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只是回乡扫墓而已
“那你倒是说说,还有什么法子?”高宁侯眉间满是不耐。
苏姨娘唇角抿着笑,缓缓道:“侯爷,过两日便是去翠华山秋狩的日子,您不是说,圣上命你带兵在山中布防吗?”
高宁侯点了点头,“确有此事,可这跟那傅玖有什么关系?”
苏姨娘道:“侯爷,此次秋狩,是圣上专为招待西凉使臣而办,那个傅玖身担与西凉使臣接洽的差事,他定然也会去的,到时候入了山,山中险峻,又有凶兽出没,万一出了什么意外翠华山中都是侯爷的人,还不都仰仗侯爷去搭救?”
听到这里,高宁侯眸中一亮,隐约有精光闪烁。
他蓦地笑了笑,“是啊,这位傅状元可是个文人,若是不善骑射,在山中出了什么事情,本侯当然也不会见死不救。”
后面几个字的字音,被他咬得格外重。
过了一会儿,他拉起苏姨娘的手,叹道:“岚依,我刚才都险些气糊涂了,还是你脑子转得快,不然,我若是闹起来,高宁侯府怕就要在京中丢尽脸面了。”
苏姨娘故作生气,“是啊,侯爷刚才生了好大的气,险些吓坏了人家!”
她指着梨木炕桌上的那两道裂纹,嗔道:“您瞧瞧,连这么结实的桌子,都被侯爷劈坏了,我真怕侯爷将我也吃了!”
高宁侯看着她这副小女儿撒娇的情态,心中不由柔软了几分。
“岚依,我刚才真是气极了,其实说起来,这件事也不怪你,做错事的是檀儿,瞒我的是夫人,想要对侯府不利的是傅玖,你在这里面,算是最无辜的人,我刚才没辨明是非,对你发了火,是我不对,我给你赔个不是,你就别生气了,如何?”
苏姨娘扭过头去,一副不依的样子。
“这可不成,侯爷不分青红皂白,对我说骂就骂,如今哄一下,我就要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吗,那岂不是太便宜你了?”
高宁侯怒气消去,此刻也多了些耐心,笑问:“那你想如何?”
苏姨娘怒哼一声,纤手指向那张坏了的炕桌,“这张炕桌,侯爷得赔!”
听到她的要求如此简单,高宁侯不由有些失笑,心中涌起的爱意和愧疚愈加浓厚,大手一挥道:“好,我弄坏了你的炕桌,自然得赔,正好我上个月得了一方小叶紫檀做的矮桌,就拿来顶了你这个吧?”
苏姨娘转怒为喜,“这可是放在侯爷书房里面的东西,侯爷当真舍得给了我?”
高宁侯一把揽过她,“区区一张桌子而已,有何舍不得?”
苏姨娘这才笑了起来,“那可说好了,明儿一早,我就着人去将这矮桌搬到烟岚阁,侯爷可莫要反悔。”
被她含情脉脉的眼神一瞅,高宁侯只觉自己又变得更高大了几分。
“只要你能高兴,别说是一张桌子,就算是把我的书房拆了,全给你搬过来,我也愿意,岚依,你还有什么心愿,都一并说出来,也好叫我为你做点什么,来将功折罪。”
苏姨娘笑着倚在他肩上,“那我可得好好想想了!”
她思索半晌,忽然道:“侯爷,你可还记得,我跟你说过,下个月便是我爹的忌辰”
高宁侯没料到她突然说起这个,叹了口气。
“你自幼便没了父母,来到侯府这么多年,每逢你爹娘忌辰,一直都是我陪着你给他们烧纸,我怎会不记得?”
苏姨娘眼中染上愁思,喃喃道:“九岁那年,我与家中亲戚一起,将爹娘的灵柩送回了泉石老家,十七岁的时候,我跟了你,你陪我回过泉石县一趟,去看望他们,除开这两次,这么多年,我都只是在侯府花园的角落,给他们烧纸磕头”
高宁侯拍了拍她的肩,“泉石县路远,你一妇人出门又不方便,不能亲自给爹娘扫墓,委屈你了。”
苏姨娘摇头笑了笑,“岚依不委屈,托侯爷的照拂,这些年我在侯府过得很好,若是爹娘在天有灵,也定会为我感到欣慰,只是”
她咬了咬嘴唇,“为人子女,总该表一表孝道,我这么多年未曾回去,也不知爹娘的墓碑,是不是都已经被杂草掩盖住了”
说到伤心处,她潸然滚下泪珠。
高宁侯心中怜惜,忙伸手给她擦去,“不会的,你老家还有同宗亲戚,当年我随你去拜祭父母时,可是亲自托付过他们照看你爹娘的坟冢,他们收了侯府的好处,想必也不敢这般不管不顾。”
苏姨娘摇着头,“这么多年过去,又没有人监管,谁又说得准呢?”
她忽然站起身,膝盖一弯跪了下去,流着泪哀哀道:“爹娘就我这么一个女儿,可我却连给他们扫墓都做不到,也简直枉为人女了!侯爷,所以岚依想求你恩准,今年我爹的忌辰,我能不能回泉石老家一趟?也好亲自在他们坟前尽尽孝啊!”
“这”
高宁侯有些迟疑,“按理说是该如此,可往返泉石县需要一个月,我军务繁忙,无诏也不得随意离京,没法抽身陪你前去,而你一介妇道人家,叫你一个人出这么远的门,我亦放心不下,万一路上出了什么事,你叫我怎么办?”
他伸手去拉苏姨娘,“岚依,你先起来说话,泉石遥远,我实在放心不下,不如你再等等,待我一有空闲,便即刻带你回去拜祭爹娘。”
苏姨娘却不肯,脸上的泪落得更急了。
“侯爷,我知道你担心我的安危,但我这回并不是一个人回去,我想带着维儿,你看行吗?”
“维儿?”高宁侯眉头一皱。
苏姨娘点头道:“是啊,维儿长到这么大,眼见着都要议亲了,却还没有回去拜祭过亲外祖父母,虽然这话有些不敬,可他确实身上流着苏家的血,如今他也长大了,长成和侯爷一般英明神武的男子,我爹娘若是见了他,定然会高兴,所以,我想带他去泉州老家,在坟前给我爹娘上一炷香,也算是尽孝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