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收获玉米
“热啊,好热啊,空调,电扇,西瓜,冰淇淋——”
午后,苏诺一个人趴在竹席上,热得浑身直冒汗。
这鬼天气热得相当离谱,而且也不肯下雨降温,幸好空间能兑换雨水,要不然庄稼地里的蔬菜粮食全干死了。
夏蝉在树上吱吱吱地叫,附近竹林多,蚊子就多,也在屋里嗡嗡嗡地飞来飞去,吵得苏诺神经衰弱,眼神都死了。
因为天气太热,孩子们总是天不亮就是庄先生那,太阳快落山了再回来。
要是顶着日头在外面走一圈,白雪公主都能晒成黑巧克力。
家里从早到晚没人,地里也没什么好忙活的,苏诺一个人待家里,没电脑没手机,刷不了小说看不了视频,无聊得发霉。
想在屋里做点针线吧,没一会全身直冒汗,手指滑得连针都捏不住。
想去烙几个饼吃吧,灶屋里跟蒸笼没区别,要是再坐到灶门前烧火,能把自己烤成乳猪。
这日子已经没法过了,毁灭吧,世界。
【系统,有没有什么娱乐类东西可以给我玩玩?】
【宿主要书吗?恰逢做活动,少许积分可以换大量二手书哦】
苏诺还是挺喜欢看书的,陶冶情操,打发时间。
【有没有那种耽美类的18禁漫画?越重口越好,人兽触手骨科囚禁play,我来者不拒!】
【……宿主,作为一个成熟的种田养“崽”系统,为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暂不提供此类书籍】
啧啧。
苏诺失望地咂舌。
到最后,还是花了几积分,跟系统兑换了一些无聊的书。
有本朝的法典,简单药草学,经商攻略,还有风土人情小人书等,通通转换成符合时代的外观样式和文字图画等。
趴在竹席上看了会书,苏诺顶着烈日去圈里喂鸡。
如今的蛋鸡都长大了,每天至少下十七八个鸡蛋,半个月就能收获一大筐。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苏诺就要去卖鸡蛋挣铜板,偶尔会捉两只大公鸡去卖。
用系统给的鸡饲料,公鸡母鸡生长周期都小幅度缩短,很快就能养出一批。
苏诺正在尝试往养鸡大户发展,先养二十只,然后五十只一百只,往后就能坐在屋里数钱了。
猪圈里,四头小肥猪干干净净,白里透红,缩在角落里酣睡,时不时甩甩尾巴。
估计是天太热,连猪跟鸡都没精神。
苏诺往缸里舀了几瓢清水,免得它们渴死。
今年热得不正常,又不下雨,村里人心惶惶,都说有灾难要来。
不管水灾旱灾还是地震瘟疫,哪一次不搞得家破人亡,百姓流离失所?
苏诺心里也慌慌的,想想还是不放心,等日头小一点,就扛起锄头去空间忙活,打理芝麻和其他蔬菜。
芝麻长势喜人,再过大半个月能收获不少,芝麻香油和芝麻糊正在梦里朝苏诺招手。
核桃树也在结果了,等收获以后,得变着花样做给二柱吃,务必让二柱补补脑,争取获得“火眼金睛”技能。
傍晚,苗儿几个回来,把庄先生那的趣事讲给她听,并帮忙干活。
“姐姐,苗儿又会认好多字啦,小人书的字都会认啦。”
苗儿喜滋滋地邀功,神采奕奕的小眼神里透漏着“求表扬”三个字。
苏诺敷衍地安抚,“苗儿真棒,苗儿要继续用功哦,争取早日成为最厉害的大夫。”
“嗯!”
不是苏诺不想理会,实在是太忙了。
白天热的时候许多活没干,得趁阴凉了加紧干,等入夜后,好多地方看不清楚。
尤其是玉米,都该掰掉,把玉米晒干,剥成粒备着。
姐弟妹几个都在玉米地里掰玉米,玉米杆也要砍掉,搬到一边堆起来当柴火。
剥出来的玉米还得趁大热天晒,储存后才不会长虫发霉。
苏诺带苗儿和四柱掰玉米,装进背篼里,二柱三柱一趟一趟地往家里背,肩膀都磨破了。
幸好新建的茅屋有一间用来做柴房了,还能堆得下如山的玉米。
玉米得晒,晒了剥,剥了继续晒,干得不能再干了才能收起来。
入夜,四柱和苗儿坚持不住,爬回房里睡觉,苏诺跟两个弟弟忙到半夜还在地里掰玉米。
二柱说,“明天早上,我们先把玉米晒了,晚上回来再帮姐姐收。”
三柱说,“行,就怕突然下暴雨,姐姐来不及。”
苏诺捶捶老腰,有气无力地说,“这段时间怕是不会下雨,咱们趁太阳大,能晒就赶紧晒。”
如山一般的玉米,要苏诺一个人晒,她累死都做不到。
玉米白天铺在太阳底下晒,晚上得收回去,不然夜间起雾会打湿,容易长虫。
再者万一老天爷要开玩笑,哪怕来一场小雨都得完蛋。
天快亮了,苏诺叫二柱三柱去休息,自己接着忙,太阳出来了才结束通宵,倒头就睡。
夜里摸黑收粮食,白天补觉,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玉米长势喜人,两块地收了整整四天,才把玉米掰完,玉米秆全部砍掉。
接下来剥玉米晒玉米的过程,同样很心酸。
这就是朴实又辛苦的乡村生活,完全不是想象中那么岁月静好。
而且因为设备落后,天气又热,困难度加倍。
苏诺这几天黑了几个度,身上多处晒伤。
尤其汗流浃背时,玉米须和玉米皮黏在皮肤上,又痒又难受,那些碎屑跟头皮屑一样净往鼻腔眼睛里钻,搅得人火冒三丈。
二柱三柱更惨,他俩包揽了最多苦力活,肩膀上被绳索磨出两道血痕,一出汗,血糊糊的伤口便火辣辣地疼。
苏诺心疼地给他们上药,打定主意明年不种这么多玉米了。
但是,万一遇到天灾,不多准备粮食,到时候没得吃,不得更惨?
所以,粮食还是必备的。
四柱跟苗儿年纪太小,地里帮不上多少忙,就打理家里。
早饭晚饭,兄妹两个一起做,喂鸡喂猪,也是他俩合力来,虽然不如苏诺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对三五岁的孩童而言,已经是最大的努力。
一家人齐心协力,总算把玉米收了。