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科幻小说 > 我在晚清与末世来回横跳的故事 > 第56章 出访欧美(十三)

第56章 出访欧美(十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二天(末世第399天),张信安排了下工作,谢立坚带两个人去看守所侦查,如果安全就尽量抢救物资,自己则是去半岛湾做个侦查,最快明天就回来。

    半岛湾张信其实也没去过,但是根据孟会琴的说法大概知道方位在哪里。只是一路开过去的时候张信感觉有点不妙,路上出现了两三次幸存者拦截自己,甚至第二个拦截自己的人张信没听直接过去时候,对方掏出了枪对着车直接射击。

    末世已经过去一年有余,能活下来的幸存者基本都见识了人性和冷漠。道德和法律已经不能再束缚这些人,只有我活着才是硬道理。

    而张信一直把车开到最南边的沿海快速路时候才感觉到一些安全,虽然路上全是因为灾难后被遗弃、出事故的车辆,好在张信的皮卡吨位大、马力足,有那么几辆挡路的也被撞开了,而且快速路不像城市道路,车辆多了会阻碍道路前进,这边都是6车道,也容易绕过去。

    开了大概半小时,张信看到孟会琴说的深州湾大桥,路过大桥十分钟就是小区了。

    十分钟后,张信来到一个灾难前去过的一个大型商场。商场对面有一条路,路旁还挂着:道路施工,请绕行的招牌

    但看着方位这里应该是半岛湾才对,也不管那么多,张信直接开了进去。

    大概行驶了几百米后,张信看到两边道路旁直接就是防波堤,而正面则是一个高大的铁门,只不过这个铁门跟看守所的大门比起来更加豪华,与龙凤山庄以前的大门有点像。

    而到了大门口时候才看到半岛湾三个字。

    这里果然如孟会琴所说,看不到一个丧尸的痕迹,地方的杂草也很高了。

    张信尝试的打开了一户别墅进去,发现这里装修好了,但是里面空荡荡的。又换了一间基本如此。

    四五间后,张信终于发现了小区的物业中心,物业中心内直接挂着小区的地图。

    根据地图知道小区有五期,每一期都有12栋别墅。小区中间是一个小学、幼儿园、小公园。而小区最东边是商场和步行街,最西边则是运动场和码头。

    想着孟会琴说的,二期入驻后,这里就出事了,而自己刚刚看的地方安置地图来看是四期,空着正常。

    等张信顺着路找到一期的7号房子时候,还没进去就听到里面有丧尸的低吼声音,张信果断的拿出长刀进去。

    这才发现这是一栋装修考究的房子,而一个大叔丧尸则被一个柜子压倒,在地上不停的低吼。想必是这家主人被柜子砸死后变成了丧尸。张信果断的解决了他。又经过半小时搜索发现房子没有其他丧尸后,张信把这个丧尸拖了出去在小区外的花坛挖了个坑埋了。

    2小时后,张信把整个小区逛了个边,别说如果作为小区,这里湿气重,离商业区太远,张信才不喜欢。但是作为避难的地方还真合适,虽然进口的大路比较宽,但自己设置路障就行。而且一出门就是滨海快速路,可以一路到核电站。而且张信也看到了码头还有三四艘小游艇估计也不能开了,但这表明这里可以从海上撤离。

    转头张信回到1期7号简单打扫了卧室就躺下,顺手拿出手机开机。

    大清

    1896年7月13日,张信陪着大清使团参观了巴黎郊外的施耐德兵工厂,兵工厂的总经理拉斐尔带着一行人参观了施耐德应以为傲的火炮工厂、弹药工厂、枪械工厂。其实对于法国武器大清并没有多大兴趣,只是礼貌上还是要来一下,给法国人一些面子。

    只是路过火炮试验厂时候,张信突然看到一门熟悉的火炮。

    张信:拉斐尔先生,那门火炮?

    拉斐尔:这是我们新研制的75mm野战炮,只是你们说了只看重炮,所以就没推荐了。

    张信:我想了解了解这门火炮,能不能派人带我了解一下。

    拉斐尔这时候拉来一个人说:这是我们工厂的制造经理史蒂文-玛约,这门火炮就是他的部门负责制造的,他来介绍最合适。

    于是张信带了几个人跟着史蒂文-玛约走向了测试场。

    史蒂文-玛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弹性炮架火炮。其射速、射击精度和机动性能,比钢性炮架结构的同口径火炮有明显提高。用于为野战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他的射击用途就是帮助步兵进行冲锋,为此我们还设计了专门的跑射霰弹

    张信:我可以理解这是一门直射加农炮吗?

    史蒂文:差不多,但您知道这么炮的射速吗?射速高达每分钟15发,极限射速更是达到30发/分钟,而阿姆斯特朗炮才多少,1分钟2发

    其实这门炮在张信心中已经有了发展方向,战防炮或者反坦克炮,这是现在技术不合适情况下,作为野战炮也合适。

    张信:这门炮多少钱?如果购买的话多少钱?

    史蒂文也是有点铁憨憨:造价三万肆仟叁佰贰拾贰,算上运费。。。五万五千法郎一门,炮弹10法郎一发,如果买的多还能给你打折。

    张信一算,怎么比自己在意大利买还便宜,张信又让段启瑞看了看,的确是一门很不错的火炮,又看过了速射演示10秒射了4发炮弹。

    “五万五啊,那就是15400两,这比德国炮便宜一倍,炮弹钱更是白送一样。”

    只是现在张信没钱,而李鸿章貌似也不会给很多钱他去买这个,看来只能空手套白狼了。

    张信:我需要36门及相关配件,炮弹给我配发每门1000发,送到华夏的天津塘沽港,我会先付10万法郎定金,剩余尾款等货到了再付

    史蒂文一听有点慌张,要知道这炮虽然有了十几门测试款,但还没有正式定型,还不能大量生产,但这是生意上门啊,第一个生意,并且对方国家是买武器不眨眼类型。于是乎史蒂文一狠心找来会计算了好久给出一个价格:200万法郎,这就是56万两银子

    小知识课堂-军火价格

    1903年北洋军第一镇买了德国75毫米火炮16门,加2万余发炮弹用了38万两银子,张信现在买的这个完全就是良心价,产地价。

    张信:这个价格我可以接受,但是200万对我来说有点多,施耐德公司能否接受以货物或其他有价值物品进行交换。

    史蒂文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法国和很多中东、非洲、美洲国家合作都有以物易物的先例,而且换的物品拿回法国还能卖出更高的价格,这怎么能让史蒂文不开心。

    于是两人在上面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签订了订购合同,只不过由于报备和产量问题,史蒂文告知张信第一批12门会在10月运到大清,但剩下24门要等明年2月。

    张信也不急就答应了。就在刚要走的时候突然张信看到墙角一个很熟悉的东西,张信蹲着仔细看了看。

    史蒂文:先生,您对这个发电机有兴趣吗?这是我们施耐德下面新开的电气公司生产的汽油发电机,可以作为应急发电设备使用。

    张信:肯定感兴趣了,这个能卖给我吗?

    史蒂文:您要喜欢这个可以送给你。

    张信:那真的太谢谢了,这个设备您帮我看看要多少钱,我想买一批。

    史蒂文:法比奥,你过来一下。

    这时候一个看着皮肤黑黑的小伙子:玛约先生,您叫我。

    史蒂文:这个发电机我们对外销售的价格是多少?

    法比奥:市场销售价是200法郎,销售给政府是170法郎。

    张信:那我要50台,帮我一起送到天津吧。

    法比奥一听50台那就是几千法郎,自己拿提成都有几百法郎,立刻法比奥让人准备合同。

    合同上张信基本是看不到,都是段启瑞来看,看完了就让张信签字。

    半小时后,段启瑞把合同内容全部沟通完了后,让张信签字。可谁知道张信签字结束后法比奥递给张信一个盒子:先生,这是我们施耐德电气给您的小礼物。

    张信:礼物。。。。。我可不吃回扣。

    法比奥:不不不,先生。这是一个手摇发电机能提供0-28v以内的电压输出(例如:若手摇发电机输出为12v,此时仅能为12v的设备(如12充电电压的电池,12v的直流灯泡供电))

    张信心中很想说,这位大哥你是知道我现在没充电设备是吗?

    施耐德兵工厂作为欧洲第二大兵工厂,想着李鸿章来了怎么都能买个几十上百万两银子装备吧,可谁知道李鸿章只是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就是一毛钱都不掏。倒是他们没在意的张信却买了200万法郎的军火,不过施耐德公司总经理拉斐尔看到合同价格后,差点没吐血,要知道这个价格是供应给法国军队的价格,卖给外国尤其是亚洲国家你完全可以加一倍价格去卖。第二天拉斐尔就把史蒂文派去亚洲美其名曰奖励他作为亚洲代表,服务好华夏。

    在巴黎短暂休整几日后,李鸿章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波劳碌,履行他此次法国之行的三大使命:借款、洋务、通商。

    为完成向法国借款的重要使命,李鸿章于1896年7月18日亲自前往巴黎银行到了巴黎银行之后,李鸿章不断询问自己不太明白、不太理解的地方,事无巨细。

    到了保险金库,银行总办拿出俄国代中国保借国债的票据请李鸿章一阅,李鸿章虽然并不认识法文,但是一看到上面盖有中国驻俄罗斯的印章,马上提出自己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带一张回去。

    但李鸿章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银行总办当即表示说,这是他人寄存之物,所以不能擅自相送。

    参观结束后,巴黎银行在银行大厅为李鸿章准备了茶点,予以款待。

    李鸿章见气氛、环境都不错,就不失时机地向总办探讨起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借款的相关事宜。

    很显然,李鸿章不愿意在清政府向西方国家的银行借款时被强行捆绑上一些政治条件,然而,他得到的巴黎银行经理总办之回复,却并不完全符合他的意愿。

    这位总办虽然口口声声说愿意做成这笔生意,而且所要利息也很低,但是却不能没有双方事前商定的某些“规条”,并且还要告诉众人,以便吸纳存款,使银行和储户都能获利。

    因为清朝政府偿还能力有限,李鸿章也十分担心假如举借巨额外债之后不能按期偿还或无力偿还时,法国政府会不会派兵去中国替巴黎银行向清政府讨还这笔国债。

    对于这一切,巴黎银行的总办也不置可否。

    李鸿章意识到,他此行恐怕难以达成法国借款的使命,遂‘’一笑而别‘’。

    然而,此时其内心深处的酸楚,不言而喻。

    尽管筹建巨款之事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遭遇某种挫折,但是李鸿章在法国访问期间,对洋务的观察却颇有收获,这令其深感不虚此行。

    虽然李鸿章一向以“懂洋务”著称,但是他先前对于西方事物的了解,依靠的大都是间接经验,难免有一部分属于“道听途说”的性质,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为期两周的法国访问乃至整个欧美之行,虽然时间短暂,却令他眼界大开,获得了很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实际体验。

    7月18日下午,张信跟着李鸿章人员在法国军官的陪同下,参观了军校,观看了学生们操演的阵法。看完表演,李鸿章对于表现颇为尽力的学生们心生怜悯,特别请求该院院长给学生们放假一天作为纪念,赦免当天受罚的学生,以示体恤。

    19日,李鸿章前往植物园参观,院长设午宴款待他及其随行人员。对于主人的盛情款待,李鸿章十分感谢,可是对法国大餐他却不敢恭维。

    李鸿章因为长着‘’中国胃‘’,每次赴宴都无法消受主人精心准备的西餐美味。饿了只能由随行人员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中国食品,供李鸿章大快朵颐。

    21日,前往著名的大织造局参观,在绸局参观织绸的生产过程中,他非常兴奋。下午,前往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院内藏有很多中国的宝物以及佛教珍品。看到这些漂洋过海、被劫掠到异国他邦的中国珍宝,张信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24日,使团乘车前往克鲁沙,参观采煤、炼铁等矿工,为方便年迈的李鸿章出行,法国政府还特意调派上等火车供他使用。到达参观地点之后,地方官员备专车迎接,还派导游陪同并设宴款待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

    8月1日,李鸿章离开巴黎继续西行,来到哈费尔。该地商贸发达,李鸿章来到这里,正是为了考察商务,说服当地商人来中国投资。勒哈费尔的商人,听说李鸿章要来,也‘’聚于车站之旁‘,一睹这位中国使臣的风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