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张绣的战略规划
洛阳,大将军府。
书房之中,张绣和贾诩分宾主而坐。
在他们面前的案桌上,放着几封锦衣卫送来的情报。
“曹操、袁绍、孙策三人,果然都结盟了!”张绣的语气平淡。
这样的结果,其实他早就想到了。
自己这几年锋芒太露,既对三人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又让三人不舒服。
用袁绍的话说,自己是董卓余孽,西凉武夫,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怎能位列三公呢?
当年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不是因为他们都忠于陛下,而是不能容忍董卓的职位比他们高,向他们发号施令。
“主公,袁绍、曹操如今是北方两大雄主,以他们的能力,独自与我们抗衡,也可以。而联合起来,并没有增强多少实力!”贾诩也显得很轻松。
“文和,从锦衣卫送来的各项情报来看,这一次的联盟似乎与前面不同!”张绣一边翻看着各个情报,一边说道。
上一次,曹操和袁绍结盟,共同出兵,不过当时两人心里都有算计,都想让对方先和自己打,然后坐收渔翁之利,结果都败了。
而在这之前,曹操派郭嘉前往秣陵,商谈过与孙策结盟之事,不过在上次的大战中,孙策并没有出动一兵一卒。
再往前,自己攻打益州的时候,刘璋也曾和孙策结盟,孙策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兵。
因此,对于他们互相之间的结盟,张绣并不看好。
自己和曹操也曾结盟,而且曹操把女儿也嫁给了自己,可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这种盟约随时都能撕毁。
而这一次,袁绍、曹操、孙策三人的结盟,显得比前面几次更加隆重,既签订了盟约,又昭告天下。
“主公说的没错,这一次,他们三家结盟,想要效仿中平六年,合兵一处,将我们击败!”贾诩脸上的表情仍然很轻松,“虽说曹操袁绍的实力都比当年强大很多,而孙策也强于当年的孙坚,但主公的实力,比董相国当年强大的太多,不足为惧!”
董卓当年在洛阳把持朝纲,有十几万大军,而他的根基只是三辅和西凉。
况且,当时的三辅和西凉也并非完全支持董卓。
马腾、韩遂只是墙头草,见风使舵,随时都有可能背叛。
现在张绣的根基,太强大了。
三辅和西凉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而荆州和益州又非常富裕,兵精粮足,人才济济,根本不用担心。
张绣听了贾诩的话,点了点头。
他现在对自己的实力还是很满意的。
“文和,你以为,袁绍担任盟主之后,会不会主动进攻河东?”张绣又问道。
“主公,袁绍煞血盟誓,登坛拜将,集结兵马,曹操和孙策也都开始调兵遣将,但他们只是想牵制住主公。属下以为真正的战场,仍然在江东!”贾诩又想了想,“当然,袁绍、曹操、孙策最忌惮的便是主公,主公坐镇洛阳,他们的主战场便在江东。可如果主公南下,前往江夏,那么,他们便有可能将主战场设在河东。但不管如何变化,袁绍都不会主动出兵!”
“这……”听完贾诩这番话,张绣还是有些头疼。
那自己到底该坐镇洛阳呢,还是前往江夏?
而且张绣觉得,自己的作用好像没那么大,行军打仗,上一次对战匈奴呼厨泉,指挥两万兵马似乎就是自己的极限了。
几十万大军的大决战,还得靠那些谋士和统帅。
“如今,江夏和荆南四郡共有二十万大军,而河东、河内一带总共只有十万兵马,即使本将军在洛阳,他们还会把主战场放在江东吗?”张绣思索了一会儿之后问道。
“主公,荆州的兵马再多,可若主公在洛阳,很难形成一股合力,只能各自为战,而这样便给了他们机会!”
“文和言之有理!”张绣点了点头。
这么多兵马的决战,必须要有一个绝对的领导。假如自己没有在,张任、黄忠、甘宁、李严都不行,诸葛亮、庞统也肯定不行。
而江东有孙策,所有的兵马都能形成合力。
河东有袁绍,也能做到令行禁止。
结盟确实有结盟的优势。
“不过主公不必担心,真正决战的时候,主公只管坐镇荆州,河东只需守住便行!”贾诩来到了地图前,“中平六年,关东诸侯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了洛阳,董相国派三万兵马正守在汜水关,便将其挡住。如果不是因为朝中不稳,后方有隐患,董相国主动撤走,诸侯联军不可能兵临洛阳城。”
“文和的意思是我们放弃河东、弘农等地,坚守洛阳城?”
“不!”贾诩摇了摇头,“这是最差的情况,但属下相信,绝不会到这一步,十万兵马,完全可以守住河东、河内!”
“好!”看到贾诩自信的眼神,张绣彻底放心了。
贾诩当然很自信了,他们与联军的决战,一时半会儿还打不起来。
袁绍、曹操、孙策都要调兵遣将,筹集粮草,等到这一切都完成了,那估计已经到了冬天。
江东之战,最重要的是水军,因此,不会选择冬天出兵。
而一年以后,汉军会强大到什么程度,贾诩心中有底。
投石车绝不会弱于曹操霹雳车,而那种小型的手持连弩,不但是水军的大杀器,也是防守一方的大杀器。
这种连弩的射程并不远,比不过那些强弓硬弩,但是操作简单,瞄准方便,在短兵相接中可以灵活应用,最重要的是能够连发。
比战国时期,韩国和秦国曾经使用的连弩精准度和威力都要大。
除此之外,其他兵甲器械也都非常充足。
有了这些装备,贾诩的底气非常足。
袁绍、曹操、孙策的联军再强大,贾诩也有信心将其挡住。
有了一个大的战略,张绣下了命令,治下所有的地方,开始休养生息。
军队依旧在训练,各地的官员开始在农田忙碌了,把粮食收到仓了,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一件事。
想到河东之战,张绣突然想起了一件事,立刻将锦衣卫统领张先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