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建设
农场的工作不算复杂。大都是检修一些电路,然后观察他所在区域的农作物情况,然后根据培养水的情况适量添加各种微量元素。飞船有一个大型农业区,长宽各2公里。被分为四处,一处是生产植物类的区域,一类是生产肉类的区域,一部分储藏室。还有一部分回收室。
杨冉所在的农业区又被分为。100个大小相同的区域。杨冉自己负责一个区域,他这里主要种植土豆。经过改良的品种土豆,在充分营养的情况下,只需要55天就可以成熟,这也得益于光线的控制。可以尽可能让土豆快速生长,又能迅速积累淀粉。
杨冉的区域每两个月可以给飞船提供。25吨土豆。杨冉知道和他这样的土豆农场还有19个。杨冉算过,这样每个月基本可以250吨的土豆。每个人只能分到15公斤土豆。这个数量很少。而且据说其他作物的产量还不如土豆。像大米,每个月只有不到2公斤,小麦也差不多。粮食的生产跟不上消耗。
家园飞船本来具有大量库存。也被火星基地之接全部挪走。所以现在每个人都在节衣缩食。
叶灵华也在为这个事操心,他一方面催促火星基地用粮食换能源。可是少量的运输飞船并不能提供太多,目前的粮食储备只有不到60吨的。按照目前生产速度,会在150天后彻底断粮,所以他们必须在150天内解决粮食问题,
首先就是拆除一部分宿舍,因为人口从100万降低到了17万所以很大一部分生存空间可以空出来,尽快建立新的粮食生产基地。根据预计,这样会使得粮食生产扩大一倍。不过依旧不足以弥补巨大的空洞。
叶灵华愤怒的捶桌子。原本计划三年内建造好家园二号,用来专门生产粮食,现在可好。不得不拆了家园一号。特别是很多地方,他们可以拆。却修不好。
光是拆宿舍还是不够,叶灵华,又下令拆除所有武器库存仓库。和研究空间,同时改造肉类生产空间。只保留最低的生物样本,其他全部用来种土豆。这样的决策终于让每个人都可以吃上了土豆,包括叶灵华自己。
同时叶灵华在催促生物研究所尽快研究出更高效的作物,或者休眠装置。
一年后家园飞船终于离开了火星轨道。开始了长达9个月的星际旅行。
杨冉也从最基层的土豆种植员,有了两个员工。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年龄都比他小。刚满16岁。杨冉此时要一个人照看两个仓,两个员工则是辅助。
九个月的航行不算短,杨冉躺在床上。看着窗外黑暗的宇宙。他已经长大了。开始思考很多。喜欢读书。他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历史,喜欢去查阅各种资料。喜欢思考为何会发生那样的历史事件。偶尔他也会给两个员工讲解这些,男孩总是似是而非。女孩总是认真听着。
旅行过程没有太大的变故,只是在被木星捕获时候产生一些偏差,损耗了一部分能源。不过因为到达了木星材料就是无限的。只是采集会非常困难,他们目前还没有直接采集木星的能力,只能先派出小飞船前往木卫六。
为何不直接前往木卫六。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方面是飞船体积过于庞大。木星对于飞船的引力使得飞船很难围绕木卫六飞行。第二个因素便是物理学方面的专家的建议。他们需要在接近木星的地方进行实验。
人类其实并没有掌握核聚变技术。或者说是掌握的人不在家园飞船。他们只能使用家园飞船上的核聚变反应堆,却连修复都不会。如果不尽快掌握这个技术,只怕没多久他们就会因为能源问题而灭亡。而木星是太阳系内关于核聚变。仅次于太阳的优质实验场所。
小飞船会前往木卫六采集核聚变材料。同时建立前进基地,扩大规模制造运输飞船。同时建立太空港。准备建造家园二号飞船。
家园二号飞船的图纸是现成的,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收到木星引力影响的问题,所以太空港的建造会进行改动,在物理学研究所努力研究了三个月后才拿出了新的图纸。他们这次把家园飞船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采集材料,在木卫六进行,进行原始加工后由飞船带到太空港。第二部分是太空港进行第二次加工成大小不同的部件。第三部是把部件带到家园一号。直接在家园一号,开始组建家园二号。家园一号是一个传统航母一样的飞船,而家园二号是球形。两个连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20公分的小船,拉着一个直径一米的大球。
家园飞船的建造整整进行了7年。才终于完成了外部轮廓。接下来他们会用三年的时间进行内部建设。
而杨冉也结婚了。女孩叫梁玉。不算漂亮的女孩,比杨冉小四岁。和杨冉感情很好。只是还没有孩子。
不知道为何,他们似乎生孩子很难。周围其他的夫妻也是如此,甚至手机上很多关于增加受孕成功的小视频现在很火,也没有改变这个事实。
最少这些年杨冉见过的新生儿不超过10个。
准确来说,9年内,整个飞船。只出生了15万个婴儿。而死亡却高达17,其中有7000是因为老年。剩下的有工作问题,有各种情况或者疾病。叶灵华正在因为这个事发愁。
他无数次催促生物研究所,给出一个解决办法。可是他们最后只能解决新生儿夭折问题。受孕一直没解决。
叶灵华很是头疼。他也让人联系过火星基地。那边的情况的确好很多。出生率基本和死亡率持平,这还是前期因为能源死了一些人的缘故。每次叶灵华都觉得自己做错了,可是马上又否定了这个观点。
他年少时就跟随杨先生一起征战,他对于杨先生的学问是无比的佩服。特别是战争后期杨先生做出了逃离地球的打算,虽然叶灵华也不知道原因,可是杨对于人类的热爱是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的。
清空大脑的思路。叶灵华继续处理手里的文件。不到50的他已经是满头白发,已经不再有当年年少时的热血。变得普通一个爱护自己庄家的老农。
整理完文件,叶灵华来到物理研究所。迎接他的是分管可控核聚变研究的科学家,他叫陈冰。今年已经60多岁了。叶灵华知道这个人,登船时他才四十多岁,目前也是白发苍苍。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一直进展不大。
他们用了三种办法,一种是电磁约束,一种是加入其他材料使得核聚变材料自然分散,还有一种是才用原始的环形约束。这种办法在地球时代就研究了很久,不过一直受困于场地,资金等问题进展不大。不过在宇宙中做这种实验可以不用考虑场地,所以他们一直在主攻这个方向,目前的确能控制,可是只能维持10秒左右,提供的能源叶非常低。同时占地非常大。
他们正在试图寻找新的材料来缩小反应堆,不过叶被卡死在这个方面。
而电磁约束是他们觉得最正确的方法,因为他们的家园一号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不过目前一直搞不懂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