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白山黑水
时间总是过的很快,转眼已到了农历六月初六。
东北有个风俗:六月六,看谷秀。
此时的林立和林东并没有在家里看谷秀,而是在乌苏里江上吃着大马哈鱼。
他们过完端午节没几天就出发了,和上善道长一起乘车北上。
林立原本还想诱惑上善道长去黑龙江看一看,那里现在是什么样子的,结果还没等他付之行动,上善道长就说回京都之前,要带林立到白山一游,去看海眼,再沿江而下去吃大白鱼。
林立问上善道长:“道长,白山在哪里啊,离咱这里远吗?”
上善道长回答:“在乐州的北面,离这里不算远。”
林立乐了,在北面,有可能就是前世的长白山。
上善道长说的大白鱼,不会就是前世黑龙江兴凯湖盛产的大白鱼吧?
上善道长这次走,带着若水一起,有了若水加入,这一路上王蔷可是不寂寞了,若水整天缠着王蔷教她功夫。
“道长,你就会功夫,为什么不教她呢?”林立奇怪地问上善道长。
“小丫头笨死了,还教她功夫呢,让她背个药书,到现在还没记住几页呢。”上善道长头疼地说。
“道长,你教我哥哥学医吧,他背书特别快。”林立眼珠子一转,就想到了哥哥林东来。
“我倒是挺看好你的。”上善道长低头看着林立,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算了吧,我最怕扎针了,看到你那个老长的银针,我就眼晕。”林立非常干脆地拒绝。
“要想学我医术,必须入我道门。”上善道长一字一句地说道。
“那可不行,我哥哥是家中长子,爹娘绝对不会同意的。”还要当道士,那可不行,林立摇着头不干了。
“那就没得谈了。”上善道长一摊手,非常遗憾地说。
林立也觉得很遗憾,以林东那个过目不忘的本事,要是学医的话,肯定会非常快的。
坐着马车在路上颠簸了几日,就来到了长白山山脉,这里几乎看不到人烟,只有茫茫森林。
“听说长白山有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不知道这回能不能看到乌拉草什么样子。”林立气喘吁吁地跟在上善道长身后说道。
“你脚下的不就是乌拉草吗。”上善道长回道。
“啊?”林立低头看去,只见一簇簇丛生的茎叶细长的草被自己踩在脚下。“这就是乌拉草?”
“对,这就是可以保暖的的乌拉草。”
传说中的乌拉草果然与平时见到的草不同,根状茎短,形成一个个小踏头。细柔的草紧密丛生,高可达50厘米,茎秆还非常硬挺,叶细而成革质状。
“这么硬怎么能穿在脚上呢?”林立哈腰扯了一棵乌拉草问道。
“这你就不懂了,把乌拉草采下来后晒干,用木棒子捶打后就变得非常柔软,然后可以做成各种东西的。当然做鞋最好,它不仅保暖,还能治疗脚臭呢。”
真没想到乌拉草的作用这么多呢。
林东和王蔷两人一听乌拉草的作用这么大,就要拔一些带下山。
上善道长说道:“进了长白山,随处可见乌拉草,等下山时随便你们去弄。”
这两人才算作罢。
林立他们跟着上善道长爬上了二千多米的山头,终于看到了上善道长说的海眼,原来所谓的“海眼”就是前世的长白山天池。
林立有些迷糊了,前世她也来到这天池游玩过,不是说天池形成才三百多年的吗?怎么现在也有了呢?
这个天池据科学家考察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火山湖。
天池的特别之处和神奇之处在于,它只有出水而没有入水,却千年不绝地流淌着。这里的人说它的水来自海上,所以把它叫做“海眼”。
此时正是盛夏时节,天池边上倒映出周围山峰的影子和头顶上的蓝天,山水相连,水天一色,美得令人叫绝。
上善道长此行可不单纯是为了看海眼的,他是为了在附近挖长白山参。
果然也是没有白来,寻了不久,上善道长挖到了一株千年人参。
林立本以为要在深山老林里过夜呢,却没想到会这么顺利。
上善道长高兴的一个劲儿说是林立带来的幸运,他上次来在山中找了好久才挖到几棵百年人参,没想到这次竟然得到了罕见的千年人参。
他们一行人踏着夜色回到了山下,如意非常意外他们回来的这么快,赶紧在篝火上吊着的锅里煮上了面条。
几人草草吃了几口就钻进了帐篷,这一天为了看海眼,可是爬了那么高的山峰,累得腿都感觉不是自己的了,孩子们一倒下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刚下了山道,意外地遇到了几个从另外山头下来的猎人,他们的收获颇丰,肩上扛着几只狍子,腰上拴着毛色靓丽的山鸡。
林立看到有一个又高又壮的猎人扛着一个似马非马,头上长着角的动物,惊奇地问上善道长:“道长,那个人肩上扛着的是什么怪物?”
上善道长早就盯上了,他兴奋地说:“这可是北方特有的鹿,叫马鹿。只可惜还未成年,不然那个鹿角就会是六角了。不过也勉强可以药用。”
道长一边说一边走上前去打招呼。
林立以为这几人身披兽皮,半裸上身,肯定是哪个少数民族,应该沟通障碍,却没想到他们居然也会点汉语的,只是说起来有一点生硬,林立听得很是费劲。而上善道长不但懂他们的语言,还叽里咕噜和他们攀谈起来。
经过一番攀谈,上善道长从他们手里买了马鹿和几只山鸡,林立看着上善道长只付给了他们一袋子白米,几人居然高兴极了,不停地给上善道长道谢。
林立等他们走了之后说上善道长:“道长,你有点不厚道啊。”
“我怎么不厚道了?”上善道长吹胡子瞪眼地看着林立。
“你就用一袋子米换了人家的马鹿,这叫厚道么?”
“你懂什么,他们这里难得有白米可换的,常年换高粱和豆子吃,听说我用白米换,没看他们很高兴吗?”
“他们算是什么民族的人啊?”
“他们就是女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