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训练残疾人自理
刘焕之所以没跟着父母搬进新房,还有很多原因:一来屋子太潮不能让孩子们受委屈,大人都受不了何况孩子,二来不能走的太突然,毕竟双目失明的婆婆还不能自理,她不忍心丢下婆婆不管,她还得照顾婆婆一段时间,刘焕认为这是为人妻子、为人儿媳的义务和责任。
刘焕的爱人米金昌,简直就是一个空心大萝卜,每天正常上班,早出晚归,下班后,领着女儿小可心跑到婆婆那屋里,陪母亲聊天说话,只知道哄着老太太开心,其他的事情一概不想。
“妈,你想吃啥?明天让刘焕给你买去”“我吃兰花豆”“哈哈!你嚼得动吗?”刘焕听见爱人在逗趣的笑。老太太一本正经地说:“我就喜欢吃这口,自打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吃,你忘了”“没忘!我不是跟你逗着玩儿吗?明天让刘焕给你买去,专门买那种特别酥脆的,准保你爱吃!”老太太满意的点点头。
米金昌玩累了就领着女儿回自己屋里,倒头就睡什么都不想,转眼之间就酣然入梦。而刘焕却辗转反侧睡不着,她想要过自己的生活,又不能撇下残疾的婆婆和四弟不管。
她没黑天没白日的苦思冥想,怎样才能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怎样改变他们的心情?她在暗下功夫,独自计划着,她想要训练他们独立生活自理的能力。
她开导双目失明的婆婆说,:“不能总躺在床上睡觉,昏昏沉沉的,不生病也躺病了,自己要把自己当成正常人,面对现实,既然失明了,即使在跟自己过不去也无济于事,不如看开,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跟从前一样,下地摸索着收拾屋子,摸索着出去遛弯,闷了就听听收音机里的戏曲。”老太太一言不发,心里却在认真地听着。
刘焕又说:“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能活动,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就是幸福的”“也就是说,你要想自由,要想自己说了算,自己的钱自己花,就得站起来活动,不能总躺在床上,你动不了了,别人就要花你的钱了,你说是不是?”
老太太一听可以自己说了算,自己管理自己的钱,就来精神了。“我挨摔怎么办?我什么都看不见。”老太太确实有害怕的心理。“看不见没关系,你可以想象,以前你不是都见过吗?凭着记忆去想,然后慢慢适应,不要着急越慢越好。”
刘焕给她讲独立的要领,她让婆婆自己摸自己的衣服,自己穿:“奶奶,你摸摸缝衣服的缝,光滑的一面是正面,体血衫摸摸领口后面比前面长,你就这样想象着摸摸,习惯了就能自己穿了”。
然后下床靠着床边站住不要着急,先伸出一只手往前摸,另一只手扶着床边,防止摔倒,去除害怕心理,一边摸一边走,慢慢就敢走了。
即使这样,婆婆还是会忘记,自己是个盲人,横冲直撞,结果磕了好多次,还好最终还是成功了。
刘焕真是用心良苦,她好像家长教孩子一样,教会了婆婆自己走路,教会了她自己收拾屋子。双目失明的婆婆每天开心的起床,和平常一样自己做家务,练习自己摸着墙走到院子里晒太阳。
训练老太太成功以后,刘焕又开始一遍一遍的教智障的弟弟 ,她给弟弟买了手表,教他仔细认表,让他每天定点去给母亲买早点,而且要提前跟母亲商量好,吃什么就买什么。
如果出去玩要定时回来给母亲倒水喝,每天至少四到六次,要在床底下放一个带盖子的小尿桶,方便母亲自己小便,告诉他回来就倒掉,再冲洗干净放回原处。
就这样天天说天天教,习惯成自然,真就成功实现了刘焕的计划。人们都说,一种习惯坚持二十天,就成了自然行为。弟弟虽然智商不高,但他良心未泯,疼爱他的母亲,所以做起事情来特别认真,有模有样的,交给他的事情也算完成的不错。一个月后就能凑合着维持生活了。
婆婆练习的也很认真,自己也能摸着床下地 ,收拾屋子擦桌子,甚至切菜做饭也能完成。为了鼓励婆婆,她做的饭多难吃,刘焕都说好吃。有时,就连米金昌都嗤之以鼻,而刘焕却认真地夸赞她,鼓励婆婆大胆地继续做。
婆婆经常把自己做的东西给刘焕送过来,这也许就是婆婆对刘焕的爱,善良的刘焕为了给婆婆面子,从不嫌弃全部接受,就是为了让弟弟传话给婆婆,好让她增加生活的自信心。
刘焕的功劳真是无以言表,她成功了。当然,她也没有忘记每天和自己的小宝宝交流,聪明的宝宝三个月就听懂了妈妈的话:“来,儿子,顶个牛!”“哞!哞!”刘焕学着牛叫,低头向前顶,聪明的儿子也配合着妈妈低头向前顶,直到跟刘焕的头碰上才停止。然后“咯咯咯”地笑的特别开心。
什么“顶牛”啊,“抓挠”啊,“笑一个”啦,全都会配合,真是大功告成。而养女小可心更是可爱,会唱歌、会跟着电视跳舞扭秧歌,还会背唐诗三百首,还会躲在奶奶身后捉迷藏,逗得奶奶又开心又着急。
婆婆能独立生活了,刘焕也该搬家了,而且还要一块带走婆婆天天看着的开心果小可心,奶奶当然有点舍不得,刘焕安慰她说:“你不要不高兴,我会经常带着小可心和小佳佳过来看你,陪你一起玩的,她才破涕为笑不再愁眉不展。
然而,当刘焕她们搬进新房以后,爱人却哭成了泪人,他不忍心把双目失明的母亲留在老院里,固执地决定把母子两人接过来一起生活。刘焕白费心训练他们独立生活的本事了 。
无奈,为了家庭和谐,刘焕又把婆婆和弟弟接过来,一起里外间住着,刘焕的新房是三间正房,父母住了一间单间,刘焕和婆婆住套间,刘焕住里间 ,婆婆和四弟住外间,三间屋子住得满满的。
这就是生活,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切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刘焕把明天的事、后天的事以及将来的事,都计划好了,但明天的事还是未知,我们只能活在当下,今天的事今天做随机应变,随遇而安。
提前做计划是没有错的,可以留作不时之需,让你心里更踏实。如果不做计划恐怕就会心慌意乱、措手不及。刘焕并不为自己的付出而惋惜,她相信艺不压身,所有技能都没有白学的,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
双目失明的奶奶也好,智力低下的四弟也好,或者我们智商正常的人也好,都是一样的,早晚有一天会派上用场。刘焕是一个孝顺的人,孝顺父母,孝顺公婆,她本来就不计较跟婆婆四弟一起住,何况自己的父母也在自己身边。
请问朋友们一个热门问题,你们说何为“孝顺”一个人怎样成为一个孝顺子女呢?要我说,其实“孝”既是“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去做事就是个孝顺的人。
刘焕的爱人米金昌,自以为把双目失明的母亲接到身边,就是孝顺,诸不知,这不过是事情的表面显像,挡住了世俗的眼睛,安慰了自己的良知,至于老人是不是开心,就要问问老人的内心了。
只有老人开心了,才叫孝顺。孝顺父母,既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哄着她、顺着她、调教她,又要让自己在家长面前永远是个孩子,表现得不如他,这样来肯定他的价值和能力,他们才不会失去生活的信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生活习惯,失明的婆婆习惯每天早睡晚起,甚至一整天都不离开被窝,在屋里在被窝里用小尿桶大小便,屋里的气味一定不太好,住在刘焕房间的外屋,和刚结婚不到两年的年轻夫妻,一起生活,显然不太合拍,更何况还有个低智商的弟弟。尽管这样刘焕也没有厌烦,每天三次询问:“奶奶你吃嘛饭?你吃嘛菜?”不厌其烦。“我想吃茴香馅的饺子”“好!”刘焕就赶紧去市场买茴香包饺子。这就是日常饮食无可挑剔。
不过,不合拍的是,刘焕每天早晨,要趁着孩子们还在睡觉,很早起来收拾屋子,收拾屋子时,就会说几句,讲究卫生的要求,虽然老太太什么也不说,不烦不脑,但心里肯定会有所顾忌,俗话说,好话三遍惹人烦!时间长了说得多了,恐怕老太太也感觉不太自由了,只是心照不宣没说出来而已。
话说一转眼就到了麦收口,正是西瓜大量上市的季节,刘焕忽然想回老家看看,自从结婚后就没回去过,也是因为父母都在身边的原因。
如今孩子都三四个月了,还有小可心,也该让姐姐们看看了,顺便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刘焕开始准备回老家,临行前给婆婆和弟弟买了一袋子西瓜,放在床底下,嘱咐他们每天吃一个,预防上火生病,还嘱托隔壁的父母,随时过来照应着点,然后一家四口就出门了。
姐姐知道妹妹要回来,欣喜若狂,忙里忙外,准备着好吃好喝的,那种从里热到外的感情,不言而喻无可言表,无可置疑。
姐姐知道妹妹有宝宝要带,不能上班,又有了自己的大房子大院子,正好养些小动物,种些花草蔬菜,就给刘焕买了小鸡小鸭,还准备了喂鸡鸭的饲料,准备了好多蔬菜种子,想一想,那种田园生活就很惬意。姐妹相聚的欢乐时光令人难忘,在一起谈笑风生,说不完的家长里短,问不完的从前和现在。妈妈的事、爸爸的事、婆婆的事、事事都聊。
聊着聊着,就想起了家中的老人。都说是“穷家难舍”,何况还担心着老弱病残的家人,住了几天,她们就打道回府了。
回到家中就傻眼了!这还真不让人省心了。家里都是蟑螂了。不着调的弟弟没看好水龙头,因为那时候经常停水,所以家家都预备个水缸,水缸漾水了,流的满屋子都是水了,床底下的西瓜也让水泡了,也不知道清理,西瓜全都泡坏了,可惜了新房,糟蹋的一塌糊涂,潮湿和烂瓜引来蟑螂和虫子,怎么也不好治绝了。
夫妻俩也是心疼,一年多的辛苦备料才盖起来得新房,糟蹋的成这样,不免会发几句牢骚,训斥几句犯错的弟弟。
刘焕的爱人米金昌叫嚷着:“你干嘛了?水缸放水怎么不看着点?你看看!西瓜都泡坏了!全都白扔了!你干嘛吃的?什么都干不好!这是新房,让你糟蹋的不成样子,都是虫蝇蟑螂了。”
婆婆也是有脾气的人,虽然知道小儿子有错,但那是她的眼睛,她格外偏爱他,虽然不作声,心里却不高兴,而且也是真的不习惯在这里住,感觉怎么也不如自己的土房里随便,那里才有自由才不受约束,刚住了一个月,就要回老院自己生活。爱人无奈只能答应了。
刘焕早就认为他们可以独立生活,所以就默许了,米金昌 也拗不过母亲,只好送他们回去。
他们平常买着吃,米金昌隔三岔五的过去炒个菜,或者给他们炸点鱼放着,能吃好几天,他们过得也很逍遥自在。老太太心情烦闷了,就让小儿子领着来刘焕这边串门子玩会儿,吃完饭再回去,心情自然好了很多。
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好的,当它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只是你,千万要学会乐观,笑对人生,一切都不是问题!
所谓知足者常乐,刘焕自定格于一个平凡的女人,每天过着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无怨无悔!满眼希望都寄托在宝贝成长上,一举手一投足,融化了无限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