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直播:我科普传统技艺 > 第31章 整理记忆痕迹

第31章 整理记忆痕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简单的给自己烧了个晚饭,匆匆吃完晚饭,史霖直奔仓库而去。

    说是仓库,其实就是一楼最里面那间屋子,由于空间比较大,被史霖拿来存放一些没摆出来但是做好了的漆器。

    他要去理一下仓库里面还有哪些漆器,毕竟两年做下来,没有千件也有几百件漆器,很多很早做的漆器他都忘记长啥样子了。

    推开尘封的小门,四五个木架呈现在眼前。

    “唉?在老师那边学习的时候做的手镯都还有啊!”史霖随意的来到一个木架旁边,木架之上放着大大小小的七八个箱子,打开了最小的一个箱子,史霖看着箱中几十个犀皮手镯愣了一下。

    他还记得这些手镯是他在他老师陈晓霞地方学习的时候,第一批完工的手镯,这批手镯也算是残次品,史霖便将其留了下来。

    其实现在他都很不理解,为什么他的老师是鄞州夹纻漆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做的与教的却不是夹纻漆器。

    犀皮跟夹纻都是漆艺里面的一种技法。

    犀皮又称“虎皮漆”或“菠萝漆”,作法是先用石黄加入生漆调成粘稠的漆,然后涂抹在器胎上,作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再用右手拇指轻轻将漆推出一个个突起的小尖。稠漆在阴凉处干透后,上面再一层一层地涂上多层不同颜色的漆,各种颜色相间,并无一定规律,最后通体磨平。表面是光滑的,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像行云流水,或像松树干上的皱纹。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于变化,漫无定律。图案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故《髹饰录》有“片云、圆花、松鳞”等不同名称。

    明清时期,“犀皮”工艺的发展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清代时利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小至匣盒、大到家具,种类繁多,并被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宫大内。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称。

    这堆手镯用的是铝管裁出来的当做胎体,勉强够得上铝胎,但是铝胎有个很不好的缺点,太重,如果落在地上,很容易摔落漆层。

    按照史霖的看法,手镯这东西,要不就是木胎,要不竹胎,要不直接脱胎,手镯就应该是轻飘飘的,这样才不会影响佩戴者的日常生活。

    可惜的是在史霖接触到其他漆艺技法的时候,这堆手镯已经做到了一半,不做完吧也不好,于是硬着头皮做完了这批手镯。

    现在这批手镯还是乖乖地待在家里吃灰吧,毕竟只有一个装饰作用,胎体带的重量还会给佩戴者带来不小的麻烦。

    “脱胎树叶茶则!”合上存放手镯的木箱,史霖打开了旁边另一个木箱,木箱不大,但是堆着一片片树叶样子的漆器。

    “居然在这,这个可以拿非遗馆去当当展品,毕竟用的就是脱胎夹纻技艺,而且也不是很贵,喜欢喝茶的可以带个这种茶则,分茶别有一番风味。”

    脱胎工艺相传最早是由东晋雕塑家戴逵所发明。完整的技艺流程由48道全手工工序组成,是为各种制品外表装饰和保护的一种独特技术。

    脱胎器物的最大特点是:光亮美丽、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质轻。

    脱胎漆器用材以天然生漆、麻布、金、银、颜料等为主要材料,经设计、塑坯、脱胎、打底,施以各种脱胎漆艺的装饰工艺后,经罩光、推光、揩漆等历经四十八道工序,历时半年至一年左右,一件脱胎漆器才能诞生。

    史霖的这些树叶脱胎茶则是他有一天走在马路上,突然一片大树叶落在他的眼前,当时史霖刚开始自学脱胎技艺没多久,一看这树叶,要不脱一个?

    捡起这片树叶,史霖又感觉一个好像不太够,于是在周边晃悠了一圈,捡了三十几片,经过七个多月的琢磨,这些树叶就变成了眼前这批树叶漆器。

    现在来看,其实这漆器也就只有树叶的一个形罢了,脉络这些都已经看不到了,毕竟当时脱胎技艺还是初学,没有更加深层次的探究,放在现在,说不定还能把树叶的脉络给保留下来。

    “啊!才想起来,我这还有几个剔犀的茶杯,还记得当时做这几个老费劲了,用了一年多才做好。”树叶漆器下面盖着几只有些不一样的茶杯。

    说它不一样就是其他漆器表面都是平整的,要不就是故意有一点点的起伏,这些茶杯就不一样,整体略厚,杯外壁雕有牡丹纹,缠枝花纹等等。

    剔犀,种漆雕的制法。首先用不同颜色的漆,以分层设色的方法涂在制好的胎骨上,然后在漆层上剔刻出图案。雕刻时刀锋斜下,使不同颜色的漆层能够显现,状似犀皮。通常以朱、黑二色为主,且因以花纹形态来区别,故多限于云纹、回形纹几种。

    明曹昭《 格古要论·古犀毗》:“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为贵。”

    《金瓶梅词话》第五五回:“只见剔犀官桌上,列着几十样大菜,几十样小菜,都是珍羞美味。”

    百余种漆工艺中,雕漆制作时间最长。一件雕漆制品需要经年累月才能制成,高度的专注持久,也孕育了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一厘米厚的雕漆层,就要上100多层。光上漆这道工序可能就要一两百天左右。等上几个月慢慢荫干,又不是完全干透,才能进行雕刻、打磨。要非常精致,非常专注,才能把这样的纹饰刻得纹丝不乱。

    剔犀传承最好的北京漆艺,也少有大师傅能把一件剔犀大物件做好,物件越大,剔犀难度就越高,物件越小,要求精确度就越高。

    史霖在学会了之后很少有做过剔犀的漆器,其实也是这个原因,大物件不好做,小物件呢如果不明意义,作着没必要,毕竟当时他又不是为了出售自己做的东西,而是想学习这门技艺罢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