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圣旨赐婚
叶成出了米府,打发忠叔自己回府,他策马先去了趟皇城司。
召樊磊来问了那贼人的情况,他才打马往皇宫去了。
勤政殿中,叶成拜倒在地,先是禀告了间谍案的进展。
“起来吧,辛苦你了,朕听说你最近常常宿在皇城司?”
皇帝放下批红的毛笔,抬手给叶成免了礼。
“回陛下,臣职责所在,不敢有所懈怠。”
“朕知你尽心,不过,你这身边也该有个知冷知热的人,成天宿在皇城司怎么行?”
“陛下,臣今日还有一事想求陛下恩准。”
叶成再次跪地,皇帝一时有些惊讶,叶成自小就是他看着长大的,从未开口求过什么。
“哦?何事?”
“陛下,臣心仪米府三小姐,想娶她为妻,求陛下赐一道赐婚圣旨,玉成此事。”
“米府三小姐?”
“是,翰林院编修米坚的三妹,闺名米丽。她就是臣找到的那个知冷知热的人,还望陛下成全。”
“好,好,起来吧!”
皇帝笑着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绕过书案伸手将叶成扶了起来,拍着他的胳膊连说了几个好。
“谢陛下!”
叶成躬身谢恩,皇帝忙吩咐翰林承旨许大人来拟了圣旨。
许大人是上一届的状元,文章锦绣,人也俊朗,陛下甚是欣赏其文采,一直留他在御前负责草拟圣旨的事。
许大人洋洋洒洒极尽溢美之词,皇帝看后甚是高兴,拿出玉玺落了印。
皇帝吩咐了御前总管太监和顺去米府宣旨,他留了叶成在宫中用晚膳,待叶成出宫时又赏了不少东西。
不过须臾间,这道赐婚的圣旨就传遍了京中世家豪门。
荣阳郡主气得又摔了东西,她的贴身婢女忙劝慰道:“郡主,莫要动气,有的人即使有圣旨赐婚也未必就有那个福气等到成亲。”
“嗯,你说的没错,派人盯住米府,只要她出府,立刻报于我。”
郡主敛了怒色,冷笑一声,眸中冰凉一片。
叶成回府后,命忠叔又去了一趟米府,送去了金疮药、大夫开的补气血的药、皇帝赏的补品。
米府又是接旨,又是接收赏赐、礼品,忙忙碌碌的。
米佑仁高兴得直乐呵,吴氏也陪着笑忙前忙后。
晚上米佑仁宿在吴氏的院里,叮嘱她:“夫人,从今日起,三丫头就记在你名下了。
她的嫁妆你可要好好操办,切不可失了米府的脸面。你也看到了,叶成颇得陛下恩宠,有他做女婿,坚儿日后仕途必会走得更稳当。
三个女儿的婚事都定下了,出嫁之前将她们都约束在府内,以免横生枝节。
这三桩婚事都算高嫁,她们眼下最重要的是顺利完婚,那些交际活动不参加也罢,夫人多费些心。”
听着丈夫语重心长的话,迎着他慎重的目光,吴氏面色微变,点头应下了。
“老爷放心,妾身自会好好操持。出阁前妾身会将她们姐妹三人都约束在府里读书习字做女红,定不让她们出府惹祸。”
夫妻俩商议完,米丽开启了宅家养伤的生活。
叶成给她的金疮药效果极佳,不过七日伤口就完全愈合了,只是留下了一个深红色的疤痕。
米丽抚着这疤痕觉得有些丑得扎眼,不过她还没苦恼多久,幽兰递了个檀木盒子给她。
“小姐,叶大人看着冷,对小姐倒是挺上心的,自从赐婚的圣旨下了,这都送了多少东西过来了。
喏,这是叶大人刚差人送来的,说是祛疤的良药。”
米丽接过木匣,匣中有一个青瓷小瓶,纤细的手指抚着那光滑细腻的瓶子,嘴角止不住地上扬。
“幽兰,我想沐浴。”
因着身上有伤,米丽已经好几天不曾好好沐浴了。
仔细的沐浴干净,米丽披上宽松的丝绸亵衣,取了药膏细细抹在伤疤上。
婚事已定,叶成待她也不再冷淡,米丽养好了伤就遵照吴氏的吩咐,日日读书习字,并亲手绣起了嫁衣。
赐婚的圣旨上说的是择日完婚,不过三书六礼每个程序走完也要不少时间,叶成与米府议定的亲迎吉日在元宵之后,还要等六个月。
虽然有半年不能见到叶成了,但时常鸿雁传书,他也会回信,还常有礼物相赠,米丽也不觉得相思难熬。
荣阳郡主盯着米府,见米丽一直不曾出府,也找理由下过几次帖子,或以自己的名义或以其他闺中密友的名义,但不论是邀请米府哪位小姐,都被婉拒了。
她恨得牙痒,但到底是还没能耐把手伸进米府去。
日子平静的度过,夏去秋来,一夜风起,米丽院中的银杏树叶子由青变黄,打着旋飘落下来。
米丽早上起来无事,就倚着门看庆儿清扫落叶。
午时,米丽刚用罢午膳,正打算再去眯个午觉,幽兰脚步轻快地推门进来了。
“小姐,叶大人给您的信。”
米丽挑了挑眉,她三日前给叶成写信,叶成第二天已经给她回过一封了,这是他第一次主动给自己写信。
她好奇地抽出信纸,结果看完却是眼眉耷拉下来。
“吾欲离京数日,鸿雁不通,勿念。”
叶成的信只有短短数字,言简意赅。
米丽手指轻轻抚过那一个个铁划银钩的字,反复看了几遍才将信纸折好收起来。
叶成匆匆写下书信送去米府,就带着皇城司的人出了京城。
他得到消息,西夏将主意打到京杭运河上了。
这是大雍的水路要道,运送钱粮军需水路比陆路更快也更节省人力开支,不止商船,官船往来南北也都要从这运河过。
西夏与大雍在边境已经起了些小摩擦,但双方都还在试探,打一阵又传书解释言和,尚未全面开战。
西夏忌惮大雍疆域辽阔,国库丰盈,而大雍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在对上西夏骑兵时有些劣势,所以也想等准备的更充分时再开打。
但西夏是幼主即位,急需军功来巩固统治地位摆脱太后的钳制,大雍则是正当盛年的中兴之主,也想开疆拓土成就不世之功。
两位帝王都无法忍受平庸和平共处,这仗迟早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