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科幻小说 > 我在晚清与末世来回横跳的故事 > 第34章 甲午战争(四)

第34章 甲午战争(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没多久时在京城的李鸿章收到了张瑞荫的八百里加急,看完加急信后李鸿章大喜,专门跑去户部给张之万行了个大礼然后就进宫了,弄得张之万都莫名其妙,但感觉事情不简单的他也跟着一起进宫了,刚到宫里就听到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爽朗的笑声

    李莲英经过小太监提醒后说:启禀老佛爷、皇上,张中堂来了。

    慈禧:快点让他进来。

    张之万小步进来:臣张之万见过陛下、太后。

    慈禧:张中堂,你有个好儿子啊,我以为他是纪晓岚那样的风流才子,没想到他还是曾国藩一样的文武全才。

    张之万有点懵,这时候李鸿章说:这里收到张瑞荫和朝鲜国的战报:张瑞荫军在平壤大破日军,杀敌万余或者日军少将尚文少将及佐官十余人,现在已押送到了盛京附近。

    光绪:这得赏啊。

    慈禧必须得赏:之前他是挂兵部员外郎,那就升个直隶按察使吧,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节制朝鲜一切军政。

    之后清廷集中兵力加强对辽东地区的防御,任命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北洋军务兼前敌各军总统;迅速募军30营;

    同时给平壤到鸭绿江一线派了81余营5哨,包括铭军、毅军、盛军、奉军及靖边军、芦榆防军、仁字虎勇、盛字练军及吉字练军、齐字练军、镇边军等计304万清军,主力2万人驻守平壤,其余1万多人,除了5000驻守新义州,其他都在鸭绿江防线;清政府在以重兵屯驻北朝鲜防线时候,又陆续从各地抽调兵力,以充实山海关至奉天、营口一带第二线的防务。

    平壤之战第二天9月15日晨7时,日军第五师团野津道贯中将亲自带兵进攻平壤城,进到城里只看到残垣断壁和满地的日军尸体。但在城门口不远看到一个背对着穿着日军少将军服的人跪着。

    野津道贯:masaga,不会是立见将军吧。

    士兵们这时候也跟着野津道贯围了上去,野津道贯:你们让开,让我亲自给立见将军整理。

    可当野津道贯把尸体拨开一开,这只是一个穿着少将衣服的士兵。

    同时撤退到几里外的张信,听到平壤城内传来巨大的爆炸声,即使离了几里外也能感觉到爆炸带来的大地震颤。原来张信虽然在平壤撤了,但也不想随便丢,于是张信把不能带走的炮弹、炸药还有日军的弹药全放在附近的房屋内,而引信则用一个士兵穿着立见尚文的军服。按照张信了解,这样一个将军尸体在那边,一般士兵不敢碰,但大家也会看热闹。于是。。。。

    ,根据日军战后记录:第五师团9800人中减员6000人包括和野津道贯中将在内有4000多人尸体找不到,其他2000多人被震碎心脉,而第三师团有1000多人被这场面吓傻了被迫退役,而平壤城中心出现了一个五六米的大坑,半个城没了,城墙也塌了。

    9月18日张信和张瑞荫在奉天的安东县汇合了。张信这时候并没有表现出疲惫,而是说:老爹,快回旅顺,朝鲜丢了,日本人下一步一定是旅顺和刘公岛,灭了大清的北洋全部军事实力是他们的下一步目标啊。

    听到张信的说法后,张瑞荫也觉得是这个道理,立刻令张信率本部回旅顺,而他自己还要率兵包围鸭绿江

    清廷估计到日军将乘胜入侵辽东半岛,谕令李鸿章速谋战守。

    李鸿章根据“各国探报,倭人将以大股图犯北京,又云谋袭沈阳”的情势,提出了“惟有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然后厚集兵力,再图大举,以为规复朝鲜之地”的战略方针 。清廷集中兵力加强对辽东地区的防御,任命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北洋军务兼前敌各军总统;迅速募军30营;

    将集结于九连城附近鸭绿江右岸的 81余营5哨,包括铭军、毅军、盛军、奉军及靖边军、芦榆防军、仁字虎勇、盛字练军及吉字练军、齐字练军、镇边军等计304万清军 ,分左右两翼防线,形成东起苏甸及长甸河口,西迄大东沟、大孤山,绵亘数十里的鸭绿江防线;清政府在以重兵屯驻鸭绿江防线的同时,又陆续从各地抽调兵力,以充实山海关至奉天、营口一带第二线的防务。

    从1894年9月23日开始,鸭绿江南岸的清军陆续分批由义州过江。

    盛军吕本元马队5营、步队两营及靖边步队1营,仍在宣川、铁山一带监视敌军,又命刘盛休的铭字左军3营布防于义州城东的弘壮洞至南山洞一带高地,担任掩护。

    是日,丰升阿部和马玉昆部过江。因盛军及芦榆、北塘各军粮械运送不及,故迟至25日才分批过江。

    至26日,清军已全部撤离朝鲜国境。各军过江后,都到达原先议定的防区驻守:芦榆及北塘各营,由张瑞荫、江自康统领,驻安东县与九连城之间的老龙头、土城子一带;

    毅军,由马玉昆统领,驻大沙河右岸至元宝山附近;

    盛军,由卫汝贵统领,驻安东县附近;奉军及盛军练军,由聂桂林、丰升阿统领,与刘盛休的铭军同驻九连城附近。

    此时,宋庆已被授任帮办北洋军务,而张瑞荫还是朝鲜军总统帅,撤回来的朝鲜军继续听张瑞荫统领。

    先是四川提督宋庆奉旨赴九连城后,即命分统总兵宋得胜率毅军四营,于9月26日、27两日由旅顺分批出发,经金州、貔子窝及大孤山开向凤凰城。

    宋庆则于29日率亲兵发自旅顺。30日,即宋庆出发的第2天,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宋提督谢帮办折已缮发在途。叶提督奉恩旨后,平壤战事方殷,未遑奏谢:今既溃退,又有宋帮办前去,原奉总统之命,似应奏请撤销。”

    10月1日,朝命除依克唐阿一军外,所有北洋派赴朝鲜各军及奉省派往东边各营,均归宋庆节制。2日,又有谕旨撤销叶志超总统之职,“以一事权”。

    10月8日,宋庆抵凤凰城。然后,又率同宋得胜四营赴九连城,于11日到达九连城。与此同时,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也奉速至九连城筹防之旨,于13日率靖边军马步13营抵达。于是,宋庆和张瑞荫成为守卫鸭绿江防线的两位最高将领。

    当日军向平壤发动进攻时,日本第1军司令官山县有朋大将业已离开汉城北上,在途中获悉占领平壤的消息,遂继续北进,于9月25日抵达平壤。

    10月2日,第1军第3师团长桂太郎陆军中将也率部进入平壤。至是,日本第1军已全部到达平壤。总兵力为3万。先是日军攻占平壤后,即以大迫尚敏少将的第5旅团为先锋队

    9月24日由平壤出发,于10月17日到义州。

    10月5日,山县大将率第一军司令部,与桂太郎中将及参谋长小川又次少将共发平壤。

    同一天,大岛义昌少将的第九旅团随后出发,为全军后卫。平壤距义州约2百公里。先前清军由北路进入朝鲜时,因需运送大炮及辅重等,曾沿途“修筑道路,削平险坡,开拓小路,遇水搭桥,完成了惊人的土木工程”,如今却方便了日军。但是,因气候恶劣,驮牛死亡甚多,辅重运输极为困难。物资运不走,粮草供不上,军行十分迟缓。日军天天四处搜捕逃避的朝鲜百姓充当民夫,并强征马牛,“才得以应付急需”。

    这样,直到10月22日,日本第1军才全部到达义州。至此,日本第1军主力已在义州集结完毕。 此时,山县有朋驻义州城中坐镇。步兵第10旅团扎城内,第3师团司令部与第5旅团扎城南所串馆附近,第9旅团扎铁山和宣川口,第6旅团扎顺安和肃川附近;骑兵第5大队在义州城内,第3大队在城南所串馆;预备炮兵在定州占领阵地,做好战斗准备。山县下令严禁日军先锋旅团挑战,收起军旗,减少炊烟,尽量隐蔽兵力,充分养精蓄锐,并加强侦察活动,以选择最有利的进攻地点。

    义州为朝鲜北境的重镇,以石为城,呈角形,西北临鸭绿江,与中国盛京省的九连城隔江相望,东南则有南山岘丘陵环绕。城凡二门:临江曰静波门,有舟渡至九连城,东北曰镇北门,可通水口镇。

    城东北角小山最高处建有亭阁,名曰统军亭。登亭遥望,鸭绿江两岸地势形胜,一览无余。山县有朋抵义州的当天,便登上统军亭,以观察对岸的山川形势。自“征韩论”起,在日本扩张主义分子中间有一句流行一时的口头掸,就是“饮马于鸭绿江”。

    从历史上看,日本军队只有在“文禄之役”(1592年)时曾占据过平壤,再从未到过朝鲜北部,更不用说进入中国国境了。丰臣秀吉当1592年日本军队进占平壤时,一度得意忘形,不可一世,进而谋划要在第2年打进中国,并攻占北京,迁日本国都于此,将其周围十县“贡圣上(天皇)御用”。丰臣的狂想虽然幻灭了,但山县有朋却想实现丰臣的未竟之志。山县并不满足于“饮马于鸭绿江”,他脑子里想的是一个“大韬略”,即计划先略取奉天,然后进行直隶作战,并攻占北京。他在统军亭上想象着渡鸭绿江作战的情景,并挥毫书七绝一首以言志:对峙两军今若何战声恰似迅雷过;奉天城外三更雪,百万精兵渡大河。 山县有朋从统军亭上俯瞰,鸭绿江横于眼前。

    鸭绿江在此分为3支江流:第1江从义州城下流过,河宽60公尺,水深1公尺左右,可以徒涉;第2江又称中江,河宽150公尺,水深达3公尺;第3江的河宽和水深同于第1江,亦可徒涉。过第3江,即是瑷河右岸,有一道长堤,并筑有堡垒,旗帜招展,标明为清军阵地所在。再抬眼遥望,正前方是九连城、夹河,其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千里沃野;东面的安平河口,以及西面的安东县和五道沟,也都尽收眼底。旌旗如林,随秋风而飘扬,幕营和炮垒点缀其间,皆历历可数。

    山县抵义州后,已听取了先锋旅团的汇报:“敌军以九连城为总根据地,伸其左翼于虎山及长甸城,张其右翼至安东县,在鸭绿江沿岸有炮寨垒营数十,几百面军旗随风飞翻,看来总数不下两万人。”山县通过实地观察,证实了侦察报告的可靠性。

    他认为,虎山是江北的天险,欲进攻九连城,必先拔取其左翼之虎山,以为立足之地。但拔取虎山似非易事,因而制定了先攻安平河口的计划。

    当天夜间,山县即命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担任此项任务:先迂回至水口镇,“徒涉鸭绿江,出梨(栗)子园,冲清军左背”。佐藤接到命令后,当即率7个步兵中队、一个骑兵分队,并携大炮两门,绕道义州城南的所串馆,然后转向水口镇进发。从水口镇附近至安平河口一段江面,是极好的涉渡处所。日军之所以选择这里为涉渡地点,正是反复侦察的结果:安平河口与水口镇“略相对峙,江水至此颇散漫,水渐浅,流渐缓,处处便于徒步。从此地至上游,两岸多悬崖峭壁,碧流如箭,湍声如雷,不能通舟筏,自义州至海,其间两岸地土淤泥,萱葭郁茂,难以行军。”对于安平河口这样重要的地点,清军本应派重兵把守。实则不然,驻守部队为倭恒额的齐字练军春字营250人和骑兵1哨50骑;另筑炮垒两座,各设有大炮1门,兵力相当单薄。

    为此张瑞荫又把宋春华部派过去支援安平河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