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直播:我科普传统技艺 > 第50章 漆线雕

第50章 漆线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稍微喝了一会茶,休息了一会,史霖又开始继续他的刮灰工序。

    “你这个是像你那些茶具类似的做法吗?”闲着无事的黎曦珍走到史霖工作的柜台前,看着拿着牛角刀不断上灰,同时不断更换牛角刀大小修形的史霖,好奇的问道。

    “漆艺技法多达497种,这个手办用到的就有脱胎,素髹,描漆彩绘和最主要的漆线雕。”

    “脱胎能让手办轻盈无比,而且耐摔耐造,再也不用惧怕熊孩子会把你的手办弄坏了。”

    “在做好胎体之后,再拿底漆对胎体进行平涂,反复三四次,使漆完全盖住原来的漆灰层。”

    “之后拿色漆在漆面上髹涂出不同地方的颜色。”

    “最后取熟桐油,大漆,砖灰调制并且反复舂打,做成柔软而又富于韧性的泥团,俗称&34;漆线土&34;,再由手工搓成&34;漆线&34;,然后在描绘好的漆器上用&34;漆线&34;盘、结、绕、堆,雕出各种精致而浮凸的纹样、图形,等漆线干透之后,在贴金或者髹色漆使漆线更和整体。”

    “这就是一个脱胎漆线雕手办的制作流程,我现在都还只是开了个头,后面的还久着呢!”

    史霖见黎曦珍对这个有点兴趣,加上吃了人家三顿饭了,也不好拒绝人家想要了解的想法,只能边做边为黎曦珍讲解着。

    不过听着史霖的讲解,黎曦珍还是糊里糊涂的,毕竟她的老本行是手工书画装裱,漆器这一块接触的并不是很多,像是犀皮漆器,彰髹漆器,变涂漆器这几种还能听得懂,脑子里也有对应的图片。

    但是这漆线雕,从来没听过,而且漆线裹缠在已经彩漆绘制好的手办外层,不是更加多此一举吗?

    本着好奇就问的原则,黎曦珍也不走了,从一旁边来一把椅子,准备今天逮着史霖把他脑子里的知识薅光。

    “你说的漆线雕是什么东西?我听你的介绍感觉有点多余啊!”

    “”

    说实话,史霖做东西的时候最怕行外人在自己耳边叽叽喳喳问这问那,对自己做的东西指指点点,但是,俗话说得好“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自己借用了黎曦珍的地盘做东西,而且还蹭了几顿饭,不介绍吧又说不过去。

    哎,轻叹口气的史霖放慢了自己手上的牛角刀,开始给黎曦珍解释起来漆线雕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技艺。

    “漆线雕发源于福建泉州,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

    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俗称“妆佛”,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广泛流传。

    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

    永春县仙洞山真宝殿偏殿祀奉着一尊隋代古佛“毗庐遮那佛”,佛像的衣襟、袖口上就饰有精美的漆线雕。

    泉州地区宗教信仰丰富多彩,大小寺庙林立,为佛雕工匠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施展空间。

    佛雕艺人用熟桐油、大漆、砖粉等原料经反复舂、捶、揉、捻,成为富有韧性的漆线土,再用手工搓成细如发丝的“漆线”,运用盘、结、绕、堆等工艺,在佛像坯体上饰出各种图案。

    清嘉庆元年(1796),著名的安海“庐山国”佛雕祖铺第三代传人邱朝凤、丘朝攀应台湾鹿港龙山寺之聘,携眷入台饰雕菩萨佛像,在海峡东岸传播闽南佛雕、漆线雕技艺。

    到了近代,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需求,泉州部分从事佛雕行业的艺人将漆线雕应用于工艺品雕塑,并通过厦门口岸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和海外,深受中外客商的欢迎。建国初期的1959年,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聘请庐山国第七代传人邱清池出任该院雕塑系辅导师,并聘第八代传人邱汉植为漆线雕技术主任,邱汉植后来又被厦门美术工艺出口公司聘为高级工艺师,负责各种出口佛像漆线雕塑的艺术指导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泉州市所属11个县(市、区)的漆线雕作坊及生产基地发展较快,仅惠安张坂镇(现泉州台商投资区)就有漆线雕工厂和作坊80多家。省内、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从事漆线雕工艺的,大部分都是泉州人,市场上销售的漆线雕工艺品,大部分产自泉州。

    厦门漆线雕继承佛雕漆线工艺的表现手法,将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宗教艺术、宫廷艺术中的礼器、祭器、贡品等特点兼收并蓄,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工艺品,成为现代人装饰和美化生活的高档艺术品。

    厦门漆线雕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来的蕴含特定历史信息的漆线雕作品,充分展现了古代泉州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艺术创造力,对于我们研究闽南宗教文化与漆线雕艺术渊源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漆线雕是泉州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精品,在泉州流传上千年。

    漆线雕产业集中于泉州张坂镇。据《惠安县志·木雕》记载“惠安早期的木雕品主要为佛像和建筑浮雕装饰……从事木雕作业的工人主要分布于惠安崇武溪底、洛阳白沙、张坂上塘、城关南门外一带”,漆线雕是惠南佛雕的一道重要妆饰工序,主要用于佛像、神像的衣纹装饰。惠南张坂佛匠的神佛造像、漆线雕塑技艺出神入化,张坂镇苏坑村木雕世家苏碰辉家中保存着一尊漆线雕广泽尊王神像,为其曾祖父苏虎耳雕塑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2),已将有150余年;上塘村佛雕世家黄志亮家中收藏着一尊漆线雕关帝神像,为其曾祖父黄聘仔塑于清宣统二年(1910),已有100余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的需求,最先从事漆线雕工艺品制作的,全是技艺高超的佛雕艺人,包括上塘村佛雕艺人在内的泉州佛雕艺人,将漆线雕由单纯的佛像妆饰工序应用于工艺品制作,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内外。早在300年前,漆线雕像就驰誉中外,远销东南亚各国。

    漆线雕以精细的漆线经特殊的制作方法缠绕出各种金碧辉煌的人物及动物形象,尤以民间传统题材,如龙凤、麒麟、云水、缠枝莲等为多。过去,漆线雕大都只限于木本、漆篮和戏剧道具上。

    已发展到装饰在盘、瓶、炉等瓷器和玻璃器皿上,琳琅满目,并且不断推陈出新,表层还安贴24k金箔。

    张坂工艺美术家把漆线雕与陶瓷结合起来,创作、生产了线条陶瓷作品。

    如线条瓷塑《郑成功》,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选送到日本展出,获得好评。小件漆线雕工艺品用绫缎制成盒子包装,小巧玲珑,便于携带,是旅游纪念、馈赠亲友的佳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