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7章 现实主义女主角
“林同志,你的想法太过悲观,事情也许比你想象中更好。”
郭涛不想承认自己好心办坏事,还想为自己的做法找支撑点。
“……”
林亦依看白痴一样的看着面前的这个胖子,“你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做多余的事就是在日行一善了。”
又是一个只想当然不所以然的人。
抬手看看手腕上的表,林亦依给了定论,“事情就说到这吧,谢谢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
今天你们就当没来过,什么也没说,我也什么都不知道。”
高铭心中愕然,“……”
这女同志的思想觉悟是真的高,理智又务实。
郭涛还想辩驳两句,但被人看穿说穿,脸上有些挂不住,几次想张口,到底还是咽了回去。
林亦依跟两位男同志说完话就率先出了大院,去厂里的托儿所看小家伙。
虽说她嘴上分析的头头是道,心里也无比清楚,但作为女性的感性情绪化她也有。
走到她经常坐的那棵树下花坛边,看着托儿所的方向。
那一排矮矮窄小的平房,墙皮掉落,老旧的木窗,依稀可见屋檐下挂着枯叶的蜘蛛网。
屋外的一圈半弧形木栅栏,一排排坐在小马扎上晒太阳的小团子。
再想起那张照片。
70年代的港市就能住那样宽敞的房子,照片一角有室内楼梯扶手,地上还有地毯,仅仅匆匆看了几眼,但里面的细节她全都没遗漏。
估计是女性天生爱穿衣打扮又或者更细心的缘故,照片上的夫妻穿得简单而又不失大气,女士手腕上的手表才是最让她印象深刻的。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牌子,但那种连链条都是钻石的长窄型表盘手表绝对价值不菲。
赵盛的亲生父母家境富裕,至于有多富她猜不到。
但她十分清楚一点,在她原来的时代这种家庭是她这种普通人努力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拦住丈夫不跟有钱的亲生父母相认,这种断人亲情又断人财路的事她做不出。
不一直有句老话吗?断人财路犹如
再说到孩子,她如果因为自己的私欲把小家伙留下,林亦依自认自己没有那个精力,更加没那个本事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孩子。
带着两个年纪正是调皮不懂事的孩子上大学,那完全是天方夜谭。
百分之九十九只有一个结果,鸡飞蛋打,孩子没照顾好,学业也耽误。
生活过得好与差关键点在就于自己是否拎得清。
不用休息,万年不生病,精力永远充沛的女超人或许有,但绝对不是她。
当人父母就要为孩子做打算,尽最大可能让他们从小到大过着优渥生活,得到最好的教育。
从近十年到未来的二十年,双胞胎去港市都是最明智的选择,童年时期可以过得富足做一切喜欢的事。
上完大学又赶上北边高速发展的好时候,要是双胞胎遗传赵盛的智商,考名牌大学自然不在话下。
港市就那么大,能供选择的大学屈指可数,很大概率都是去国外留学,顶着留学生的身份,起点高同时期同时代的北边人太多太多。
不是她夸张,在现实里绝对是遥不可及的那种程度。
林亦依选择割舍自己那点偏现实又理智到冷漠的母爱,让赵盛带着小家伙离开北边去港市才是最正确的。
至于赵盛说要想办法带她去港市,几乎微乎其微,没有探亲申请就只能偷渡。
林亦依以前也看过许多8090年代的港片,偷渡过去的人没有身份证就东躲西藏打黑工,抓住就被立即遣返。
偷渡就两种办法;翻山越岭和游海,躲避巡查人员昼伏夜出,她这身体素质两条路都是死路。
要是在北边实在过不下去,愿意拿性命搏一搏,这个时期偷渡还是挺有盼头的。
根据高铭的话,只要到了市区就能拿到港市身份证。
在她原本的世界里,港市要拿居民身份证很难。
没有身份证就不能找工作,各种福利待遇都没有,要跟灰老鼠一样住在那种跟狗笼差不多大的地方。
转身就能撞到墙。
掀开一层布就到了别人家。
简直是噩梦般的生活。
等到80年代中后期,这个世界和她原来的世界大致走向会相像吗?
要是相像就真的又糟心又烦心。
她原来的世界,根据学过的近代史,从八十年代起到回归之前,北边的普通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机会通过正式渠道去港市的。
除非是工作调派,普通人只能按需要申请单程证去港市,这个普通人是有特定含义:部分华人华侨和公务人员。
审批极其严格。
要真那么容易过审批,就不会有人偷渡了。
港市人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可以靠回乡证自由来回北边,不再像以前那样层层盘问检查审批,填写大半页的详细资料。
可这个世界会跟她原来的世界一样吗?
可现实是两个世界的教科书不一样,地名省名不一样,历史人物有其事没其人,林亦依不敢过于憧憬幻想美好未来。
就算一样,等到85年以后,距离现在相隔8年,林亦依不确定赵盛会不会另娶妻生子。
到时候她又该怎么自处?
要是赵盛感情如一,分隔8年的夫妻还能有情爱,简直是
跟男人赌天长地久的情情爱爱,林亦依觉得自己可以凭借她学渣的身份考上华清大学。
真的。
再退一万步讲,夫妻俩相隔8年都不变,凭借男人持回乡证一年回北两三次,这种聚少离多的日子又能坚持多久?
一年365天,见面30天,剩下的日子呢?
她要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北边生活到97年吗?
思绪飘远,林亦依不想再想,视线移向托儿所的围栏处,看到她的两个小肉团子靠坐一起的画面,心里蓦底涌上一股温暖。
思念想念怀念,年年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