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兵临城下
一路大军作为打响宋辽之战第一仗的开路先锋,一路顺风顺水,砍瓜切菜般势不可挡,而全军将士士气大涨。
据游骑兵哨探的消息,一路大军距离朔州已不远,也就半天的行程。
焦赞正要吩咐原地安营,养精蓄锐,静等主帅杨六郎的命令。两匹战马疾驰而来,杨六郎的信使到了!
这次北伐大辽帝国,焦赞再一次感受到了杨家军信使的厉害。他们来无影去无踪,总能给一路大军送来最为及时的战报,让焦赞能早做准备。
两名信使见到焦赞后,翻身下马行礼,其中一个说道:“焦将军,杨大帅加急密信!”
焦赞一听是加急,还是杨六郎特意送来的密信。连忙拆开涂了火漆的信件。看完信,焦赞问两名信使:“大帅已率军从金沙郡府出发去了高粱河?”焦赞对杨六郎身先士卒的作风是钦佩到了骨子里,而这种钦佩之情也是焦赞、孟良、杨兴、岳胜四兄弟誓死追随杨六郎的原因之一。
听到焦赞询问,两位信使口风很紧,什么是他们能说的,什么是他们不能说的拎得很清楚。年长的那位说道:“杨将军,有关王爷的行踪,我们不太清楚。如若无事,我俩便先行告退!”
“焦赞一定按大帅的命令行事!”焦赞暗叹杨家信使纪律严明,随后对两名信使说道:“一路保重!”
两名信使翻身上马,绝尘而去。焦赞看了看万里无云的天空,自言自语道:“六哥,从今天起各自为战我能理解,可这天也不像要下雨的天啊?”
“全军听令,全速前进,天黑之前赶到朔州城安营扎寨,明天开战!”
焦赞一声大喝后,军队向朔州城方向挺进。
自踏入辽境,和辽军开战以来实在太顺,收复了十几座城池,一路大军死伤不足五百人,焦赞追随杨六郎四处打仗,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诡异的情形。大辽帝国挑起战争,可武陵帝国出军应战后,辽军却主动示弱一样,节节败退。焦赞一直深信辽军一定在行使什么诡计。等到大军抵达朔州城下,焦赞心中的疑云烟消云散,终于知道了不合理现象后面的真相:那些小城池能够被轻而易举地被攻下,原来是辽国把小城的精干力量全都调到这里来了。
焦赞也知道,硬仗来了!
一路大军到了朔州城附近后,找了高地开始安营扎寨。焦赞命令骑兵骑兵统领骑兵,安排骑兵开始巡防四周,提防辽军骑兵的偷袭。随后焦赞巡视朔州城的地形。
这次北伐大辽,杨排风主动请缨,被杨六郎安排杨排风统领一路大军的骑兵,配合焦赞作战。
焦赞、孟良、杨兴、岳胜和杨六郎是结义兄弟,按辈分,杨排风是焦赞的子侄,两人虽非至亲叔侄,但关系非常好,跟至亲叔侄也差不多。
杨排风安排好相关事宜后,快马加鞭尾随焦赞而去。
“排风,如果你是统兵将领,面对眼前的朔州城,你会如何进攻?”焦赞的口气略带考验。
赶到的杨排风和焦赞并排前行,杨排风思索了一会儿说道::“辽军放弃州城之外的小县城,死守眼前这座州城。想攻下来,唯有强攻。根据六叔的情报,朔州城里拥有的守军接近万人,差不多与我军兵力旗鼓相当,其储存的粮草军需,至少足够供应他们一月之需。就目前的战局而言,我们拖不了这么久。不是吗?”
焦赞点点头,“对!以我军两万之数,胜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攻下这座城,我军需要多久,又会折损多少兵马?如果折损的兵马太多,大战还在后面,到时我军又该如何应对?辽军采取坚守城池的战术,很高明啊!”
对于焦赞的感叹,杨排风深有同感,“不错,原本这次出关,我还以为辽国会派骑兵,跟我们来一场骑兵对决。结果现在,他们的骑兵仿佛全躲进来了一样。据你收到的情报,朔州城中驻扎的守军,大多都是附属军。这些部队,跟我武陵帝国的城防军一样善守不善攻。这一仗想速战速决,恐非不易啊!”
…………
等到宋军大营开始进入休息,朔州城上也火把通明时。一支宋军车队,进入了宋军大营,这车队看起来是很正常的补给运送车,其实是杨家军的弓箭手、箭弩和御寒的棉衣棉被,人数多达五百人。
明天就要开战,军士们早早地、美美地进入了梦乡,至于夜袭之事,有杨排风的游骑兵,散步在大营五里之外,有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严密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