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回归祖居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好几次大人口迁徙,这使得姓氏源流变得复杂起来,多了许多需要探究的地方。对于“洪武赶散”的原因,民间传说有很多版本。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是官方下令的北迁;一派认为是百姓自发的北迁。但总的来说,与朱元璋和张士诚在平江城的对抗脱不开关系。现在一般认为,是朱元璋为了控制江南地区的富豪地主,才颁布的民众北迁政策。那么北迁有哪些姓氏?怎么迁到苏北的?从苏州阊门“明大迁徙陈列馆”看到陈列的“洪武赶散”资料表明,时有近70余姓氏成了迁徙对象,迁徙地主要以江淮一带为主。
从“洪武赶散”说起。相传六千年前商周时代,苏北淮河三角洲上生活着一群叫青莲岗的人群,殷商时代青莲岗人逐步发展为史称“淮夷”的原始部落;三千年前,先周的太伯、仲雍带领北方移民南迁至江南一带;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经营江北一带;至越灭吴,迁都琅琊,同时迫使江南民户北迁,可以相信,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江淮东部先已成陆地区(如云梯关以西)的最早居民。
一般来说,这些古居民(渔民亦或樵民、盐民即灶民、农民),会随着各次的陆海进退而进退,并随着最末次的成陆而定居。如果说牧民逐水草而居,当时这里人烟稀少,而且还不能断定他们是“定居”,很可能只是“暂住”而已。随着土地承载力的提升,逐步有人口流入,迁入,甚至涌入,而且定居下来。
元末战乱之后,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在苏州,朱元璋责令士绅商贾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时外迁之人大多经“阊门”出发,故苏州阊门便成了移民心目中永远的地理坐标。当时人口外迁并非苏州一地,江南的杭、嘉、湖、苏、锡、常等都有人口外迁,甚至山西洪洞县也有著名的“大槐树”外迁移民,且人口达百万之众。这种强制性的迁移政策也并不限于明初洪武一朝,而是贯穿于大明始终。这就是“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快了人口流动,舒缓了城市经济压力。其次,戍边垦荒,荒滩变良田,解决了黎民的温饱。第三,亦工亦农亦兵,边关海防有军护卫。第四,融合了民族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从小就听爷爷讲的这些祖上的故事,总有一种要去苏州定居的冲动。随着时光的飞逝爷爷奶奶都离真令他们而去,也永恒的留在苏北大地上。父亲和母亲日渐老去,人的一生总是这么短暂而无奈。真令和领芹已去苏城看房多次也已将真令的户籍转到苏城人才市场集体户口,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儿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摩都大学硕博连读,把本想在老祖地苏城西北角购房的计划改去了苏城东部与摩都一步之遥的昆市。
买房是个大事,找了几个大学同学咨询一致认为买靠地铁100多米的都会又能给儿子过渡又能满足初心留苏城养老一举多得。可是这里房源紧张,好房更是难求。等了一年终于等来昆市建设工程质监站的老同学王副站长电话说都会那最后一批新房开盘在即,他已经和开发商工程部钱部长交待好了,到那报真令大名即刻把摇球序号往前排。
终于到了摇球这天,真令一家人跟随摇球大军排着长长的队伍挨个登记进入都会会所广场,广场上排列整齐的座位只排到888号,可会场最少有二千人,黑压压的,人头攒动基本上一家都来二人,很少是一个人来的。中国式购物,真让人感叹人多为患。果然真令领到的是88号,确实要感谢王副站长的安排。宁芹早已将目标定在二号楼2202,那时正好她在追剧《欢乐颂》。可能追剧的主妇太多,到真令时所有单元的二十二楼都被贴上了小红旗,两人短时间内一拍即合决定2002室,就这样愉快地决定了!缴费开票,远远看着才砌了二层的大楼,两人终于舒了口气,忙活了二年多再等一年就可以定居昆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