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书七零,糙汉男主赚钱养我 > 第86章 清大录取通知书

第86章 清大录取通知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赵父点头,说:“是是,小蓉是个好的,给俺们老赵家光宗耀祖了。”

    背头青年提了一堆东西进来。

    有暖水壶,搪瓷盆,搪瓷水杯,白毛巾,铝制饭盒,后面跟进来的司机小王,提着一袋米一袋白面儿。

    莫叔说:“这些都是省厅和县城里的组织,给栗蓉同志的奖励。”

    他说完,还从公文皮包里掏出二百块钱,和一沓不少的粮票,放到桌面:“还有这些。”

    栗蓉摆摆手:“这不能要”

    “嗐,这是组织给你读书的,可不能拒绝。”

    给完东西,莫叔他们下乡的事情就算办完了,聊了几句就告别。

    栗蓉要留他们吃饭,没留住,只能把人送出了院门。

    出了门口,他们上车,小张坐在里面探出头,跟栗蓉她们挥手。

    等车子驶远,栗蓉她们回到堂屋,赵母把这些东西都收拾起来叫栗蓉拿回去。

    不得不说,组织上奖励下来的东西都是实用的。

    栗蓉拿了钱票,把其他东西都留给了赵母:“娘,这些你们留着,我们那里还有不少,过完年,没多久我就要去报道了,到时候,赵青松估计也跟着我进城,家里也吃不了。”

    最后赵母只能收下,笑笑:“那俺就沾光了。”

    大牛说:“奶这个搪瓷杯子给俺拿着喝水呗。”

    赵母瞪了眼他:“你奶还没捂热乎呢,你就想要走。”

    她说着还看了眼栗蓉,怕栗蓉不舒服,正要说话,栗蓉开口道:“期末考试九十分,就让你奶给你。”

    “二婶儿,”大牛尾音拉得长长的,“俺都考完了,那得等到明年了。”

    栗蓉耸肩:“那就等到明年。”

    赵父拍了拍大牛后脑:“净想着白得东西,能不能跟你二婶学学,好好读书,自己考上大学?”

    “就是,到时候不仅有搪瓷杯,还有二百块钱。”栗蓉晃了晃手里的钱,“这能买好多个搪瓷杯。”

    “那也得等好几年。”大牛丧气。

    省里县里的组织都下来看访栗蓉,且带了东西奖励。

    赵建东和赵建平一合计,觉得他们作为村干部,也要代表公社拿一份奖励出来。

    这样出去开会,当着别队的干部,也能挺起胸脯说话。

    省城第二名高考生,是他们村的!

    这还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

    赵建东能吹好多年!

    于是,当晚,栗蓉刚吃完饭,赵建东跟赵建平又来了。

    他们拿了五十块钱和一个铝制饭盒过来,说是代表村里的奖励。

    栗蓉欣然接受了。

    成绩下来的第三天,要去报学校。

    栗蓉想也没想,就报了清大。

    她前世学的服装设计,现在没有选回老本行,服装设计那门手艺,她已经学到手了,没有必要再来一遍。

    这一辈子,从她决定经商开始,就是要做一个商人。

    她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

    希望可以系统地学习经商知识。

    距离填报大学,过了大概十天左右,栗蓉就收到了清大的录取通知书。

    事情终于确定下来。

    栗蓉再次给栗家写信,将好消息告诉他们,并且说入学前几天,会带赵青松和孩子回去住。

    想到和素未谋面的“至亲”见面,栗蓉内心无比澎湃。

    她还有几个哥哥,大哥结婚生子了,她得早点准备回家的东西了。

    全家人看着通知书,都为栗蓉高兴。

    赵青松甚至买了点小酒,跟赵父还有赵大哥喝了起来。

    晚上,赵青松把最近忙活的事情告诉栗蓉:“我把养猪场交给宋先平管了,到时候陪你去首都,你上学,我在外面找份工作。”

    “真的啊?”栗蓉惊喜道,抱着赵青松亲了一口,“那咱们一家三口就不会分开了。”

    “真的,”赵青松心里也热乎,从入秋开始,他就逐渐把养猪场的事情交给宋先平管。

    过了会儿,栗蓉又问:“不对,那你这是退出养猪场了?”

    栗蓉皱眉,她确实不想跟赵青松分开,但她也不想放弃养猪场每年带来的巨大收益。

    一年挣到上万呢。

    如果没了,她好肉疼。

    “不是。”赵青松说,“我又不傻,还是跟郑叔他们合伙干,只是我只拿分红,不再管理而已,就是到时候会少一点钱,媳妇儿,你可别嫌弃我。”

    “说话大喘气,”栗蓉捶了下赵青松胸口,又收回手顺了顺自己胸脯,还好。

    这天晚上,两人聊了很久。

    聊以后在省城里的生活。

    赵青松说他要找一份工作,先定下来。

    此刻的畅想,理想又美好。

    等真正的现实来临,他们才知道,这年代,有些困难,是真的难以跨越。

    大江村所在的h省,只有两个上了清北。

    第一名上的北大,栗蓉第二名,她因为专业的原因,报了偏理科的清大。

    恢复高考第一年,就有两个清北。

    除了领导到家看访,省里有名的报社记者也来探访了。

    给栗蓉采访完,还要拍照片。

    栗蓉换了身衣服,穿了小皮鞋,站在赵家院子里,笑着看镜头。

    报社记者很喜欢安安,他长得太招人喜欢了,在栗蓉询问能不能跟小家伙一起拍后,记者果断点头。

    后来,栗蓉在报纸上,看到的照片,是她抱着安安的。

    那记者估计是真的喜欢安安,在有关栗蓉的报道文章里,还提到了她生育一子,夸奖她勤劳肯干

    年前,赵青松请了好几个兄弟来家里吃饭。

    吴志刚也在邀请之列,他带了不少东西来。

    他感慨地说:“当时看到成绩还不敢相信呢,后面看到报纸,才知道真是你,带了些小东西,算是贺喜了。”

    栗蓉笑笑,说他客气了。

    报纸刚出来那会儿,赵青松买了好多份,放在村里的小卖部,村口的树下也有。

    有些社员虽然看不懂文字,但看到上面的影像,也能认得出来是栗蓉和安安。

    认不得多少字的社员们,净是看到栗蓉上了报纸,就觉得她很厉害,真不简单啊。

    还能上报纸。

    接着一传十十传百,公社里都知道大江村的栗蓉,赵建国的二儿媳,考了第二名,上了清大,省里领导都来了赵家一趟。

    现在记者又来报道。

    大江村村民本来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毕竟栗蓉考的再好,那也不是他们家的。

    直到他们出去,别村的人夸他们村出了好几个大学生,还出了一个清大。

    他们这才与有荣焉般感到微妙的骄傲自豪。

    考上大学的知青,在过年前,就回家了,在家过完年,就直接从家里去学校。

    再也不用回到队里参与生产劳动。

    算是,回归城里了。

    杨得宝能考上大学,除了占了早知道的便宜,还有就是家里的关系。

    他没上线,但就是有大学上,首都的一所大专。

    听说他回家前,跟罗冰吵得不可开交,不知道具体争论什么,反正栗蓉不关心。

    一九七八年,春。

    过完年没多久,就是开学的日子。

    栗家从年前到现在,来了好几封信,问栗蓉什么时候回家。

    赵青松弄完介绍信,就去买车票,定下了日子,栗蓉直接给栗家回信。

    从大江村临近的火车站,到首都,坐火车要差不多两天。

    距离大江村最近的火车站,还得搭三四个小时的公共汽车。

    栗蓉他们提前一天收拾好了东西,第二天天不亮就出发,车票是中午的,得搭最早的一辆公共汽车,才能赶得上火车。

    儿行千里母担忧。

    这次是老二一家子连带小孙子都出远门,而且他们还打算留在首都发展,下次见面不知道什么时候。

    赵母更忧心了,起得老早,帮他们收拾东西。

    火车上肯定没有什么好东西吃的,有也很贵。

    栗蓉提前做了不少糕点,和红糖馒头。

    天气还是冷的,这些东西放好几天都不会坏。

    栗蓉背着一些衣服,拿着吃食。

    赵青松后面背着一个很大的行军袋,以前退伍拿回来的,前面抱着小家伙。

    公共汽车坐到县城里,再从县城里坐到市里。

    到了市里,看着时间还早。

    赵青松带着妻儿去国营饭店吃饭。

    栗蓉没要饭菜,搭汽车的时间太长,栗蓉有点不舒服,想吃热乎乎带汤水的东西。

    赵青松给她点了一份煮面,给小家伙点的饺子。

    他自己吃的饭菜,他力气使得多,汤面饺子顶不住。

    小家伙一路上没怎么闹,知道爹妈赶,安安静静吃着饺子,剩下几个吃不完,给赵青松两口吃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