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丝绸
“是啊,这毕竟不是个长久之计,不过到时候要是他没能考上,也可以推荐他去容城县那里做书吏,有了经验,又有些人脉,自然要方便一些。”
“你最近还在整理卷宗?”
“没有,卷宗已经整理完成,现在我准备看看,这寅州有什么能做成产业的东西。”
“你说我那天用来宴客的那些海味怎么样?”
“很好吃啊,我之前也想过要怎么发展海味,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难题就是海味很难运输出去,在半道很可能就全部没了。”
“那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海味这一块的难题就能得到缓解吗?”
“要是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到时候运输海鲜就没有阻碍,到时候也能运到京城或是其他地方,那样的话,就能赚更多的银子了,渔民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我倒是有一些方法,不过还需要试验以后才能使用,要是你们真的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试试。”
孙桢把自己知道的方法说了出来,这也得益于之前他们用硝石制作出来的冰块,现在有了冰块,运输这一块也有了很多方法。
这个时代的富贵人家吃东西讲究一个鲜字,人们往往都说山珍海味,但是海味在这个时代受限于运输问题,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太多人的了解,吃的人也就更少。
其实海鲜一类的东西都很鲜美,只要会做,那么就能更加美味,也能受到更多人的追捧。
彭维安听到孙桢说的这些方法,也觉得可以一试,要是到时候真的能做出来,那自然是对大家都有利。
“等我让人去试试这些法子,要是真的能做出来,就真的造福了百姓,要不然出海打鱼的风险大,但是回报又不高,对于很多渔民家庭来说,一旦失去了顶梁柱,那么天就塌了。”
“好,那你就快去试试吧,我那天听有一些夫人们说他们这边盛产丝绸,那是不是种了很多桑树?”
“倒是种了一些,定国的丝绸有一部分就是从这里产出的,所以那些番邦人才会在这里停靠,他们很是喜欢我们的丝绸。”
“那这些桑树和养蚕以及丝绸的种植、养殖和制作有没有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呢?”
产业链这个词彭维安在郴州制糖时就已经知道了,所以并不陌生。
“有倒是有,不过现在大部分人家还是正在自己种植的阶段,那些丝绸也是一样,都是由每家每户的妇人们织好了,再卖给织造局,而且卖出的价格也因为她们的手艺的高低而价格不同。”
“其实我觉得丝绸这一块就很适合产业化,你看看咱们定国那么多的达官贵人,她们家里都是穿丝绸的,丝绸的价格也不便宜。
加上番邦人也很喜欢丝绸,所以要是把丝绸发展起来了,那么百姓就能有更多的银子。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太慢,你想想从种植到制作,这又是差不多一年半载才能完成的事情,而且蚕茧的产量也不高,再加上每个人从抽丝剥茧到织成布匹,这中间的工序又繁复。
要是也弄成作坊流水线的话,每个人就专精一道工序,做出来的也都差不多,这样的话,丝绸的质量也有了保证。
到时候男人们可以种桑树,女人们可以养蚕缫丝,而且拿到的银钱也会比以前更高。
还有要是有荒山的话,还可以鼓励他们开垦出来种植桑树,可以适当减免赋税,只要桑叶都有人收,他们肯定会很乐意。
就像羊毛一样,只要我们一收,养羊的人多了,羊毛多了,羊毛线自然也多了。”
孙桢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也有些口渴,端起茶水喝了起来。
“桢娘,你真是太厉害了,我这还只是停留在脑海里,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想法,你这都把一整套过程说了出来,真是我的福星。”
“我这也就是纸上谈兵,具体的操作还是你在处理,所以你才是最厉害的。”
房上的暗卫想着,你俩这都老夫老妻了,还这么腻腻歪歪的,我今晚还没吃饭就已经饱了。
又想着他们的刚刚说的主意,这彭夫人还真是不简单,要不是自己想了法子能正大光明地站在他们的边缘,恐怕还真是要做很久的梁上君子了,可惜也不能正大光明地听啊,太费脑子了。
彭维安有了信心,第二天春风满面地去了府衙,把阿礼安顿好后,就开始找下面的几个人商量,如何试验海鲜运输的方法还有亲自去考察本地丝绸产业一体化的事情去了。
肖同知已经得到了调令,准备调往其他的地方,现在已经收拾了东西,把该交接的交接给沈大人。
所以他没来参与这一次的商议,这目前还属于机密,也算是他们寅州发展的一个大好机会。
彭维安把想法说了以后,下面的人也很是震惊,他们都听说过彭大人在郴州的做法,把那个不知名的甜萝卜制作成了人人都喜欢的白糖。
大大降低了白糖的价格,还因为这个,出口给番邦的白糖还赚了很多银子,为国库银钱充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是得皇上的夸赞。
他们之前也听说过他们那里的白糖是通过建造作坊、让府城下面的所有县城都受益了,百姓都种植了甜萝卜,家家户户日子都好过了,甚至连读书人也越来越多。
虽说北方的读书人一向没有南方的厉害,但是他们那里的实力在几年之间被所有人看到,实在不可小觑。
只不过他们虽然听说了,但是没有结合到自己这里来,还停留在这边不适合种甜萝卜的思想,毕竟后面郴州周边的州府都在种甜萝卜。
现在听说了种植桑树、养蚕、织布也可以那样做时,虽然大部分人表示怀疑,但是想着自己在这里这么多年也没有想到这个法子,还是觉得可以一试。
既然大家的意见都觉得可以试试,那彭维安也就开始安排下去,毕竟这事做好了,以后丝绸就会更多,也更能满足大家的需求。
而且那些番邦人的丝绸需求量也很大,每次看到他们这里除了要留下给朝廷还有供给商人的以外,剩下卖给番邦人的都很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银子跑到其它州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