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构想
王简斜睨他, “也幸亏你不是我老子这种人。”
周项文:“……”
梁王沉思了许久,才淡淡道:“若是一下子把废太子和端王除了,瑞王和你老子不知得多高兴。”
王简不以为意,“现如今朝廷里也有不少我们的人了, 把废太子和端王除了, 又可以清理一些职位出来替补。”顿了顿, “这个事情, 还是得皇叔来做才行,你辈分高,且又是赵家的家事,瑞王和我父亲都是没法插手的, 至于陛下,撇得越远越好, 省得惹了一身骚。”
曹复香看向梁王, 对王简的话是赞同的,“迟早得清理门户。”
梁王没有说话。
曹复香继续道:“也只有你能诱废太子上钩。”
这个话题不知什么时候变得沉重起来。
曾经景仁府里的那位是他们三人倾注了毕生心血去扶持的, 结果到头来却要他们亲手毁去, 一点余地都不会再留。
想到此, 梁王心里到底有几分感慨,“我便去见他一见。”
王简:“陛下在此谢过皇叔护佑了。”
结果这场牌他们也没怎么打, 各怀心事,下午早早就分头散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王简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既然他家老子这么贪腐,那贪来的那些钱银呢,又去了哪里?
以前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不清楚自家老子干的那些肮脏事。
如今仔细回忆起来,府里的开销都是非常合理的, 甚至还有些抠门,但朝廷都说他们家贪,贪来的那些钱呢,跑哪里去了?
不知怎么的,王简越细想就越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梁王老儿曾说过他家老子有不臣之心,现在看来,他要仔细留意两个兄长的日常去向了。
刚回到府里,王简就被立雪堂那边的仆人喊了过去。
卫国公近来对宝座上的外孙愈发不满,连带自家崽都看不顺眼,质问他为何又同梁王老儿厮混。
王简理直气壮道:“再过些时日,那帮人将有大礼送上门来。”
卫国公:“???”
王简卖了个关子道:“景仁府的那位,得弃了。”
这话说得卫国公眼皮子狂跳,半信半疑问:“梁王老儿要弃废太子?”
王简:“废太子有先帝的免死金牌,父亲不敢动他,是因为他背后的赵家人,现在赵家人不要他了。”
卫国公心中大喜,却并未表露出来,只道:“你到底稚嫩,莫要被那群老狐狸诓了。”
王简挑眉,“孩儿稚嫩不假,可是背后有父亲把关。”
卫国公愣了愣,王简故意说道:“孩儿已经有许久都没见到二哥了,他常年在营里,都不回来看看父亲。”
卫国公:“营里忙,哪能像你这般得空。”
王简闭嘴。
之后父子又说了些其他,王简虚与委蛇,不露丝毫马脚。
天气愈发炎热,立夏悄悄来临,地里的棉花苗长势茁壮,秦宛如拿着木尺量它们的高度,周边也有村民对这种新事物感到好奇。
它的种子明明那么贵,但种出来的样子也没什么好稀奇的,可以说其貌不扬。
佃农们都觉得不难种,隔壁种自耕地的妇人也好奇探头张望。
秦宛如跟丘老儿讨论棉花目前的情况,那妇人看了会儿,好奇问:“秦小娘子,种这个东西真能赚钱吗?”
秦宛如笑道:“自然能赚钱了,不赚钱我种它作甚?”又道,“你们若是有兴致,明年也可以种它,我们来收购,按每斤多少文来收,肯定比种庄稼划算。”
这话引起了妇人的兴致,他们种庄稼也仅仅只够温饱,若是种白叠子能有盈余,那自然是极好的。
“若我们也种白叠子,你们真愿意收?”
“自然了,但要成色好,符合我们的要求,若是太差了我们也拿不出去,不是砸手里了吗?”顿了顿,“若明年愿意种白叠子的,我们还可以签契约提供种子和种植技能,从下种到地里再到秋收购买,全包。”
听到这话,妇人的心思一下子就活络了,这是有人兜底了呀。
她的询问也引起了秦宛如的思考,回去后她同段珍娘就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进来种白叠子的情形议论了一番。
如果周边农户自主种白叠子,棉匠与他们达成战略协议,这样原材料的获取就容易多了。
把种植这块分出去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棉匠把控种子,种植技术和质量,从根源上保障原材料的优质供给。
段珍娘觉得这法子好,如果种白叠子比种庄稼划算,自然会有佃农自主参与进来,双方只需达成供给协议就好了,可以省去许多环节。
秦宛如还提出平价法,不论丰灾年都是统一价收购,这样能保障农户的后顾之忧,也能提倡他们的积极性。
晚上窦氏从作坊回来,现在作坊已经收尾,开始建造围墙。
待她用完饭,梳洗一番后,姐妹俩才去她的房里,说起明年的种植计划。
窦氏听了秦宛如的主意,也觉得这法子不错。
她们目前最缺的就是原材料的供给,只能自产自销,如果整个闵县在她们的带动下都种白叠子,她们只提供种子和种植技术,确实可以省去很多精力,哪怕收购的价格高一些都无妨,大不了少赚些。
秦宛如举了一个例子,“假设我们现在散装的白叠子一斤零售在二百二十文,带籽收购价一百文一斤,经过棉匠加工处理后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去售,利润也是很可观的。”
窦氏抿了一口酸梅饮子,“明年可以把闵县做为白叠子的种植示范地看看。”
秦宛如点头,“今年咱们就可以看看哪些佃农对种植技术有兴致,提早培养一批人出来利用。”
段珍娘:“弹制师傅也要培养一批出来。”
秦宛如:“咱们只需把去年的模式套到今年来就行了。”
窦氏指了指她道:“你这脑袋瓜确实鬼名堂多,不出分文就要占四成利,我现在是服气的。”
秦宛如谦虚道:“那得是姻伯母抬举。”
翌日她们去看作坊,家奴把场地清理出来,已经初具规模。
秦宛如打量那一间间小小的弹制房,仿佛已经听到了木棰砸到牛筋弦上的熟悉声音。
她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弹棉匠将会成为传统的手艺人,他们会自己买棉花弹制被褥供人定制,养活一代代子嗣,直到被现代化工业淘汰。
见她背着手久未出声,段珍娘好奇问:“三妹在想什么?”
秦宛如回过神儿,“我在想啊,咱们要什么时候才能发大财。”
段珍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