出了门。
李晓累瘫在地上倒气,心中暗想,自己的体力还没有两个小朋友好?
他们扎完马步还能去上学,她就只能在这儿大喘气?
李少阳见她如此不济,大发慈悲地放过了她:“今天先到这里吧。”
李晓艰难的爬起来,大侠果然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她一瘸一拐的望门边摸去,李少阳挽了个剑花收回自己的剑:“去哪儿?”
“买个早餐。”李晓当然没有真的去买早餐,而是跟着李玲儿和李远儿。
好吧,虽然要培养这两人的意志力,但是她还是不放心,偷偷摸摸的跟着两人,见他们进了学堂这才放下心来,在私塾前面的摊子上吃了碗面条再回家。
她提着几个包子回家的时候,李少阳正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擦着他的剑。
这把剑并不是什么名剑,但是李少阳颇为爱惜,时不时的就得拿出来擦拭,虽然使用已久但是剑身雪白,动作之间反射出冷冷的寒芒。
这是苏妙燕送他的剑,这些年这把剑从来没有离过身。
李晓把包子丢给他,坐在一旁捶自己酸痛的腿。
“报名表交上去了吗?”
李晓仰着头,枝繁叶茂的桂花树已经开始抽出嫩绿色的新芽,昭告着春天的来临。
“交了。”李少阳皱了皱眉。
但他昨日去监察司问,却并没有他的令牌。
武试相较于文试,有非常大的区别,武试须得本人到场真刀真枪的对战,所以他们更重要的,是核查身份。
除了户籍资料,李少阳还提交了自己当过行伍之人的证明。
交完资料到监察司,过了三日就应该有令牌,携此令牌抽号之后便是四轮比试,最后决出武状元。
而且这比试并不是封闭式的,就在正阳门前的擂台上。
开始比试之时很多老百姓都会去看,这段时间里,热闹非凡。
盛况自是不必提,但是如今的李少阳卡在了最关键的一节,他没有拿到这个令牌。
也就意味着,他根本没有考试资格。
虽然进入武试确实要严查受试者身份,但李少阳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如今日再去监察司问问?”李晓暗觉这中间肯定有问题。
武试已近,这几日监察司门前人来人往,李晓和李少阳两人挤进今日领取令牌名单,仔细从上看到下。
果然,还是没有李少阳的名字。
李少阳皱着眉,正要考虑如何问时,李晓直接走进了监察司。
“干什么的,这儿不准进!”门口的守卫伸手拦住了她。
“大哥,我想问问若是已经交过户籍资料了,但名单上却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儿?”虽然她在同守卫说话,但是目光却一直在往检查司里看。
守卫冷哼一声:“定然是你们出身有问题,走走走别在这儿碍事儿!”
李晓皱了皱眉又听那守卫道:“还真是什么人都以为自己能当大将军呢。”
李晓:“……”
果然,狗仗人势的东西哪里都有。
“这不是李夫人么?”一道清朗的声音从监察司院里传来。
李晓回头看去,居然是谢遥与文相。
此时谢遥穿着一身绯红色的官服,看着一表人才的模样。
没有了半分昨日那股子中二少年的气息,最重要的是这人看着这么小,就已经穿上绯色官服了!
这个时代的官服有着严格的区别,从四品到正二品才有资格穿绯红。
而一旁的文相则穿着紫色,这是一品官员才能穿的衣服。
文相也疑惑地看着谢遥:“李夫人最近生意可好?”
“多谢大人关心。”李晓自上次瘟疫之事,后便恢复了平静的生活,自然是没有什么机会与这种日理万机的大官员见面。
“谢大人,这位李夫便是在瘟疫之中提供药丸之人。”
谢遥的目光转为惊讶:“这倒是我有眼不识泰山了!”
“大人不必说得这么夸张,我也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贡献。”李晓随意的摆了摆手道。
仿佛她确实是没有做什么事情。
但是文相与谢遥都心里清楚,若是没有李晓,恐怕整个京城都会被困在去年那个冬天走不出来,还别说有这么热闹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