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百川今日复西归
气温一日高过一日,各地河水均出现断流现象,干旱常态化,地球植被逐渐退化,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大部分地区温度突破50摄氏度,局部地区达到60至70度,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气温超过人体耐受极限,室外的任何地面作业都已经无法进行,在高度防护的情况下人类的身体也只能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持续呆十分钟左右,超过十分钟以上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很多从史无前例的大洪灾中挺过来的人,并没有挺过这次史无前例的大旱灾。所幸的是,我们有了地下城和可控核聚变带来的无限能源,还有常温超导输变电网保证了电力系统的稳定供应。人们借助地下城和空调躲避着高温和干旱。室内栽培技术全面取代靠天吃饭的耕地种植,有序的工业化农业给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大量的机器人代替了人类的室外劳动。既便如此,失去水源的地下城还是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危机。
“俗话说:天灾人祸。任何天灾都是始于人祸。”覃正阳道。
“人祸从何说起?牵强附会了吧?天灾就是天灾,人祸就是人祸,天灾和人祸毛线关系都没有。”李纯一对覃正阳的话总是不以为然,既使心里有所认同,但嘴上却经常说着相反的话。
“这你就不懂了。华夏古时候,把天和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更多的时候,极端气候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示。”
“你别讲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
“你可以不信,但现实是需要人类自我反省的,如果一条道走到黑,那灭亡的不是地球,而是人类本身。”
“天无绝人之路,总会有办法度过难关的。”
“按你的意思,天无绝人之路也是封建迷信了,现在都已经开始大灭绝了,还说什么天无绝人之路,真是好笑。”
“你退休天天在家就是要和我抬杠是吧?”李纯一开始有点生气的样子。
“不敢不敢。”覃正阳连忙换了语气道,“娘子说的是非常正确,完全正确。我和你想法是一样一样的,就是天无绝人之路。”
“其实你上次和我说的朱颜和教授关于‘天启大爆炸’的解释,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你说古时候遇到那样的大天灾,古人会认为是人祸吗?”
“那可不?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古人的智慧。其实天启大爆炸后,很多大臣就认为这是上天对皇帝的警告,纷纷上书要求熹宗皇帝匡正时弊,明熹宗还下了一道《罪己诏》,表示痛加反省。古时皇帝自视为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儿子。一旦发生特大天灾,皇帝也会认为那就相当于是爸爸对儿子的惩戒。”
“那现在也没有天子呀,那又该惩戒谁?受灾的可是全体老百姓。”
“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每个人都是天之骄子,都负有天命在身,身为现代人在这么高技术化的年代是荣幸的,也是悲哀的。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承受工商业文明所带来的痛。这是人类的共业,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自作自受,每个人都应该反省自躬。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是有道理的。”
在昆仑海的观光游轮上,游轮的多媒体电视新闻上正播放着全国各地赤地千里的情形,其沧桑巨变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覃正阳和李纯一对现在大旱灾的探讨深入到了人本身的原因上来。
“看这样的报道真的是很揪心,真的是灭顶之灾。”李纯一不无感叹道。“我们还是到甲板上去看看。”
李纯一和覃正阳走出游轮船舱,来到甲板上,凭栏而眺。千里昆仑海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都说了天无绝人之路,你看这昆仑海,你看那雄伟的天山。上天摧毁了大地上的一切,却还留给了人类南极和北极,还留下了最重要的第三极,就是我们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昆仑海的浩荡景色比起以前的太湖,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由于太阳的持续爆发,导致地球在经历大洪水之后又经历了持续的大高温,现在的太阳依然处于大爆发状态之下。巨大的热辐射使地球仅存的绝大部分大陆土地都已成为了生命的禁区。
全球人口锐减至32亿。
海岸线的变化、领土的缺失、人口的流失以及四处逃难迁徙导致地球上国家的概念逐渐模糊化。在联合国框架协议下,世界组成了以东方大国为主导的新的联合政府。人类或许只有在这样极端的天灾地难中才能联合起来实现大同,虽然这样的大同世界并不理想。最大的好处是消灭了战争这一严重影响人类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减少了内耗,促使人们用共同的智慧面对来自宇宙的挑战。
失去了地上的一切,那么就向地下索要生存空间已经成为所有地区的共识。地下城和地下高轨的建设为人类留下了足够生存的空间庇护所。地下高轨连通了亚欧通道和亚非通道,穿过白令海峡海底的亚美通道也在加紧施工建设中。此外,上天对人类还是有所眷顾的,正是覃正阳说的“天无绝人之路”,给人类留下了地球的“三极”。
常年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如今早已冰雪消融,并且气候宜人,雨水充沛,成为唯一一块全境域可开发利用的大陆。虽然失去冰盖的南极洲只有不到原先面积的一半,但在如今全球无地可用的状态下,南极洲俨然成为炙手可热的风水宝地。原澳洲、南美洲、南非等国家籍近水楼台之便先行占领了宜居地段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建设,后来在世界联合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正将南极洲建设成为地球三大保留栖息地之一。
自从地球磁极翻转后,原先的磁力南极其实已经是现在的北极,而原先的磁力北极已经变成南极。除了导航等专业领域的设备进行了适应调整外,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名称和东南西北等方向名称并没有改变,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仍然称南极洲为南极。但北冰洋因为已经没有了冰川,甚至连冰块都没有了,所以被改名为北极洋。
北极洋没有像南极洲一样的大陆,北极洋的海岸周边却分布着俄罗斯、加拿大、美丽国、冰岛、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八大国家共同占据的北极圈宜居带。虽然海平面上升蚕食了大量陆地,但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陆地位于北极圈内。这部分陆地已经从原来的冰天雪地无人区转变为宜居地。其整体面积与缩小版的南极洲相当,成为地球三大保留栖息地之二。
地球第三块保留栖息地也是最大的一块,就是以昆仑海为中心的亚洲腹地。昆仑海是因气候造海运动形成的内陆海。全球的高温气候加大了大气循环,然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已不复存在,除了南极圈和北极圈两极外的所有大陆,只有大陆边缘的海岸线处有少量降水,所有的雨水都下到了四大洋中间以及地球的三极。三江源的水流出不到一千公里,就挥发殆尽,黄河断流、长江断流、澜沧江断流的局面持续。与此同时,得益于大量的高原降水,内流河的水量加大,在昆仑山脉以北,天山山脉以南的广袤土地,原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转而恢复成一个无比宽阔广大的海洋,这就是昆仑海。之所以称为海而不是湖,是因为实在太大,昆仑海与早先形成的罗布泊连为一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海,面积超过以前的最大内陆海里海。
如今的里海已与黑海、地中海连为一体,成为印度洋和大西洋向大陆架延伸的一部分。苏伊士运河则成为像红海一样的广阔海峡。
绵延不断的昆仑山脉北侧,一条条峡谷水流奔腾而出,流向昆仑海。昆仑海会同青海湖,以及青藏高原上星罗棋布的上千个高原海子,形成了温润怡人的富氧气候条件。高原反应也自此成为了历史性的人体病征。
游轮驶到了南岸,面对的正是雄伟横亘东西的昆仑山。覃正阳道:“古人有诗谶之说,我们伟人的《念奴娇昆仑》写的像极了今天的情形: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这是穿透了整个历史的眼光,高瞻远瞩,胸怀激荡,真令后人无比景仰。‘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这不就是当前状况的真实写照吗?真是一诗成谶了。”
“我觉得‘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才是这首词的精髓。”李纯一道。
“确实是的,但‘凉’字被太阳吃掉了,只剩下热了。现在再也不用担心战争,也算是太平世界了,但我们要担心的事情却好像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也不用太担心了,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我相信只要全人类团结一心,就会有办法去面对任何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