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底线一退再退
林依沉了口气。
在她面前,颜暮云完全抛弃了曾经尊贵的身份,显赫的地位。
他知道,林依不在乎这些。
但要说做到真正的平等,单看他擅自往书房里闯,便知还差着好大一截。
“颜暮云,你不需要为我做到这个地步,我……”
“你不用着急拒绝我,我想陪着你是我的事,你只管做你自己便好。”颜暮云垂下视线盯着她纤长的睫毛,“我不要求你做什么。”
软话说了一箩筐,只为了林依不再驱赶他。
颜暮云的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林依刷新。
地四往两人的方向探了探头,吸取了前头的经验,在两人刚吵架的时候,他便先行躲在了一边的树荫下。
堵上耳朵,吵就吵吧,任他们去!
这棵树的树干很粗,树冠的枝丫间,趴着不少蝉,蝉鸣声一阵高过一阵,扰人清净。
环顾四周,见周围无人,地四抬腿在树干上踹了一脚。
他内劲足,旁人踹一下可能连一片叶子都落不下,他这一脚过去,由下至上,从树干到树冠,整棵树的枝叶拼命抖动。
受到惊吓的数十只蝉从树枝间蹿出,高鸣着画着弧线飞走了。
在接下来的行程里,地四发现,颜暮云明显安分不少。
乘在马上,拽着缰绳,也不说话,安安静静地跟在他们身后。
能让侯爷这么听话,长姐不愧是长姐!
地四暗戳戳地想。
三人先是去了南边的荒地,这片地面积很大,地面上满是杂草,曾经在这附近建有一个窑厂,不知什么原因关门大吉了。
只在荒地上留了一座墙面坍塌,破烂不堪的建筑,依稀还能看出些曾经的模样。
但林依见到这幅残破荒凉的样子双眸中却泛着光。
宽阔无遮挡的土地,打眼看去,瓷窑要建在哪里,如何引水,日后雇佣的匠人要在哪里住下,所有事务她都胸有成竹。
邻近水源,原材料又遍地都是,再没有哪里比眼下这个地方更合适建厂。
只是脚下的泥路让林依皱起了眉头。
瓷器是易碎物品,烧制成功之后还要经过长途运输,这里的路面是黄泥路不说,还坑坑洼洼,一旦下过雨,这里的路况可想而知。
地四与林依想法相似,他也发现了路面的问题。
他还记得即便住在洛家村,林依也早早地将通往村里的路修了出来,无论是往山外运输药材还是各大掌柜的往来镇上和家中,都十分方便。
地四当即说道,“如果要在这里建窑,这路一定要先修好。”
林依有意提点地四,正如之前手把手教他经商那般,她微微点头,“路是要修,那修好了路之后呢?”
“瓷器不同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傅难寻,要找到几个有手艺的师傅才是重中之重。”
“说的不错。”
这一点,地四也与林依想到一处去了。
这里的瓷器样式和烧制工艺还比较落后,林依心心念念的青瓷和白瓷,她自己也只是懂个大概。
大体知道青瓷是在瓷体上上些青釉烧制出来的,而白瓷的工艺更麻烦,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产生的。
可这些,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实际烧制时肯定要一遍一遍地试。
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能把控全局的老师傅是不行的。
“我让旁掌柜的也留心找找,待回津郡,你也问问周围有没有这样的匠人。”
颜暮云一言不发地看着林依与地四说话,细心地教他,他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些人待她如亲姐了。
她对地四他们,就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
还是那句老话,将心比心。
看过了高岭土,商量好要寻找瓷器的手工师傅,三人去海边的府衙寻了凌正。
这里因为有水军驻扎,府衙的距离与军营不远。
三人到时,凌正正在梳理前些年遗留下来的案卷,有军队的地方,比其他地方安稳些,案卷不多,但每份案卷中都能提到军队的将士,这让凌正多少察觉到问题。
后堂中。
凌正命人为他们奉茶。
刚坐下,地四瞧着凌正脸色有些不太好。
“凌大人满面愁容看起来倒是少见,不知是发生了什么事?”
对面三人,一个是正阳侯,一个是安平郡主,林四又是安平郡主的幼弟,凌正索性也不隐瞒,将这两日从案卷中发现的蛛丝马迹说了。
颜暮云与林依交换了个眼神。
从宣德帝不远千里让颜正齐调任至此,他们就已经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若是连这里的案卷中都存在了军队的影子,那便说明,水军的权力已经蔓延到海口各处了。
军政分开,潘老将军做将军多年,按说不应出现这种问题。
如果不是潘老将军,那就是他手下的人不遵管教,私自插手了。
颜暮云道,“不必过于忧心,做好你自己该做的事,不该插手的不要插手。若遇到什么危险,让人来津郡传信,这些日子本侯会一直待在津郡。”
凌正立时从椅子上站起,“多谢侯爷,下官谨记。”
还未接触到驻扎在这里的水军,林依就嗅到了一丝风雨欲来的味道。
嘱咐完凌正,林依提起了她的正事。
“凌大人,镇上我方才看过,以目前的情况而言,根本不具备开放通商口岸的条件,凌大人还需提前做准备才是。”
林依说话时,凌正瞥了眼颜暮云,见他满面淡定,便知他已经知晓自己的身后有林依支持。
老底儿都掉光了,凌正也不在乎。
转身拿出提前做好的图纸道,“郡主说的是,这两日我仿照津郡的建设做了些规划。”
凌正将海口的规划图展开放在两人之间。
有津郡的经验在手,这一次,凌正说的头头是道。
“通商,通商,商人的数量一定会比津郡还要多,陆路,水路方方面面都要考虑。所以,侯爷,郡主请看,这里日后会建有不少脚店和客栈,紧挨着脚店和客栈建的还有很多仓库。”
“等一下。”
凌正只说了一句,就被林依打断了。
“凌大人,此举不妥!”
津郡发展的好,林依已经猜到凌正会参考津郡来设计海口的通商格局,但津郡毕竟是小规模的商品集散中心,这里却不是。
“郡主请讲,凌某洗耳恭听。”
“如果商人数量少,那脚店那种住宿紧挨着库房的模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海口日后是要发展壮大的,必定要从一开始就给所有人一个有严格规章和制度,这也是为了防止后期发生祸乱。”
林依一开口,在场其他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
“住宿与库房一定要分开,倘若都放在一起,商人数量少还好,可当你面对的是数百个商人或者大批商队时,人多眼杂,货物极易出问题。一旦出问题,住宿的人那么多,想要调查都找不到切入点。”
凌正点头,“郡主说的是。”
林依的话说到这里,便不再继续往下说了,“凌大人再考虑一下。”
凌正思索片刻,指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道,“那就在这四处的外围修建仓库。这样一来,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的商队都能先一步将货物存起来,紧挨着仓库的还可以设置些遮雨的马棚,跟津郡一样,只要货物和商队的马车都不在城内乱晃,管理起来也更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