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直播:我的海洋牧场 > 第693章 庐山三石一个比一个奇怪

第693章 庐山三石一个比一个奇怪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我滴妈耶,石头怪鱼竟然如此凶猛!”

    “光是听岛主科普,我的脚底板都已经开始发凉了!”

    “以后去海边,我再也不敢赤脚了!”

    江南的这番科普还是很有用的,至少可以引起观众们的戒心。

    而他则继续道:

    “一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具名曾不幸中招,并网上论坛中描述了自己的经历。”

    “他讲到,当时自己的手指被一条石鱼刺中,感觉就像每个指关节、然后是腕关节、肘部和肩膀都依次被大锤敲打了一遍。”

    “这种堪比酷刑的感觉持续了一个小时。”

    “随后双肾部位又有约四十五分钟被踢中的感觉,根本无法起立或站直。”

    “当时他还不到三十岁,身体非常棒,被石鱼刺中的伤口也很小,但直至几天之后,手指才开始恢复知觉。”

    “甚至在被刺伤后的几年里,还会周期性的遭受肾痛。”

    江南之所以分享这段亲身经历者的描述,还是希望观众们在海边游玩的时候,千万不要放松警惕。

    更不要闲着没事,看什么都想踹一脚。

    之前在抖音短视频上面,有个小伙子就无聊的踹了街边的路标一脚,谁成想,路标里面是水泥铸造的,当场骨折。

    人狂必有天收,手欠必遭挨打,脚欠必定骨折,甚至死亡。

    “同样是在澳大利亚,曾经有一位捕鱼者特里普发现一条石鱼和一条海蛇缠斗在一起。”

    “这两个毒物你咬住我的尾巴,我咬住你的脖子,互不相让,彼此斗狠,看起来都很不好受”

    “捕鱼者心生怜悯,决定干预这场无谓的生死之战。”

    “于是强行将它们分开后,重新放归海洋。”

    “谁成想,刚被放生后,两米长的海蛇又径直冲向石鱼。”

    “双方再次缠斗在一起,最后的结局应该是双双中毒毙命了。”

    “海蛇和澳洲眼镜蛇有亲缘关系,毒性是埃及眼镜蛇的十倍。”

    “可石鱼能够与其打的有来有回,可想而知多么厉害。”

    “别看石鱼这个名字极为平凡,可它的另外几个名字管保让你又好笑又恶心,哭笑不得。”

    “它有个名字叫玫瑰毒鲉,听名字就会让人兴趣盎然,遐想连篇,还会以为它长得跟玫瑰一样好看呢。”

    “不过它的另一个名字却十分贴切,且马上又会让人鸡皮疙瘩泛起,心理阴影恐怕一辈子都没法去掉了,此名字就是:肿瘤毒鲉!”

    “虽然名字难听,长得也恶心,但瑕不掩瑜的是,石鱼的味道却极其鲜美。”

    “它们肉白而嫩,稠密甜美,在岛国更是生鱼片的上佳材料,甚至连它们的皮也美味可口,令人垂涎欲滴。”

    听到这里,直播间的观众们不由目瞪口呆。

    “我滴乖乖,长得这么丑,竟然还能吃?”

    “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岛国人真是变态,连这么难看的怪鱼都不放过!”

    “确实重口!反正我是受不了!”

    “正常人都受不了!”

    “石鱼:我已经进化成了很难吃的样子,为什么还会被人类盯上呢?”

    观众们感觉很是不可思议,在心理和生理上也接受不了。

    毕竟石鱼长得太丑太丑了,可能很多人刚尝一口,就会想到它们的模样,从而吐出来。

    就像很多人吃不了青蛙、蚕蛹是一样的道理。

    根本愿意那就是这些家伙本身的颜值就不高,因此,不管多么好吃,都不想尝试。

    “其实,我们国内也有人喜欢品尝石鱼。”

    “而且我国也有不少种类的石鱼。”

    江南耸了耸肩膀,开口道:

    “首先是陕西石鱼。”

    “这里的石鱼产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千阳县石鱼沟等地。”

    “而且不是活物,而是鱼类化石。”

    “石鱼沟地质构造特殊,因出土过大量鱼化石而得名。”

    “清徐珂在《清稗类钞·矿物》记载:汧阳县有鱼石,状如馒头,破之即成两石,各有一鱼形,鳞鬣宛然,以手摩之,作鱼腥。”

    “其次是辽宁石鱼。”

    “这里的石鱼同样也是化石,甚至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代。”

    “石鱼在该区产出历史悠久,分布面较广。”

    “据同治甲戌年《永新县志》地方特产记载:官北石鱼,产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市、北票市,锦州市义县等地。”

    “该石多为白鲟、狼鳍鱼等鱼类化石,《石雅》将其记载为“石鱼”。”

    “在这几个市里的多数沉积岩区域,比如泥岩、页岩、石灰岩出露的地区都有分布。”

    “道路的切坡、采石场、波浪冲刷的河岸以及悬崖,长长露出大量鱼化石,是理想的采集地点。”

    “软岩石出露之处,若岩石没有严重变形,也是较好的采集地。”

    “硬岩石则发掘十分困难,且不易得到完整的石鱼。”

    “最后,便是庐山石鱼。”

    “这次终于不再是化石。”

    “庐山石鱼是庐山著名的特产“三石”之一。”

    “其余两个分别为:石鸡、石耳。”

    “由于此鱼生长在庐山的峡谷溪流、瀑布石涧当中,利用自身特有的吸盘功能栖附在峡谷溪流的岩石上或山涧中的石缝间,还把巢穴筑在溪流较缓的岩石缝里,故名“庐山石鱼”。”

    “据《庐山志》记载:砂鲤大者寸许,小者三、四分,群游涧水中。”

    “且庐山石鱼始于清代,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另外在民国年间吴宗慈编撰的《庐山志》中也有详实介绍。”

    “这里的石鱼头部扁平,体细长,前部浑圆而后侧扁,有两个背鳍。”

    “成鱼体长只有五十毫米左右。”

    “所捕到的幼鱼多在三十毫米左右,如同绣花针大小差不多,故而又得名“绣花针”。”

    “由于庐山石鱼喜欢在庐山的涧潭石缝中巢栖,或在清凉处以砂石覆盖的小水涧栖息生活,所以古人叫它为“砂鲤”。”

    “而又由于庐山多峰谷深壑,溪涧河流数不胜数,为庐山石鱼的生长繁衍创造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庐山石鱼当每年的四月下旬至五月产卵于涧溪中,幼鱼只一年就可长成成鱼。”

    “在每年端午节前后即为榴月仲夏之际,当水温升到二十二度左右时,暴雨后放晴,首次“鱼讯”就来临了。”

    “石鱼会随着山涧洪水浮游而下,聚集在深潭中、整个涧穴中。”

    “此时,石鱼戏水,密麻闪跃,不计其数,正是捕捞的最好时机。”

    “每次汛期只有三天左右,直至仲秋也还会出现汛期。”

    “若论其品质,尤以头、二、三期鱼讯的庐山石鱼为佳品。”

    “这时捕获的石鱼体质纤嫩、体个均匀,加工后的鱼干呈奶油黄色,并且光泽鲜明。”

    “凭借着肉质鲜嫩香醇,营养成分丰富,脂肪适中、含蛋白质高等优点,庐山石鱼不论炒、烩、炖、泡都可以,更是产妇难得之滋补品。”

    “加之产量极少,还是是宴席上难得的山珍佳肴。”

    “在以前,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吃得起。”

    “虽然周边几个地方也能发现石鱼,但是以庐山石鱼烹调出来的地地道道、且不可复制的庐山味道,当属庐山地方的特色菜。”

    “比如:石鱼果露捷、石鱼爆蛋。”

    “只不过,现在餐馆所用食材皆为山下湖泊所产的替代臆想品,而不是庐山峡谷溪流、瀑布石涧当中难得一见的庐山石鱼。”

    “现在去庐山旅游的全都想品尝到正宗的庐山石鱼。”

    江南明明介绍的是石鱼,可在不经意之间,尤为庐山做了一波宣传。

    就跟之前介绍海鸥,却让观众们对昆明充满向往一样。

    “我国地大物博,我就知道一定有石鱼!”

    “感谢岛主,我又有新的旅游地点了!”

    “小本本记下来,等有时间了,必须一个接着一个,都去一遍!”

    “到时候我要去庐山的溪流里寻找石鱼,我就不信找不到正宗的!”

    “我算是明白了,虽然都叫石鱼这个名字,但庐山石鱼与海里的石鱼完全不同,前者只是在石头间生活,后者则可以完全伪装成石头!”

    “我还是喜欢庐山石鱼,最起码看上去很有欲望!”

    “高情商:看上去很有欲望!

    低情商:好看!好吃!”

    “海里石鱼:你们每夸庐山石鱼一句,就等于多骂了我一句!”

    “庐山三石中的石鸡我可以理解,无非就是庐山当地的鸡嘛,那石耳是什么?不会是耳朵吧?”

    “我很奇怪石耳到底市什么,会不会是野生的蘑菇?”

    直播间的观众有的向往,已经开始规划起了旅游路线。

    有的调侃,还不忘将庐山石鱼和海里石鱼进行对比。

    有的疑惑,脑袋里充满了小问号,十分费解石耳究竟是何物。

    如果不是当地人,亦或是专门研究这些的,自然不知道这些。

    在现实生活中,没必要取笑这些不知道的人,最起码他们敢主动问出来,说明还是很有求知心的,至少没有不懂装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