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万里长城万里空
秦岭,西起昆仑山,东至大别山,横亘于华夏国中部地区,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南北分界,不同的气候条件分划出华夏国的南方与北方。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在这里相互交融,孕育出繁荣灿烂的华夏文明。
秦岭腹地,蜿蜒雄伟的群山中,一处秘密的军事基地。这儿的整个山体已被掏空,然而开建基地的进山公路早已荒废了多年。所有进山的通道被人为封闭,挂着游人止步的标语并全年自动监控,擅自翻越者会被军警带走,普通人被远远的阻隔在山外。如今合法进入这个基地只有通过唯一的一条地下轻轨,轻轨连接着西京北站。当然,进入这辆轻轨列车也需要经过身份认证通过重重关卡。
蒋玉奇坐上这辆列车,是被军方邀请参加一个特殊工程项目建设会议。对于会议内容和项目方案,蒋玉奇尚一无所知,只是被要求带上了云琴计划的几项最新科研汇报成果。蒋玉奇被保送研究生后进行了硕博连读,其后参加云琴计划的科研工作,期间云琴计划的三颗卫星相继升空。
这段轻轨中途没有停靠站,蒋玉奇感觉到速度很快,却开了足足一个小时才缓缓停下来。这里面没有任何网络信号,无法和外界取得直接联系。凭来时的方向,蒋玉奇知道这已是秦岭深处,传说中的秘密军事基地到了。随同一起参加会议的是一些科学家,有几位来自地质系统的专家,还有几位桥隧专家,几位铁路局的领导,剩下的就都是军方的代表。
走出列车,这里和普通的地铁站点没有多大区别,然而当大家走出站点大厅的门,蒋玉奇还是被这里的景象惊到了。这处地下洞穴空间如此之大,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这里绝对是全球最大的地下工程。整个山洞呈现为半球状穹顶结构,半球直径约五千米,面积接近7平方千米,竟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城市。称之为洞穴已不足以说明其广大,但它确实是一处洞穴。地面上各类建筑和军事设施鳞次栉比,不适合安装电梯,大多是平房和两三层楼,可以看出大多建筑物为就地取材,采用山体石料作为建材,部分地块还保留着山体岩石作为公园山景,体现出设计师的匠心独运。穹顶顶端,一个耀眼的人造太阳给这整个洞穴提供环境光源,充足的照明使人可以看到最远处的固化洞壁。诺大的无柱支撑的地下空间仿佛一个巨形的大碗倒扣在地上,而大家正处于这大碗的内部。蒋玉奇心里暗自称赞,就这一处地穴,放眼世界也不愧“基建狂魔”的称号。
带领专家们来开会的负责人让大家先到招待所休息,告诉大家可以参观,但要遵守保密协议,不许拍照,不要随意触碰各种军事设施设备。这里有负责各种轻重型武器和高尖端武器的研发、试验和生产,所有人员经过严格的政审,采取军事化管理。
专家组会议在基地管理中心总部会议室召开。管理中心是一栋位于洞穴大厅中央圆心位置的方形塔式建筑物,也是这里的唯一高层地标式建筑。会议室又设在顶层中心,从这里的四边环外廊可以看到整个洞穴场内的情景。室内设大圆形会议桌,会议桌中间空置的地面上是一个圆形火纹装饰图案,图案中心有一个盘子大小的光斑,那是洞厅人造太阳从会议室顶部的孔穴垂直射入室内留下的,让略显昏暗的会议室多了一柱光。
主持会议的是华夏国战区三军总参谋部参谋长郁剑辉上将。宣布开会后,郁剑辉让在座的专家们各自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会场气氛开始热烈起来。
“同志们,”郁剑辉道,“今天坐到这里的都是专家、科学家,还有军政部的同事。大家都知道,前几天华夏国太空军的建立已经见诸媒体。其实在建立太空军的同时,军委还讨论了建立和恢复铁道兵。不要惊讶,就是铁道兵!这是一个略显古老的兵种,铁道兵的历史不长,从解放战争时建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解散,前后存在不到四十年。但其战绩功勋不可磨灭,甚至可谓是可歌可泣,在朝鲜战争和建国初期各项大型工程建设中都发挥过重大作用。当年的成昆铁路更是以每千米牺牲两名将士生命的代价,用血肉之躯筑成通车。虽然因历史原因铁道兵已被解散,但铁道兵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当永垂不朽。作为一支人民军队,对外威慑保卫祖国的同时,为人民建设更美好的家园一向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将建立恢复的铁道兵部队不亚于当年建立第二炮兵部队的意义。当然再建的铁道兵已经不是传统的铁道兵,这将是一支经过现代化技术力量武装起来的地下工程部队,还将其称之为铁道兵有一定的保密性质。
“同志们,大家眼前的这束光,我们称之为‘地质之光’。华夏国是一个地质大国,地形庞大而复杂,有着全球的制高点的青藏高原,全国以山地为主。新铁道兵部队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发至少五百座,多则一千座大型地下城,要能容下全国人民都生活在地下城的规模,这些地下城全部以地铁连线,我们是要再建一个地下的新华夏国!让光明照进地层深处。在工程史上,华夏国完成了一项项历史壮举,这一次,同样将惊艳世界!”
说到这里,郁剑辉停了下来,坚毅的目光扫视了一圈与会者。
蒋玉奇为这样宏伟的计划感到震惊的同时,产生了莫名的兴奋。部分专家窃窃私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但也开始认真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华夏国这半个世纪以来,现实比想法更宏伟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很多。从三峡大坝开始,我们像开挂了一样不断建设我们的基础设施。西电东送和高速高铁的建设打开全面建设工程大国的宏伟篇章,近年来红旗河工程、台海跨海桥隧工程、太空电站工程、高明工程等无不让人当惊世界殊。再神奇再庞大的计划或工程,只要敢想敢做,只要是在当下的华夏国,就有可能会变成现实的那一天。
“这次会议,是征询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郁剑辉说,“同时为以后诸位的工作重心提供一个方向。现在,我们做一个的小调查,认为可行的按一下桌上的表决器按钮,认为不可行的则按反对。”
蒋玉奇自然而然地按到了表决器的赞同上,看看周围的人,有些人按的很快,有些人陷入了思考,表决器有外壳遮盖,无法看到谁按了什么。
调查结果很快公布了,25人赞同,137人反对。这一结果有点出乎蒋玉奇意料之外。按说如此宏伟的蓝图利国利民,堪比两弹一星,不应该有反对者。
地质学家凌继光首先提出了他的反对理由:“要知道我们目前这个基地位于秦岭地区,建设这样的地下城确实技术上已没有难度。花岗岩山体结构对这里的空间稳定性提供了具大支撑。然而首长们可能低估了华夏国地质的复杂程度,我国国土呈三大阶梯状地形分布,第一第二阶梯大部分地区根本不适合建造如此巨大的地下空间,第三阶梯地缘纵深,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深厚的地层中还存在大量的地质之谜。在全国范围内建造500至1000座如此规模的地下城,是无法想象的,工程必然会遇到众多不可逾越的障碍。”
交通部隧道项目总工程师鲁有道表示:“我对这一宏观决策非常赞赏,有极高的可行性,工程够宏大。我的疑问是我们是否确实有必要建造如此规模的地下城,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而且地下压抑的环境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美好生活。我觉得让人民生活在地下好比将所有人关进了一个巨大的监狱,人类几千年来在地表上的生活习惯无法带到地下城来,各种户外活动的体验都将异常糟糕,不可能有登山活动,也不存在各种放飞自我的水上和空中项目。虽然我有存疑,但只要任务下达到我们身上,我们交通部的工程师定都将不遗余力,誓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