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7章 凌大人
第二日一早,雨过天晴。
经过暴雨冲刷,天地焕然一新,每一次呼吸都带有一种雨后的清新。
时辰尚早,津郡的郡衙之中,安安静静,不似往常那般人声嘈杂,后院厅中宽敞的圆桌上摆放着津郡当地特有的两种早点。
颜暮云望着桌上只放着一只碗和一双箸子,问道,“凌正呢?天二他们可回来了?”
昨夜,他在林依桌上瞧见的信是写给凌正的。
也就是说,凌正和林依早就认识。
颜暮云面色阴冷,心怀不悦,这凌正胆大包天,他人都亲自来了津郡,离林依只有半尺之遥,凌正却在他眼皮子底下帮她藏身!
而且,林依在信上详细列举了固堤坝,防水患的方法和水患来临前的几种预兆。
那封信只有一半,还未写完。
但从字里行间便能看出,林依的本事可不止在医术之上,她还十分博学。
南北方地形差异,气候差异,导致北方多干旱,南方多水涝。
若林依的办法切实可行,那她要给凌正的就不是信,而是足以让凌正爬到更高位置的登天梯!
想到这里,颜暮云脸上聚集了数不清,看不见的阴云。
难怪他听闻凌正受州府的官员赏识,却不想升迁,对自己的提拔也置若罔闻,原来他身后有林依帮忙,一旦离开,只怕就会被打成原形。
最重要的是。
如果一直是林依在背后帮凌正,那这个未来朝廷的栋梁之才,冉冉升起的这颗新星根本就不是凌正,而是林依。
那些像蛛网般散落在南方的杨柳店,它们的幕后之人,还有在短短几年内使得津郡商业如此发达,将这里彻底变了个模样的那个人。
都是林依!
不知颜暮云心底再次被林依的惊世才华所震惊,天一四下里张望。
今日,安静的不止是津郡的衙门,就连外面的街道都好像突然间沉寂了下来。
“天二他们一夜未归。不过,今日的衙门确实也有些奇怪,若是有人员走动,不应如此安静,这样反倒像是郡衙之中无人值守,属下去看看。”
还未到门口,天二从郡衙正门走了进来,刚巧碰上了天一。
“回来了,侯爷正等你呢。”
天二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后堂。
见到天二,颜暮云问道,“昨夜暴雨,今日堤坝上的情形如何?”
“昨夜的雨太大,但有不少百姓自发聚集在堤坝周围,他们用麻袋装了许多石块和泥沙,堆在堤坝下,属下等见大家都在忙,也帮了把手。”
颜暮云蹙眉,“坐下吃些东西,吃完带本侯去堤坝。”
天二装了一夜的麻袋,身上脏兮兮的,人也又累又困,当即不客气地坐了,“谢侯爷。”
将桌上的早点一扫而光,天二这才后知后觉,他好像把为侯爷准备的饭菜都吃光了。
颜暮云道,“饱了吗?”
天二随意擦了下嘴,忙点头,起身道,“饱了。”
“走!”
这时,天一已将整个郡衙逛了个遍,“侯爷,除了后院里有个做饭的厨娘,门口有两个守门的衙役外,整个郡衙都没人。”
已经察觉到事情不对劲的颜暮云立即道,“快去堤坝!”
出了津郡,城外通往河滩的路比起城内的石板路泥泞许多,定了铁蹄的马掌跑起来都有些打滑。
远远见到了堤坝,颜暮云勒紧了缰绳,天一和天二分立左右。
三人静默地看着堤坝上忙碌的百姓。
这条河是流经津郡的主干流,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城镇还是村落,大多选择临水而建。
水是生命之源,河水浇灌田地,孕育生命,没有水就没有村落和城镇的繁荣。
但《道德经》有言,凡事都有两面性。
周围的百姓享受了自然带来的利,那就要承受的住它不可预见性的灾害。
一旦遇到河水泛滥或者洪水冲毁堤坝,那附近的田地和建筑都会消失在滚滚洪流之中。
对于赖以生存的河流,津郡附近的百姓们早在昨夜自发形成了一股保护堤坝的力量。
数不清的人组成了一条人链,由远及近向堤坝传递石块,以便于最近的人将石块和沙土混合装入麻袋投入堤坝后的河水之中。
三人下马,往堤坝处靠近。
这时,一声熟悉的但却带着明显沙哑的声音响起。
“诸位辛苦,衙门的饭食已经快好了,加把劲儿,咱们干完活好好吃一顿!”
循着声音望过去。
一众人链里,津郡郡守凌正此刻正撩起了衣衫下摆,塞在腰带之中,全身上下湿漉漉的,满是泥沙,跟随众人一道往前运送着石块。
他身边,还有不少身着官服的衙役,显然是昨夜值守的人,连夜赶来的。
天三他们带着地字辈儿的几人也混在人群中,众人显然都是忙碌了一夜,身上的雨水还未给干透,衣衫皱皱巴巴地贴在身上。
颜暮云脚步一顿。
凌正说完话,便听到旁边有人接话,“大家听凌大人的,再多装几袋,护住了堤坝,咱们大家心里都安稳。”
“好勒!”
“多谢凌大人!”
望着人群中凌正的笑脸和他那一身的狼狈,颜暮云脸色才算好看了些。
松懈下来,他突然觉得喉头有些痒,不自在的清了清嗓子。
凌正也发现了颜暮云。
连忙从人群中退了出去。
“下官参见侯爷。”
靠近了,颜暮云才发现凌正脸上也满是泥水。
颜暮云问道,“你在堤坝上忙了一夜?”
“哦。”察觉到颜暮云的目光,他擦了擦脸上的泥,“昨夜的雨太大了,下官不放心,提前加固总比亡羊补牢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