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一刀切
县城的官驿依旧是老样子,里边永远有买卖不完的人。
因为家里也要买人,所以赵应勇和林大桥也跟着一起来了。
官役带着六子迎了出来,他对赵应勇一行人印象特别深,全因当时他们买下了周家那个被打的小媳妇。
“哎呦,二位这是又要买人了吧,可见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火红啊。”
“哈哈哈,不错,大人,我们这次要的人有点多。”
林大桥知道这个官役为人不错,说话便也随意了些。
“可不敢当啊,二位老爷叫我张成就行。”
“看样子是没有我们两个岁数大,叫声张兄弟可行?”
“哎,甚好。不知今日买人有何要求?”
“闺女,你先说。”林大桥每次都把闺女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张叔,我们家铺子缺人手,因为要学手艺活,自然是聪明伶俐一些的好,还有,铺子里要收男徒的。”
“岁数上可有要求?人数多少?”
”自然是年轻的好一些,要从学徒做起的。至于人数嘛,二十人左右吧。
“你等等,我看一下名册。”
下人买卖多数是拖家带口的,那种单独被卖出来的特别少。
“有了,前段日子西北过来一批,都是孤儿。不过有男有女,而且岁数也不齐整,可能需要林姑娘您自己挑选。”
“西北?”英子与赵川对视了一眼,真是巧了,他们也刚从西北回来,那边的境况再没有比他们更清楚的了。
“是,都是西北孤儿,咱们这县里没有善堂,也不知他们之中谁先提的,想要自卖自身,说要养活下边的弟弟妹妹。”
“我能见一见他们吗?”
“当然。小六,去将人带过来。”
果真是不齐整,无论穿着还是岁数。一个个脏兮兮的,英子甚至分辨不出到底是男娃还是女娃。
前边几个大的还算守规矩,可能是官役说与了他们,见到英子几人的时候直接跪了下去。
“小的给老爷少爷小姐请安。”
后边的娃子们有样学样,虽然滑稽了些,倒也不能挑他们。
“林姑娘,这是他们的名册,上边有他们的详细记载。”
英子接过后一个一个点过去,每一个都交谈几句,有合适的就勾一下。
最后选了十六个小子,没办法,剩下的太小,十岁以下学做首饰力气上根本就不够用。
“小姐,能不能把我们都带走,我可以不要工钱,给我们一口吃的就行。”
“胡闹,你当自己是谁,没听说主子还要听下人的,我教你的规矩呢?”
张成声音高了不少,到底不比大户里出来的家生子,看来规矩这一块他还要严格一些。
“大人,我们无父无母,本也该无牵无挂的,可后边的弟弟妹妹是我们几个一路带过来,如果我们不管,那他们该怎么办?大人,我真的没有法子了。”
“你…这是威胁谁呢?”
“张叔,别生气,我来问他们几句。”英子往前站了站。
“你们是怎么过来的?”
“回小姐的话,我们是跟着西北那边的商队过来的。”
这回答倒也合理,英子当时在雍州城就见过其他商队,不过特别少。
“怎么不在府城停留?”府城有善堂。
“回小姐的话,我们没进去府城。”
“这倒不怪他们,府城那边对西北过来的难民排查的比较严,听说那边死了不少人,大概也是怕他们带着病过来。”
英子听了这个说法,内心里颇不赞同,有病可以找医生给诊脉,府城的做法用现代话说就是一刀切。
“你们一共是二十九人,刨除被我选走的十六个,还有十三个,如果你们都想跟我走的话,咱们把话说前头,务必要听我的话。”
“小姐,您只要给我们一口饭吃,能让我们活下去,做什么都行。”
“吃饭是最基本的保障,我还可以提供住的地方,不过…我有两点要求。”
“您说。”
“第一,带你们回家之前需得先去药堂,在镇子上把身体养好了我再带你们回家。第二,我的作坊里只有十六个人,剩下的由我安排。”
“我们听小姐的。”
“英子,这么多的人,咱们家里…”
家里还住着从西北回来的那十多个人。
“爹,一会儿我陪您去县衙一趟,密耳山周围的荒地咱们都买下来吧。”
林大桥并不惊讶,他也想过这事,前天问过姚大叔他们,都说想去密耳山,这正合他的意。
“成,不过于大人那里…”他虽有想法,但始终不好意思去找于大人说这事。本来密耳山庄就是才来的,弄不好会让人感觉他林家得寸进尺。
“爹啊,咱家把那法子给了大人,他心里记着情呢!”
“爹听你的!张成兄弟,我回去后路过镇上会跟刘郎中说一下,你明天将人送到那里去就行。还有这银子你收下,这是他们的身契银子,剩下的权当是今晚和明早的饭钱,对了,最好给他们准备一身干净的衣服,让他洗漱一下。”
张成粗粗扫了一眼,大概有四百来两的银票,就算给这些人都换上棉布的衣服都有剩。
“这…多了些…”
“剩下的你带着兄弟们喝酒去,以后可能还会麻烦张成兄弟。”
林大桥心中有数,也就多了个几十两银子,以后买人可方便许多。
“那便谢谢林老爷了。”
从馆驿出来后,几人走去了县衙。
本来英子以为会很快出来的,结果却被于大人拦住说了很多。
首先就是一年两种的实行,效果目前看还不错,今年南地风调雨顺,庄稼长势也好,再一个就是说到县城来了不少难民,他管理起来有些棘手,想要从林家父女和赵家父子这里问问主意。
“大人,我们一猎户,一农户,这等政事上的事情我们也没主意啊。”赵应勇倒是敢说一些。
“别人不知道,我还不清楚?你们到底是什么身份不用我说吧!”
猎户不是正经的猎户,农户也不简单。
“…大人,想听我们说什么?或者说你现在的烦忧是什么呢?”英子问道。
“唉,我也知道找你们说不妥,可我们县衙里但凡有点能力的我都找过了,谁也说不出解决之道啊!”
“是您刚才提到的难民之事?”
“是,府城现在严禁难民进城,我却觉得此法不妥,如果将人都堵在城门外,日子长了怕是会出乱子。”
关键是府城不收,难民只能往县城涌。
英子给赵川悄悄递了个眼神,赵川点了点头。
“大人,堵不如疏。”
“赵川,怎么个堵不如疏?详说一下。”
“大人,在乱子发生前解决掉就好。那些人来南方一方面是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听了世人的传说,都以为咱们南地是富庶无比的。要想让他们安分下来,就得刚柔并济才行。人咱们可以接收,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走到这一步该是您说了算的。”
“我该怎么说?”
“安置难民,将他们分散开,下放到村里去,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想要过好日子也要付出过才行。大人您该知道除了我们村,其他村子都有未开荒的土地,三年后何愁税银不涨?而且您的政绩考核与人口增长有关,如果将这些人归拢好了,对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件事他与英子曾经讨论过。
赵川的话于县令听的明白,以前的自己怕是钻牛角尖了。
“另外,这些人进城前,您可能要请郎中帮他们诊诊脉,带了病进来就不好了。”
“好。”
“至于怎么下放到村里,怎么分散他们,大人需得自己研究,小子才疏学浅,帮不上忙。”
“哈哈哈,不错不错,你们那村子果然是人杰地灵,专出聪明人。”
“嘿嘿,大人,那咱们有言在先,看在我们川子的面子上,能不能不往我们村派人?”
“成,不给你们存派。”
林大桥呼出了一口气,家里还有十多人没安排好,今儿又买进来三十来人,他也嘴上不说心里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